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对日追讨文物的背后
0条评论 2014-08-28 09:26: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珊珊
近日,一则“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中国文物”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发国内外关注。中国民间组织的文物追讨对众多流失文物有什么意义?记者日前走访了此次追讨行动的发起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
 
8月初,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童增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名义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归还中国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今年正逢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年,又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7周年,选择这个时间发起追讨更有意义。”童增说。
 
事实上,自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日本从中国掳走的金银、文物数量巨大。早在1992年日皇明仁访问中国前,童增就曾公开要求日皇归还掳走并存放于日本皇宫内的中国文物。之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爱国人士加入了他的阵营。流失海外文物的背景大多十分复杂,其流失原因、流转线索等判定和举证难度都比较大。但童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通过大批学者的多年努力,我们已经掌握了日本掠夺刻石及刻石现存处所等大量证据。”
 
据史载,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九吨半重、超过10立方米的驼形天然硕石。公元713年(唐开元元年),唐派遣渤海使鸿胪卿崔忻从唐都出发,沿着长安-洛阳-蓬莱-旅顺的路线,赶往辽东旧国敖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市),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长安。在路经旅顺都里镇时,崔忻有感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盛世,也为纪念这次册封,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一块,永为证验。他在巨石上刻下29个字,分3行自上而下、从右向左书写:“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于是,具有主权意义的珍贵文物国宝“中国册封使臣记行碑”——唐鸿胪井刻石由此诞生。1895年,清军将领刘含芳又为其修建了保护碑亭——四柱方亭,以护卫刻石。遗憾的是,1908年,刻石被侵占旅顺的日本军队掠夺到东京,同年4月30日,该刻石和四柱方亭被以日俄战争战利品的名义,藏入日本皇宫。至今飘零暌违已106年。
 
73岁的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教授王仁富是我国知名的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学者,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成为此次追讨行动的有力证据。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中国学者几经努力并掌握大量史料,但日本始终对唐鸿胪井刻石一事保持沉默,中方人员也无法亲眼见到刻石。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王仁富担心唐鸿胪井刻石在地震中受损,于第一时间向日本皇宫发出信件询问。不久,他收到了日本国宫内厅长官羽毛田信吾的回信:“碑身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平安无事,而且碑身所放位置距离地震中心200公里以上……”这一通信无疑成为刻石存在的有力佐证。“这是中国刻石进入日本皇宫100多年以来第一次有信息被披露出来。”王仁富说。王仁富期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能帮助国宝早日回归祖国。
 
为了追讨中华唐鸿胪井刻石,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文物追讨部,组织专业队伍,对日本所掳中国文物进行集中追讨。文物追讨部部长王锦思说:“这块刻石见证了唐朝册封管辖东北的过程,记载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他还透露,通过函件敦促日本归还刻石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将组织专家赴日本考察。如果通过民间努力不能促成文物回归,他们会参照韩国追讨“北关大捷碑”等国际先例,请求政府出面。
 
王锦思提到的韩国对日追讨文物成功先例发生在9年前。历史上,日本曾经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入侵朝鲜,最终失败。于是朝鲜建立了北关大捷碑。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将此碑掠夺到日本。65年后的1970年,韩国民众要求日本归还北关大捷碑,这种追讨一直持续至2005年5月。韩国政府最终出面要求日本归还北关大捷碑。同年,日本将此碑归还韩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功先例,所以我们有信心、也有希望。”童增说。在此前发出的那封追讨信中,童增写道:“与北关大捷碑几乎同时期被掠夺到日本的中华唐鸿胪井刻石建立时间更早、分量更重,日本应以史为鉴、知错必纠,解决中日遗留历史问题,遵守国际法准则,沿用国际先例,尽早归还中华唐鸿胪井刻石等中国文物。”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