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展的盛行是否意味着策展人们已江郎才尽?
0条评论 2014-08-18 11:46:09 来源:artnet  作者:Rozalia Jovanovic

近期,艺术界似乎出现了一个现象:好像一切过去的展览都在重焕生机。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复兴展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和艺术空间展出,在线艺术杂志Hyperallergic开始对这一个风潮提出问题并随之引出了一些有趣的答案。今年三月,纽约上东区的博物馆(Neue Galerie)推出了轰动一时的“颓废艺术”展览,展览重现了1937年纳粹党在慕尼黑组织的臭名昭著的“颓废艺术”( Entartete Kunst)展,用来表达对文化堕落的反抗。相似的,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的夏季展“其他主要的结构”(Other Primary Structures)则从一个更全球化的视角重演了1966年美国首个极简主义展览。去年,普拉达基金会(Prada Foundation)则重现了1969年的展览“当态度成为形式”(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这些复兴展的盛行对我们这些观看者和策展人都意味着什么呢?

​​犹太博物馆的副馆长Jens Hoffman告诉Hyperallergic:“不同于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我们能够反复阅读或观看。当一个展览落幕的时候,它就结束了。因此,复兴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把艺术史上重要的展览再度带到观众们的面前。”

​​这股风潮并不是完完全全近期才出现的——在纽约历史学会(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的军械库展(the Armory Show)上曾两度被重新展出,而“颓废艺术”展在90年代初期也曾于洛杉矶展出。而如今这股复兴展的风潮愈演愈烈,这使得当代观众们得以重新审视这些在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却在时光洪流中逐渐被遗忘的片段。但是,复兴展的盛行是否意味着策展人们已江郎才尽了?

​​Hyperallergic的记者Laura Mallonee写道:“即使这些复兴展具有教育意义和市场价值,人们却容易对策展人本身的布展思路和当代美学观产生怀疑——这些策展人们是否只是江郎才尽了?今年三月,纽约时报的艺术评论家Roberta Smith在文章中也就‘拯救过去的艺术家’这一现象提出观点。他指出,如今的画廊‘每一季度至少有1至2次’举办回溯过去艺术家的展览。这一复兴现象并不只出现在艺术界,人们在其他的领域也在不停的“回收”想法。小说被翻拍成电影已不是新鲜事,比如今年即将上映的《记忆传授人》(The Giver)和《阿呆与阿瓜2》(Dumb and Dumber Tow)。我们都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但是这些复兴展的盛行是否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如前人的具有创新革命性了呢? ”

​​或许,对于这一现象最好的评论就是援引玛丽皇后曾说过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是新的,除了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编辑:黄亚琼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