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迪:纯粹的绘画》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诗迪的画作展现在眼前,展现的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面上,千姿万态的各色线条、滴斑,象天籁的旋律,象隐身人的乐舞,更象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把诗迪的绘画称为“纯粹的绘画”,或有可能提示进入她的绘画“世界”的路径,也为我们从常规视角欣赏她的艺术和避开常规作对话式的体察提供了可能。
2.法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 Le Belec先生: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 每幅画都让想象力纵横驰骋。始终朦胧的色彩和“滴斑”将观者引入无止境的笔戏。每幅画给人的“意象”总是和植物、声音、流水,即流动的、可演变的事务相联系的。
这是一次漂亮的画展。祝您取得成功。
3.莫奈博物馆馆长 Granier: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一个华丽的画展!在纯粹的梦境里,既有愉悦亦有哀伤!对水和颜料的运用达到高超的地步。是东方印象派的佳作。
4.法兰西学院美术院终身秘书长 D’Hautrerive: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我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发现了诗迪的作品。她善于在新旧之间有所取舍并保留那真实的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认同的中国文化的灵敏之处。
5.高慈先生: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画展很美!为诗迪小姐拍手叫好!卓越的色彩运用,确实让人联想到宝石。本人曾在法国国立科研中心任地质专家,故对这些作品倍加赞赏。
6.马雷卢先生: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充满诗意的画作,使人心情舒畅,高!
7.Chazal先生 小宫殿博物馆馆长: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很真诚地欢迎诗迪去小宫办展览!
8.法兰西学院美术院终身秘书长 D’ Hautrerive先生:2005年1月巴黎个展留言我怀着十分愉快的心情发现了诗迪的作品。她善于在新旧之间有所取舍并保留那真实的部分。这正是我们所认同的中国文化的灵敏之处。致以亲切的问候!
9.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诗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正所谓:天水无居。
10.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先生: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奇迹不断地被孕育,不断地造化着更多的谜,我不知道这个谜般的画者,将会把我们带向何处……
11.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欣然题词:“纯美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震撼的冲击,永存的印象”。
12.《诗迪:纯粹的绘画》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诗迪的画作展现在眼前,展现的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面上,千姿万态的各色线条、滴斑,象天籁的旋律,象隐身人的乐舞,更象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把诗迪的绘画称为“纯粹的绘画”,或有可能提示进入她的绘画“世界”的路径,也为我们从常规视角欣赏她的艺术和避开常规作对话式的体察提供了可能。
13.《诗迪之画 言犹未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评论摘录:你也可以称诗迪为一名东方艺术家,但这并不会引导你走上正途。你可能会有一种冲动,想给她贴上现成的抽象画家的标签,但那样也并不明智。当然,你在她的画中看不到人或动物的形象,但是你真的看见了水和树、玉和石、云和山、沙滩和海浪吗?这一切并不完全确定,我们最好忘掉那些对她的风格或样式进行分类的企图,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毕竟,诗迪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说她是一个拒绝分类的精灵。她看自己的内心,然后让她所看到的东西与她自己拉开距离,然后让她自己与她看到的拉开距离,然后让自我与对象在恰到好处的瞬间合而为一。她另辟蹊径是为了回到正道,回到她游荡的本性。蹊径?游荡?其实,可能正好相反。没有人敢于宣称他/她找到了描述诗迪的本然、或是诗迪所面对的本然的终极词语,只要诗迪继续用令人吃惊的举动来重塑自己。
14.《像宝石一样明亮的心境——诗迪画作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 艺术评论家安远远评论摘录:诗迪把她和宝石对话中得到的感觉,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宣泄在这幅幅画面中。她将对宝石的美意,以及纯真明朗的感情流淌在这些色彩中,有绚丽,有沉思。在这片天地里,她只是无拘无束表达她的感受,像一个生长在宝石中的小精灵,不分晨暮,自由自在的穿越时光,不拘形,不逐名,却留着四季的芬芳。在诗迪的画中,你能从缤纷的色彩中看到时光的晶莹,如同她内心中宝石的闪亮。她想和宝石一样一道成长。
15.《寻觅真我·看诗迪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艺术评论家徐虹评论摘录:诗迪作画时显得沉静而自信,她总是在追求着画面形式的完整和表达的充分,在色彩和构成上显得胸有成竹而且十分深入。将形式的自由酣畅和情境的深远宽阔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表达既靠灵气,也靠她与自然沟通时特有的某种沟通形式,而这种形式的选择需要性灵和精神的自由,是否有专业教育背景倒在其次——从艺术的本源而言,艺术创作可以不要专业训练背景,却不能不要对自然的敏锐感觉和对于亲手表现这种感受的兴趣;艺术创作可以离开他人制定的习规,却不能离开创作者的“真我”。
16.《诗迪,谜一般的画者,谜一样的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艺术家宋建明评论摘录:到了展场,我还是暗暗感到诧异。诗迪的首次个展,是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这个“文化中心”坐落在塞纳河畔,与大皇宫隔河相对,据说原是拿破伦家族居住过的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兰西贵族的建筑,四层砂岩垒砌的建筑,外装典雅得体。高高的室内,彩墙描金,雕梁画栋,华贵非常,像在法国经典电影中常见上流社会生活和社交的场所。从色彩表现的角度来看诗迪的画,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以水墨为主体,配以彩色冲染的画面。其二、由湿润的艳丽而强烈对比的大色块交织而成的画面,色光泛滥,矛盾丛生,斑斓交融,肆意涂抹,大有欲追绚烂之极而后快之感。第三、形象朦胧,但主色调明晰,画面中色相间的色距颇短,水染水洗、色粉皴搽,或青紫灰调,或黄褐色调,像雾里观景,天籁寂寥,似有开启神话之境……
17.《本然之色 天然之声——诗迪的画》艺术评论家贾方舟评论摘录:诗迪的画完全是随心所欲的,随意生发的,自由自在的,像植物一样自然地生长,出人意料地长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就像那个打水漂的孩子,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的一幅幅杰作。看诗迪的画,我们不禁会问,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因为她的画既没有对“形”的塑造,也没有对“象”的描绘。我们看到的只是色彩和线条的无穷变化,只有心绪的激越或宁静——那是一个无法把握也无法预知的未知世界。它们随着画家的灵感之源泉自由地流淌、倾泻、溶融、幻化,时而如风之骤起,时而像夜之静息;时而云蒸霞蔚,时而灿烂辉煌……那种毫无功利目的的自由创造,使她轻而易举地进入一种纯然的艺术境界。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凭着自己良好的艺术天性,她很快找到一种对应于自己的心灵、也对应于自然的话语方式,很快能够自如地表达“我”的心境和自然的意境。
18、对于诗迪的赞美不仅限于Granier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称她的作品是“纯粹的绘画”。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博士认为她的绘画,“从一个个体的生命,感悟着大自然所给予人类视觉与心灵的无私馈赠,在心与物之间,成为一纸真诚的审美契约”。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则说她“不是去画自己的所见,而是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动的意象。她从来都不想自己的画像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
19."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说。对于诗迪突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批绘画作品,他感到了评论的困难。
20.范迪安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画家是一个最活跃的族群,赶上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引动的文化需求最为充足的时代。但正因为如此,商业因素也日益主导当下绘画。诗迪让人们重新发现,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
21、艺术评论家徐虹在诗迪作品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连接,"深深领悟到一种对性灵和精神家园的守护"。而上海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张晴说,美术界正因艺术市场的兴起变得躁动不安,甚至出现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商业价值直接等同艺术价值。当下无疑需要更多像诗迪这样非功利的绘画者,让艺术创作返璞归真。
22、《诗迪作品展与中国抽象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评论摘录:诗迪出生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她从事艺术创作的环境远为明朗安详,这使他充分享受艺术创作的愉悦,并说出了前辈艺术家不能说出的话:“绘画给我快乐,在那里没有清规,没有束缚。在一张张画面上留下的是像阳光和晨风一样流变的自己......”这本是艺术创造应有的情境,但却是老一辈抽象绘画艺术家所缺乏的。诗迪画画是与自己对话,只对自己的心境负责,因此,她的作品才会如此澄明清澈,静谧典雅,从容精致。这是一个没有人造污染的活动,是一个在自然面前不去表现人的自不量力之狂妄的天地。这种单纯的非功利的前提,又使得她与那些追求看似宏大、神秘甚至超验,或者传达着当代人特有的焦虑的当代艺术家拉开了距离。
23、《精神的戏游——看诗迪的画》中国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郎绍君评论摘录:诗迪作画非功利动机:作画是她的余事,源于她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需要,是她的一种精神戏游,戏游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功利性杂念的干扰,是“解衣盘礴”——全身心投入、明澈纯净、真正自由的。诗迪作画用水彩纸、水彩色而不用宣纸和中国画颜料,画中经常出现的细线以硬笔而非毛笔勾画。这使得墨、色、笔和纸形成的张力,是外扩性的,而与用宣纸、追求书法用笔和内渗性张力的传统水墨画有很大距离。它的风格是现代的,东方的,它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激情和率意,也不乏中国艺术的朦胧和精微。它的似乎在不假思索中流淌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跨文化气质,赢得了国内外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喜爱与好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迪的绘画标示了现代世界文化交融的新景观。
24、《倾听自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评论摘录:“心事浩茫连广宇”。诗迪的绘画以自由无拘的色彩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在视觉的层面与读者达到了灵魂的沟通。正如蒙德里安所说:“生命显示为在平衡里的不断的动力……在这样的形态里,节奏溶解于统一性。”它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屈服于时间的流逝,但仍然建基于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上。她在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行于绮丽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她将自己的灵魂与绘画融为一体。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似乎来自偶然性的眷顾,具有不可重复之美,但她长期在世界各国旅行所获得的四季风景的体悟以及对宝石这一自然之灵的精微观察,使她有可能一窥大自然的天机妙化。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是东方女性对于生命的礼赞,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
25、《诗迪的绘画:源自心灵的气象》中国美术馆馆长、教授、艺术评论家范迪安评论摘录:她全部作品汇集起来的,则是一种充满蓬勃生机、闪耀着灼灼光华的气象。我们能够感受到诗迪在艺术创造上的天赋与才华,而她也愿意让人们与她一起分享她画中世界的阳光、雨露、烟岚、云水和流霞——这正是艺术创造最可贵的品质:自己获得的发现和充分的表现是一种快乐,让人们共同感受和获得,则圆满了这种快乐。我想从“韵”、“态”、“光”、“色”几个角度来简明地分析诗迪的作品,这是中国绘画传统中对视觉化形象的品评角度。在每一幅作品的营构中,诗迪显然把握住了画面结构的“韵”,也就是善于在直觉的瞬间构成画面形象的分布,用点、线、面形成画面的“韵律”。在这方面,她的绘画是不断发展的,前几年已有对画面韵律的探索,近几年更是熟练地控制整个画面生发的趋向。在一些大尺幅的作品中,她也同样能够创造不同的韵律,使得作品如同多声部构成的交响乐,产生多层次多角度但又协调的和声。她的画中有许多与自然界万物相关联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自然事物的实像,而是得于自然的意象。她用了许多时间感悟自然,但基本上不直接描绘自然,而是将对自然的感受加以酿化,使感受转变为感觉和修养,因此, 她落笔之际,画面上的形式语言十分丰富,构成每一幅作品独具特点的“意态”。
26、《源自心灵的气象——诗迪画展在京举行》艺术评论家徐良瑛评论摘录:欧莱雅1997 年在中国独家赞助了“从北京到凡尔赛”中法美术交流博览会,展现中法两国长达300年的艺术交流史;1998年,还赞助了抽象派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一生绘画回顾展;这次携手女画家诗迪,独家赞助她的《天水无居》个人画展,是因为他们对诗迪在作品中诠释出的中国人的国际化、时尚、无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智慧,非常地认同和重视。
27、《思绪的色痕——诗迪绘画的语言图式和观念形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史学博士尚辉评论摘录:她用渗化而灵动的水与色的痕渍,去呈现吹皱一泓春水的池塘;她用相互浸染与触碰的水与色的动态,去捕捉霓裳羽衣般俊俏而瑰丽的卷云;她用透叠与交合的水与色的层次去营构苍茫无尽、淡定而透明的天霭。分明描绘的是春池倒影,偏说风吟云舞;分明表现的是山光水色,偏说以太听音;分明捕捉的是幻影梦痕,偏说海浸潮韵。她像诗人那样用通感重组印象,或者将味觉变幻为视觉,或者将旋律转换为色彩,或者将触感虚拟为线条和节奏。她把诗的纯粹性转化为绘画语言的纯粹性。如果说诗的纯粹性在于滤除对于生活情节的叙述,单纯以有意味的形象组合营构意境,那么诗迪对于绘画语言纯粹性的追求,则是放弃现实形象的描绘,单纯以彩色以及水与色之间触碰、离合、浸透、渗化而形成的节奏呈现与提纯她对于日常视觉经验的印象。这种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一方面抽离了具象性的描绘与再现,单纯以彩色和笔触捕获心愫的波动和记忆的碎片,体现了心灵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高度超越;另一方面诗迪的这些作品又不是单纯的抽象性绘画或表现性绘画。她的那些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现实形象的身影,完全用抽象性的线条、色块与符号表达理性思维的感性显现;或者凸现色彩与笔触的审美独立性,用暴力性的色彩和狂放不羁的笔触倾泄内在的激荡。
28、《唯美的诗魂——诗迪的抽象表现绘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评论摘录:诗迪的绘画倾向于康定斯基注重直觉的抒情抽象,而不是蒙德里安注重理性的几何抽象。虽然她的专业是自然科学,但她的绘画却超越自然的现象而深入内在的精神,脱离科学的理性而依赖艺术的直觉。这种直觉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顿悟”和“妙悟”。诗迪自称她的绘画是纯视觉、纯感性的,不受“思”或理性的束缚,可见她非常重视直觉。就直觉的敏感来说,女性是天生的艺术家,何况诗迪是东方的女诗人、女画家,她的审美直觉特别敏感,生命冲动特别强烈。
29、《诗意的神化,神性的诗化——诗迪印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陶咏白评论摘录:可以说,在她的生命意识中有一种常人所缺少的“神性” ,一种能超越万物和自我经验的“诗性智慧”,它带着神秘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有一种超知性、超见解、超本质的不可言说的神秘洞见。具备了这种神秘的生命体验,赋于她的心灵以深邃和悠远,能在诗意的想象中,在神秘的幻觉中,飞身世界之外,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域之外,不仅与亿万年来生存于地层深处的宝石交谈;与前世巨匠们气息相通,也能腾跃入茫茫太空穿梭于天外星系之中,云游在浩渺的苍穹中,任凭自己丰沛的想象力,展开诗意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把一个内在荒凉的物质世界提升为一个充满感情和美的世界。并把她那神秘的生命体验用画笔倾诉在绚丽多彩、变幻无穷的画面上。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可信与不可能”,难以解释的“世界和生命”之谜的哲学命题,诗迪却以东方神秘主义的诗性智慧,“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诗迪“宇宙乐章”的作品,把生命的伟大、神圣、完美,如绵延无尽的音符,流入不可知的永恒之中,不正是在科学探索的极限处,宇宙秩序呈现出的不可思议的美,那是天命流行之处,神意荟萃之所,宇宙大化之大美矣!
30、《超越存在 复归天性》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邓平祥评论摘录:诗迪是以诗性的方式表现天理和天道本象的,更深入地说一个丰富而敏锐的心灵和造化之神的对话。从诗迪的画中看她更多的体悟是积极的,她的作品传递出了这样一种愿望:她要通过艺术超越生命的存在,在艺术中表达个体生命力的痕迹——就如她所珍爱和熟知的宝石那样。诗迪的近期作品是更为纯粹了,似乎是在向抽象艺术的“无物象”境界跨进了一步,是否她会由此发展到纯粹抽象(形式抽象)的地步,笔者不敢揣测,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中国的抽象艺术“是”或者“应当是”何种形态的问题;二是具有本土特征的“自然抽象”,或者由“意象”而抽象的艺术形态是否需要和西方抽象艺术趋同?——笔者以为这似乎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由诗迪以及中国当代有志于抽象艺术的艺术家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
31、《“天水”涌自内心的泉》艺术评论家王海珍评论摘录:或许是天性中那抹纯净,亦或许是她长久以来放逐自己的想象与幻想在渺远的苍穹,她与先哲们,竟然有着共鸣式的相互感应的神奇关系而达到精神的贯通。诗迪,如同未沾染尘世一星点蒙尘那般,拥有着少见的“神性”,在艺术世界中拥有天赋异禀的“悟”,她的生命中似乎拥有超常感受性与广阔的想象性。她总是能感受到美对于她心灵的撞击:她看黄公望的画,有一种升腾飘浮起来的感觉;看董其昌的字,似乎被一股力推动,神游走在他的横、竖、点、捺、撇、勾之间;她看吴昌硕的花卉画,似乎听到吴家花园里的花伸展枝节的声音;“看黄宾虹画,我当时感到有股强烈的气向我冲撞过来,我就象是被重拳击中,很疼,我被打晕了,吃不下饭,甚至病倒。”未遭尘世渲染的她,在心灵深处与天,与自然似乎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32、《海德格尔的诗意》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韦尔申评论摘录:面对诗迪的画作,你几乎不能够拒绝那片贴近于绝对的引力场,它是独一无二的。是生命以个体的感悟呈现的一种倾情相述。绘画本是属于个人的事,但当画家的自述得到认同与回应时,共频的振荡极其愉悦。这对画家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丽,诗迪以其天成的画境承载了这份恩宠: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真正的独立精神、形式语言;另一方面又天然具备与大众认知交互、灵犀相通的能力。这是才华加神赐幸运皆备时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将世间众物之像的灵光片羽摄取、建立再展开的其实是画家本色的精神现实。丰沛的心源给了诗迪横跃于世的能量,而当内外互为彼此时,释放则转为消解,此时作者与观者将共享欢愉的优美。我想那该是艺术的化境了 。
33、《天水无居·荡涤成诗》艺术评论家杨涓评论摘录:诗迪的绘画并不只具有一种面貌,纯净与斑斓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她的绘画中。纯净的绘画表现出一种寂静的美,但是诗迪的纯净又不是单调和寂寥的,那种透着莹莹光泽的画面本身就是丰富的,尤其是通过留白、肌理等的处理,这种丰富性就更加体现了出来。另一些则采用色彩之间的撞击、对峙、交融,最后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我认为,诗迪的绘画具有花的意象,恰似那种怒放时的绚丽与缤纷。她将自身那种无拘无束的个性气质自然地流淌在画布上,于是色彩碰撞、抗拒、交织、融合,最终形成了肌理感极强的作品,那种自然形成的如同豹纹一般的图式透析了艺术家的秘密,其中的力量感和强度就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唯美的画面中透露出来,诗迪在这样的空间里充分展现着她的“能量”。诗迪只是在画着她自己,她如无居的天水有时奔腾欢快,有时安宁深邃,于是就荡涤出了一首首别样的诗。
34、诗迪绘画像她的个性一样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她的画作里泼泼洒洒,层层叠叠,相互映衬,凝放自由,彩中有彩;她让水彩轻轻流过,然后在某个瞬间将水色光彩打捞起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评价
35、她善于在新旧之间有所取舍并保留那真实的部分。”许江认为诗迪的画:“如一眼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正所谓天水无居。——法兰西学院美术院终身秘书长 D’Hautrerive先生
36、“当代艺术馆首次为在世艺术家办个展”;“赵无极走了,诗迪来了”。——媒体
37、她的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及多家国际艺术文化机构收藏,且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及人士,如法国总统府、法国总理府、法国参议院、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策展人范迪安馆长
38、她从来都不想画象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就象水中的天空和群峰;就象湖面上滑动的落霞;就象日出前如缕如烟的薄雾;就象南山晚钟在峰峦上的鸣响……——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
39、把诗迪的绘画称为纯粹的绘画,或有可能提示进入她的绘画“世界”的路径,也为我们从常规视角欣赏她的艺术和避开常规作对话式的体察提供了可能。面对她的作品,我们面对的是一份活泼的天性。实际上,许江先生为她的展览题写的“天水无居”四字,也正暗含了这种意味与意思。——范迪安
40、我为诗迪的创造勇气感到惊奇,因为要拿起笔将一种通过自己眼睛和心灵获取的景象,用一种非常规的绘画语言来描述,确实要有些勇气。她虽然没有在学院里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有理解她艺术气质和趣味的老师指点,自己的努力加上老师的点拨,竟然就画出了这一大批画。——中国美术馆研究院徐虹
41、诗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画画随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随意。画得开心、活得也开心——而这,正是艺术最原本的意义。——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