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系列访谈:艺术家闫冰
0条评论 2014-09-26 16:27:1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编辑:您的作品《疼痛的重量》首先让人联想起肉铺,铁钩上挂的不是肉,却是沉甸甸的土坨。这种怪诞的创作手法背后有着怎样的切身体验?

闫冰:对于一个从西北农村走来人来说,土地焦虑已是一种长期的情感。人与土地的关系非常复杂,所以我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泥土,而每件作品里泥土的意思都不太一样,是我反复面对这种焦虑的方式,我只能面对这种焦虑,并不能给予解答。《疼痛的重量》源于疾病和身体的疼痛,在我忍受疼痛的某一瞬间,我似乎觉得有铁穿过身体,那一刻我想到土地,于是有了这件作品,同时,焦虑获得某种释放。

编辑: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以泥土、毛皮、农具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现成品进行创作,从油画到装置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化的?

闫冰:很长时间以来,现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仅止于几个大城市,而且是比较小众的。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这种辐射并未到达,所以对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学艺术的人来讲,视野所及的基本还是传统的书画以及比较写实的油画。我自然也是从绘画开始,但随着视野的开拓,也由于自身的秉性,对艺术语言和表达的渴求逐渐显得很迫切,这股劲一直压着。上美院期间比较仔细的了解了艺术的历史和它现在的进程,尤其现当代这一块,我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力量,逐渐解除了对绘画的单一执着,更多的是对艺术本身的思索,于是语言的转变就很自然。对于材料的选择我几乎是信手拈来,因为我觉得跟我有关,与我有关很重要,我必须从自我开始。起初我甚至不确定我做的是装置还是雕塑,只是就想这样做,对我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事。

编辑: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之中,原汁原味的乡土经验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罕。以艺术家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种经验,用陈旧的现成品进行创作,并将这样的作品放在繁华的都市中、在美术馆等展示空间里,展示给公众,除了提示一段历史回忆,还有一些什么东西?

闫冰:我从未要提示一段历史回忆。每个人的回忆都是独有的,无需他人提示,我们常说历史像一条河流,确实难以清晰的断位,我们都从历史中走来,并且时刻走在历史中,这是前提。我们日常中大部分生活方式都是历史的积淀,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但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站在广场或车站的一群人,他们心理时空不尽相同,正如我们的城乡关系,东西部关系,其中相差何止百年,然而从时间上又在同一个时代。这也许就是时代的现实。我结合自身经验,表达一些貌似古老的体验,而我又站在当下,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下与历史经常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里面有日常而又恒久的经验和命题,我只能以我的方式触摸到它并赋予其质感。

(蓝顶美术馆供稿)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