用一个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脚步匆匆的人们停下来,走进南京国际美术展,去亲近那些或可爱或可敬的艺术品?想过无数种说法,都觉得絮絮叨叨言不由衷,直到看到此次受邀参展的荷兰空间艺术家雷纳尔德·奥施赫恩的作品,觉得还是单刀直入,索性将一切都拉回到艺术的本源:每个人窥视内心的冲动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为什么不把它释放出来!让这头在现实中烦闷匆忙、失去方向的狮子自由片刻吧。不要把欣赏艺术当做为附庸风雅的事,请静心徜徉于此次美展带来国内外大师佳作,奇迹般地释放一次心中平和的正能量,让现实中饱受诱惑的情感回归到冷静而微妙的喜悦中,轻轻地对自己说着声“Hi”——一切本不必如此,或者,一切本该如此!
雷纳尔德·奥施赫恩(Reinoud Oudshoorn)(以下简称雷纳尔德),1953年出生于荷兰奥门,1975年毕业于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大学,自1975年起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艺术工作,1986年至今任教于荷兰皇家美术学院。自九十年代起,在世界各地已经举办和参加了二十多次个展和数十次联展,最近两次较有影响力的个展是2013年在伦敦帕特里克·海德画廊的《尺寸》展和2010年韩国首尔Skape画廊的《空间里的诗意》展。
在雷纳尔德的每一张手稿上,都可以看到他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在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总是试图先建立某种秩序和规则,然后通过固定的模式得出结果,这是典型的物理怪咖的做法,但有趣的是,这些公式的灵感却来源于生活中感性的认知。
雷纳尔德在荷兰著名的观光小镇奥门度过了他的童年,他常常独自沿着长长的海滩线在晨雾中散步,或者穿过漫无边际的田野和庄园,沿着地平线去追赶随太阳升起而渐渐褪去的浓雾。在广阔而静谧的乡间,雷纳尔德体验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静默,这让他常常陷入虚空的幻想世界。“雾好像一张安全的毯子,在它的覆盖之下,我的幻觉不知不觉的滋长。在这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我们可以体验到的空间,远远大于我所看到的东西,随着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具体的图像在我心中变得越来越明显。”
木材、玻璃或铁组成的作品用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揭示着诗意的美,曲线和直线的创意性组合又产生了和谐、抒情的美。你可以说他是“极简主义”,因为组成作品的元素直接又冰冷,你也可以说他是“浪漫主义”,因为半透明的毛玻璃层层叠叠,温暖的木材和流畅的曲线揭示了北欧文化中特有的、高雅的表达方式。
对他来说,从灵感初现到作品成型,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的过程,通过极其繁琐的计算得出三维空间里极度抽象的形状。在演进的过程中,冥想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不得不说,雷纳尔德用了一种极度的“西方”的方法,捕获了极度“东方”的禅意。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如何诉说内心的世界,几乎是每个艺术家都在追问的母题。若回归到广义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艺术史的每一次“文艺复兴”和“大突破”都是从规律和意志两个维度来解脱原有的束缚,雷纳尔德的作品形状简单而内敛,散发出沉思的气氛,极繁到极简,极理性到极感性,巨大的差异和跨度成就了他雕塑的主旋律。
此外,他的作品的形状会跟着观看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当观者它从左至右,或从上面到下面看,新的形状不断出现,更意思的是,你可以把他的每一个作品当成独立的雕塑,但当多个作品聚集在一个空间里时,也会相当完美和协调,它们会很好的融合成一个全新的空间。“雕塑应该创造出比它占用的空间更大的空间”他说,用一些元素将既有的空间分割成精致、诗意的作品,然后通过重组,新的空间应运而生,雷纳尔德用创造性的手法打通了两个空间的入口,将观者不知不觉的从现实引领到禅意与冥想的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局限在既定的规律中,一成不变的生活似乎切断了我们通过潜能进入更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的路径,静观雷纳尔德的作品,不难有这样的感受:眼前好像突然打开的一扇窗,窗那一边的新世界清新又空旷,深呼吸,便可感知那就是你我心中曾经湮灭的宇宙。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