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系列访谈:艺术家吴超
0条评论 2014-09-26 16:22:5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编辑:两届成都蓝顶艺术节您都有参与,第一次是在实验影像展部分,本次是在主题展部分。您也参与过多个国内外影像节或展览,请您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动画影像作品的类别及发展趋势。

吴超:动画类型,从作品的结构看有些是电影形式的动画,有些是影像装置形式的动画;从作品的技术手法看,有3D动画,二维动画和逐格动画,也有混合技术的。

国内官方主办的动画(动漫)节,我的动画短片《追逐》2011年受邀请参加过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非常出人意料的得了最佳中国短片奖。之所以说“出人意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国内官方主办的动画(动漫)节,是不欢迎《追逐》这种实验动画。它们比较接受有娱乐性符合大众对动画的预期的作品,而不太注重真正的实验性、思想性、文学性,不接受动画装置。

国内的独立动画节和独立影像展,则呈现完全不一样的价值标准。我的实验短片《追逐》和动画装置《发生》,二次作为中国独立影像展开幕片展映,《发生》去年还获了北京独立影像展的实验创新奖。国外的电影节和动画节,一般都只接受动画短片和长片,不接受动画装置,它分为剧情与实验两大类。所以,《追逐》作为实验短片,参加了不少国际动画节,而《发生》作为动画装置就没有参加,只有荷兰国际动画节是个例外,今年他们特别设置了动画装置单元,《发生》的现场布展也很专业。这也许预示着具有实验精神的电影节与当代艺术的边界在交融。

在当代艺术范畴,目前动画影像作品仍属于比较边缘的艺术形式,但近几年无论以动画作为艺术创作手法的艺术家还是动画语言本身的丰富性都呈上升趋势。我的作品也受邀参加不少当代艺术展览。《发生》由于是多频装置,布展安装的设备、费用、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但是,53美术馆、中华世纪坛数字馆、时代美术馆、荷兰的JAAP SLEPER画廊等都比较理想的实现了现场。这次艺术节,很感谢蓝顶给了我他们最大的影像厅来实现作品。

我个人认为动画可以是一种兼具了空间、时间、视觉和听觉的,非常具有表达力的艺术语言,只看你怎么使用它。

编辑:请您简要讲述《发生》的灵感来源、创作过程。

吴超:我一直的创作还是来源于自己人生与观察世界阶段性密切相关的问题,感觉创作与人生是可以在同一方向上行走、探索互为动力的。依然关注现实中人生命的精神问题,但也尝试从从西方到东方的一些哲学、宗教中寻找答案。

《发生》的创作过程持续两年,成为一个自我探索的人生练习过程,借由个体的探索完成对群体命运的思考:现实世界以他应有的方式一直存在着,不管我们厌恶或是赞美:生命在苦难无常与欣喜执著中起伏,但充满每个人生活的(却往往被忽视的)正是平庸琐碎的日常。通过咀嚼琐碎日常的表相,是否能获得无相的自由?可否从中获得一种淡然喜乐的人生态度,让生命重新充盈起来,成为清澈而变幻无穷的一种存在?

我们在实践中检验创作的过程是否能帮助我爱人心理修复,并回到最日常的话题上,在最细小的日常生活单位中观察、创造,企图涵盖更开放的内容。

艺术手法上经过前几年的准备,开始实践视听剧场这一概念,后期看了很多国外实验影像、影像装置的理论书,得到很多更自由的对影像时间、空间语言运用的启发,并实践在作品《发生》中。《发生》是一个实验剧场,更是一个空间现场,多维的时空令观者可以参与其中,在现场中获得各自不同的当下的感受。声音艺术的探索在这次创作中也得到实践。

编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种“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从属于更大的天地和自然规律。您的作品《发生》是多重的、立体的,没有叙事主线,也没有强加于人的观念,观者可以通过多屏动画影像、声音展开选择性、散点式的阅读、重组和想象。这中间是否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生发?

吴超:在我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东方的哲学给了我很多启发,主要是在我看世界的方法上和我预期观者观看我的作品的方式上。比如“齐物”:作品中人、动物、植物等生命都是平等的和不断流动的;艺术家和观者也是平等的,所以不希望给观者一个完整的阅读线索,观者的个人感知方式与能动性决定了观看的结果。虽然我艺术的很多知识是在西方学习的,我借鉴了他们的一些工作方法,但在追问生命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出路时,东方的“非二分”的整合化一思想,直接感悟而不是理性逻辑推理给我很多的解答。在《发生》中,时间是球形的、无始无终的,而不是线性的。有了二元对立,线性时间,也就有了压抑、恐惧、挂碍,东方思想不仅给我影像语言实验以启迪,还给我的生命存在以智慧。但我希望将这些融入在我作品的方法论中,完善我的感知,而不是仅仅在符号或视觉元素上呈现出“东方”。期望观者看了我的作品后会有“感悟”,而不是“”知道“。当然要真正践行东方哲学的核心是很难的,我也只是在皮毛上徘徊窥探。

编辑:近期有什么新的研究、创作计划?

吴超:今年初开始我和我的工作伙伴夏维伦一直在尝试一种新的艺术工作方法,这些实践放在一个新的项目”生命观测与猜想“(同名公众微信号)中,这个题目有点大,是一个暂定的题目,因为目前的认识还在蒙昧阶段不能准确定位。简单说,就是希望艺术的过程不仅是为了产生最后的作品而存在,而是以艺术介入精神的生命探索过程。项目分五个部分:《知识学习》,主要是对相关生命精神性问题的心理学、禅宗东西方、哲学、艺术知识的学习整理;《随机讨论》,心理师、禅师、艺术家对随机问题的日常讨论;《个体景象》,深入长期观测几个个体(如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况;如我的工作伙伴夏维伦,作为项目执行者和被研究者,进行长期自我观测和实修;《实践测试》,在日常中或与美术馆合作以艺术活动介入和观察各种人的精神生活,如10月我们将在成都普通居民家庭实施”精神释放的自由地“项目。《猜想》,根据日常感知的变化,不时会对生命的种种猜想,这时会创作一些实体作品,动画装置、声音装置、绘画、录像等,如这个暑假就在创作一个互动动画装置,大约是有关日常中”顿照觉知“的。

(蓝顶美术馆供稿)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