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上午,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聚集在伦敦海德公园内的蛇形画廊门口。这些年轻人在斜风细雨里撑着长柄雨伞排队,等待进入画廊参观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的最新作品《512小时》(阿布拉莫维奇:512小时的生命缓流),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十几分钟。
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展览,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阿布拉莫维奇将蛇形画廊的三间展览室完全清空,只安排了十来位演出者,以缓慢的动作或耳语牵引或指导参观者的动作行为,让观众也成为被展示的一部分。尽管这场最近才开幕的展览会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现在每天前往画廊排队参观的艺术爱好者并不在少数。
“让参观者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行为艺术将越来越多的艺术馆和画廊变成了可以让艺术家、表演者和参观者在去“边界(Boudary)”环境下进行影响和互动的试验地,而有目的地让参观者成为作品中被展现的一部分——这也似乎成为当下行为艺术呈现的一种趋势。
正如不久前结束的巴塞尔博览会新项目单元“十四间(14 Rooms)”上看到的那样,14个房间——事实上有15个房间,最后一个隐秘的房间需要参观者留意寻找并预约进入,里面的艺术家用语言或肢体动作向参观者进行表演和展示。而在那些参观者相对逗留时间稍长的房间中,和传统的行为艺术中表演者进行单向展示的方式不同,艺术家通过增强观众的参与性,使作品吸引更多参观者。
艺术家Roman Ondák的房间,看上去是令参观者们逗留最久的展示空间。在这个小房间里,他再次呈现了他始创于2011年的作品《Swap》。受邀的表演者坐在一个小桌边,当观众走进房间后,他就会随机邀请任何一位参观者用身上现用的物件来交换他桌上放置的那件物品,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展览结束。交换的过程中,表演者会与参与者、观众谈论交换物件的故事、价值等等,有时参与者为了让自己提供的物品看上去更有意思,还会主动通过现场歌唱、涂写等行为为物品增加附加值。
“这个项目虽然被安置在距离巴塞尔博览会主展场有一小段距离的3号厅独立进行,但每天慕名前往那里参观的买家和艺术爱好者依然络绎不绝,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公众对行为艺术的关注度。”Bjoern Waespe,瑞银环球赞助总监在展览期间对记者说。这个行为艺术联展项目最初由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在1011年展出《11间房》,次年又由鲁尔国际艺术节推出《12间房》,并于去年在悉尼举行的Kaldor公共艺术项目中呈现《13间房》。“每次联展中的艺术家名单都不尽相同。”Bjoern Waespe说,“至于明年是否会有《15间房》这个项目,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据我观察,这个项目今年在欧美参观者中备受关注。”
谁为行为艺术买单?
尽管行为艺术展览以越来越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吸引了更多艺术爱好者和观众的注意,但它在市场上的表现是否能如同它在艺术馆里的表现那样引人入胜?
过去,行为艺术本身因为其“将现场环境作为展示要素和创作语境”的特性,难以从“艺术品”或“艺术行为”转化为“展品”或“藏品”,在艺术市场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是处于特殊境地的收藏类别。但随着公众对它的认知与了解程度的提高,它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今行为艺术已经被更广泛的公众所认知,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爱好者们对现场表演的需求变得更强烈。”作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新展画廊的执行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同时也是《14房间》项目的联合策展人,他认为公众认知的提升,是行为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市场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少前卫画廊也敏锐地嗅到了“行为艺术作品越来越被市场关注”的气息,开始在艺术市场上大力推动行为艺术作品的销售。过去这个处于市场边缘位置的收藏类别近日来却新闻层出。在这些新闻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名字不可谓不红。除了正在蛇形画廊进行的新展,她于去年创作的“Places of Power,Waterfall”作品的多版现场照片,也被纽约的肖恩·凯利画廊以8万欧元/张的价格成功售出。
私人买家开始关注并购买行为艺术作品,成为这个非主流艺术类别在市场上发出的最新信号。最近的消息是一位私人藏家在瑞士巴塞尔博览会上以1.8万欧元的价格买下了艺术家Christian Falsnaes 近期创作的行为艺术作品《Justified Beliefs》。
这件作品由柏林的PSM画廊展出,事实上,PSM画廊此次在Art Basel上的表现也被不少人认为是一次勇敢的行为艺术,因为他们在Art Basel寸土寸金的展示空间上并没有展示其他任何架上作品或其他装置作品,只是聘请了两位表演者,随机邀请买家和参观者戴上耳机参与他们的行为演出,依据艺术家事先录制的音频文件来表现动作。在过去,这样的行为艺术作品通常只被艺术机构关注并收购,但是PSM的负责人在现场告诉记者:“其实前来询价的买家非常多,根据我的了解,他们当中有至少一半是私人藏家,而另一半则以艺术馆和收藏机构为主。”
仍有许多专业人士对私人买家收藏行为艺术的现象保有观望态度。台湾藏家Max Cheun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到:“如果我买下Christian Falsnaes的作品,你认为我该怎么再现它?或者你认为我收藏的是作品本身还是作品的记录档案和辅助装置呢?如果我购买的是那个作为指导书名的音频资料,那么它不是一个艺术行为,而只是一个文献。”
难以复制的再现环境,以及对艺术行为作品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时容易产生的混淆和争议——都成为私人藏家在对行为艺术有购买冲动时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而行为艺术中互动性提高后,表演过程中参与者所起到的作用也成为作品在进行现场展示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使得一些行为艺术如果缺乏观众的参与,难以成为完整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私人买家可能更加难以下决心购买,除非他已建有十分完整的收藏体系,够买的目的性非常明确。”Max说道,“或者这位藏家日后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私人美术馆。”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