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时代塑造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0条评论
2014-09-26 10:20:01 来源:雅昌艺术网
对于吴为山这个名字,大众知道他是《孔子像》的创作者,是首届中华艺文奖的获得者,他的雕塑曾经打动了荷兰女王,他还是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的雕塑金奖获得者,也是英国皇家“攀格林奖”的第一位亚洲获得者。这些容易被媒体捕捉到的热点事件,总是把吴为山描述得像一个被不断冠以荣誉光环的外交官。
但吴为山本人在接受采访时总是有意无意忽略这些荣誉,他更愿意将话题转向谈实实在在的学术工作。经常接触他的人才了解,吴为山这些年来花费了大量时间撰写、主编了近30部出版物,策划与组织了几十场学术活动。在吴为山的描述中能感觉到,一位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更重要。
刚刚结束了9月18日法国巴黎《问道》作品的揭幕仪式,吴为山回国之后又匆忙赶到四川参加某公共雕塑的评审会,23日与助手赶晚班飞机回到北京时已经凌晨1点钟,为的是不耽误24日一早的另外一场重要会议。吴为山的工作节奏马不停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他对艺术创作、文化传播、学术建设都能兼顾得当的原因了。翻看吴为山的长长的履历,记者惊讶于他的勤奋与执着。
为时代造像者
这种勤奋与执着是性格使然。吴为山还在青春年少时,就用偏爱艺术的理想和现实进行过一番较量,历经过四次高考,他赢了。1983年,吴为山被南京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一名美术系油画专业的学生,结束了他在无锡工艺技校捏泥人的经历:“我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理想,就是走出泥人的天地,我要走向一个更大的艺术空间。”
的确,四年的执着赢得的是整个艺术道路上的未来:4年后吴为山留校执教;199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2003年创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200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2009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在艺术创作方面,吴为山1991年开始创作中国文化名人雕塑,1996年为荷兰女王塑像,至今20多年创作了四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内外。
“为时代造像者”的机缘,在1991年的一个夏日,29岁的吴为山接到了一个邀请——“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林昌午请吴为山为父亲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纪念馆。即使心怀忐忑,吴为山还是应下了这份邀请,踏上了他塑造中国文化名人的起跑线。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当时的条件还是艰苦的,吴为山与母亲、妻女挤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吴为山在家人熟睡之后的晚上,埋头于品读林散之先生诗、书、画的文化之旅,感受林先生的文化性情……当雕塑完成之后,林昌午的肯定和激动,他的一句“父亲活了”让吴为山惊讶于自己的创作。
从这第一尊塑像,吴为山想到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圣贤:“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科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思想,以表达我对祖国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之后,吴作人、费孝通、田家炳众多名人的塑像在吴为山手中的泥土里呈现出来。在塑像的过程中,吴为山选择了一条新的雕塑之路——写意雕塑,同时也开始了雕塑理论体系的建立——融合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在不可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重在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
1996年,在荷兰作为访问学者的吴为山接到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的邀请,这一次邀请将他的雕塑送上了国际舞台。吴为山感觉到,这尊塑像代表的是中国形象,不禁深感责任重大,他还听说荷兰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艺术,面对一些大师的为她塑的雕像会说:“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幽默的玩笑中透出她对雕塑艺术专业要求的高度。
聪明的吴为山在女王资料室里找到了一张1977年女王在中国访问时的一张照片,她与牧场上的牧民交谈时的留影,温和友善的笑容引发了吴为山的关注,他用写意雕塑塑造了女王的笑容。雕像得到了女王的赞赏:“这是中国高水平的表征,证实了中国雕塑大师级水平的存在。”
这是吴为山第一次意识到西方艺术界对东方雕塑的肯定,也让他从此走上国际雕塑的舞台,随后他又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世界的承认总会赢得国内目光的关注。1998年,南京大学邀请他回国创建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提升他为教授。
归国之后,吴为山开始从现代文化名人的创作范围扩大至历史文化名人,老子、孔子、王献之、黄宾虹、齐白石……吴为山通过无数先贤名人系列雕塑梳理着一部雕塑文化史,成为“为时代造像者”。
写意雕塑理论倡导者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的成立,给吴为山开拓的是在艺术创作之外的一条路——雕塑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实他曾经在大学毕业之后留学任教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部著作,26万字的《视觉艺术心理》,吴冠中先生还为她题写了书名。
成立南大雕塑研究所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吴为山提出了他的 “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成为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理论的创立者,并倡导 “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主张艺术创作要融汇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并提出“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将文化精神融入于雕塑艺术创作中。
在写意雕塑这一领域内,吴为山的创作和理论都走在最前沿。幸运的橄榄枝继续不断向他抛来,2006年,他的写意雕塑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号厅里展出,他也因此被邀请北上筹备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
对于已经在南京扎根的吴为山的家人来说,离开并不是那么容易,他的妻子曾经说:“到北京我不是很喜欢,原因是觉得在大学里,象牙塔似的,很自在,尤其是做个名教授。”但吴为山却并不这么想,他总是善于在不同选择之间开辟一条新路大胆的往前走,即使是一条陌生的路,他也相信自己能够走下去。
2008年,吴为山北上。2009年,他开始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担任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于是,他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展了众多学术活动:组织学术研讨会,跟踪美术文化动态,结合实践梳理新时期美术发展的规律并倡导以发展了的理论指导艺术实践。
诸如举办二十世纪美术家系列研讨会、海峡两岸黄公望《富春山图卷》学术研讨会、作为第三届第四届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主席,他策划主持了一至五届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主持“建国60周年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评审和作品展。并创立“王朝闻学术讲坛”,为国际国内艺术理论家搭建思想、学术的传播平台。他策划主持了从海外将熊秉明作品捐赠给国家,主持刘开渠、滑田友大量作品捐赠给国家,并纳入到“二十世纪美术家系列研讨会”加以研究。
中国文化的出色推手
相对而言,这些学术论坛与理论梳理的工作在吴为山的工作中显得更加低调而实在;他更愿意将那些中外交流、传播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工作展示在公众视野中。
从1996年吴为山为荷兰女王塑像获得赞赏之后,他在世界平台中所获得的肯定越来越多。2007年,他被授予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 “鉴于吴为山教授作为一位艺术家,通过艺术和哲学对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吴为山名誉哲学博士学位”宣布辞这样写道。
之后,吴为山相继于2003年获得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他是该奖设立50年以来,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艺术家;2010年获得中日友谊交流贡献奖,2012年获得尼泊尔文化部长奖,2012年获得斯洛伐克驻华大使特别奖。并在2012年获得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唯一雕塑金奖,这是该奖项设立122年以来中国艺术家首次获得此奖项。
2012年,他的大型个展 “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开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吴为山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造型艺术家,以他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发出声音,用他高超的艺术和爱心感动观众。长期以来,不仅他的众多雕塑作品频繁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大奖,他更组织中国美术家的作品陆续进入国际展览,这与他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的传播理念密切相关。
或许也是因为在世界平台中不断被赞誉,吴为山已经将传播中国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责任,在西方世界中表达中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已经游刃有余。他说:“我们要以文化大国的思维、文化强国的自信改造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今天,中国尤其需要以文化大国的姿态、文化大国的自信和文化大国的健康心态参与多边文化交流。”2013年,吴为山就提出了“加大力度推进当代中国艺术国际交流”的建议,他认为:“当代艺术作为多重文化冲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独特的身份促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认识、沟通和协调,我们应该把握机遇,积极主动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
吴为山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2014年9月18日,吴为山的作品《问道》在法国巴黎揭幕,这只是他向西方传播中国艺术的千百分之一。吴为山早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出色推动者。以雕塑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吴为山在中国文化的推动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出色推动者。
相对于各种称呼,吴为山总是将自己定义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回溯吴为山三十年的艺术生涯,艺术家的理想成就了吴为山,有人说:“吴为山在塑造着别人,也‘塑造’着自己。”这位时代的造像者承诺:“今后将继续为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了解世界,将中华民族的美影响世界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不懈工作。”
编辑:孙毅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