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与景泰蓝的前世今生
0条评论 2014-07-10 10:19:19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 

\

传说

民间传说,元朝初年,皇宫失火,金銮殿与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献给皇帝,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杀头。圣旨一下,可忙坏了京城里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们。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参透这上天所赐的工艺。最后只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传说他是女娲后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艺,才被人们誉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称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脚踏祥云给其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参透此梦,原来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并下圣旨,不论“巧天工”制作多少宝瓶,均归皇宫所有,因为这种珍品是皇宫里一场大火烧出来的,于是人们都称其为“奇宝烧”。因为常人没有资格拥有“奇宝烧”,所以这种艺术成为了宫廷艺术。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由于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这个称呼后来就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1904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景泰蓝荣获一等奖。现如今,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

历史概况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时期,“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这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这决定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鉴赏

明朝早期(15世纪中期)景泰蓝特点:

(1)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要的装饰纹样。

(2)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固定但花瓣紧包。

(3)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款最为可靠。

(5)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混杂使用。

(6)经X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後期的厚。

(7)没有锦地。

(8)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後期的厚重。

(9)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叠接隐藏的方式处理。

明朝中期(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后期)景泰蓝特点

(1)番莲的花瓣增多、趋瘦且尖端成钩状,花心下方的花瓣松垂、并於上下出现云头纹或五瓣花形装饰,叶片变小并简化、或成逗点状。

(2)掐丝的末端卷成一小圆圈。

(3)有些釉料成半透明状,比前後期的釉色都要透而亮丽。

(4)釉层较早期的薄。

(5)云纹锦尚未规则化,行云纹与如意云头纹掺杂应用。

明朝后期(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景泰蓝特点:

(1)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於花心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变成连珠状,或於三个珠纹中,间一锯齿;龙的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龙眉则成「山」字形。

(6)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锦、或草莓形锦。

(7)豆绿色釉出现於十六世纪晚期及十七世纪前期。

(8)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出现。

明代官府在南京和后来的北京设立官办作坊,而由于宫廷的使用对工艺和器型的高水准要求,使得景泰蓝工艺制品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而民间工艺的水平和工艺反而又非常的有限,使得当时的景泰蓝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就出现了一个令收藏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当中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造型、做工极为粗糟的明代特征的明代景泰蓝制品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明朝官制的景泰蓝却又是天价难寻的骄子。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