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阐述中国美院的教学理念及传统学风
0条评论 2014-09-30 09:50:06 来源:新华网 

\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国美术学院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院,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现在您是中国美院的掌门人,请您谈谈中国美院近年来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大的举措?

[许江] :中国美院确实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国立艺术院。这所学院,我个人觉得和一般很多中国传统的学院不一样。这所学院一建立的时候,就有明确的宗旨。这在中国的大学里是很少有的。建院的时候就提出24个字: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方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24个字,我觉得是不会被时间埋没的,一直到今天仍然有明确的历史使命。所以,这所学院一直有用美的心唤醒人心的宗旨和使命精神,而且这所学院又始终在西湖这个活的历史、活的山水边上形成了特有的诗性精神、方法精神,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学院。

到了新世纪,我们来拓展这个学院。如何继承这些传统并且有所发展?它不能是一个简单的扩招、变大,然后向政府要很多钱,把它建得很漂亮,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大学的建造,是要在大学里头建一个环境,建一个西湖那样的环境,让同学在这里远望活的山水。该如何建立一个心灵和校园共同发展的学院?秉着这样的思想,我们从新世纪到2007年建设了象山校园,以一种“大学望境”的理想来打造这个象山校园。校园的设计者王澍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我们学校的建筑一下子名满中国,甚至名满世界。大家很好奇,觉得这是一个建筑的传奇,它里面有很多传奇的语言,对它复活了中国传统的方式很感兴趣。但实际上,这个校园的灵魂是“望境”,是这个“望境”的思想。在这个思想下所有的门窗、走廊、高台都是一个独特的界面,同学们在这里朝朝暮暮远往青山,会慢慢理解岁月的内涵,会在青山深处望到遥远的自己。我相信这种“望境”的思想不仅仅是校园的建造,而是一种灵魂的摇篮,这是我们大学建造的非常重要的思想。

另外,我们今天的青年来到这样一所学校都很激动。而学校该用怎样的方式养成他们好的习惯呢?我们提出了“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口号。这个“劳作上手”就是刚才我讲的,让同学们在艺术的实践中不断劳作,把技艺掌握在手上。同时,我们非常强调的是,今天的孩子因为他们学习艺术的经历并不是很长,在一个很短的学习经历之后他们迅速地进了学校,该让他们如何理解艺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呢?这是我们“上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所以我们强调一些最基础的中国文化的学习。比如书法,今年进校的同学每个人,学校都将送给他两只毛笔:一枝狼毫、一枝兼毫,以及几百张纸。更重要的是还送《千字文》,让他们学习《千字文》理解中国文化,并且临摹《千字文》之书。通过毛笔的书写,了解中国传统的思想,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而是通过书写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的内涵思想,使之能够活在他们自己的肉身行为当中。从这个角度来训练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力。读书养心——我们给同学开书单、送笔记本,要求他们读书、写读书心得,然后在这个“望境”当中不断地读书,不断地高台眺望,这样能够养育他们的内心,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校风的养成是极为重要的。

[主持人]: 我们知道中国美院从林风眠担任第一任院长起,后来陆续诞生了吴冠中等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什么样的精神能够让中国美院诞生这么多在国际上享誉驰名的大师?

[许江] :我觉得这个学校很重要的是始终没有离开西湖的氛围和周遭。西湖的历史对这些学生心灵的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望境”,这个“望境”超过了你的课堂和画架,它潜移默化地在你的心中种下了艺术的感受力、诗话的精神,进而种下了你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自我培养、自我成长的要求。

今天我们可以读到吴冠中先生很多的文字。事实上,吴冠中早在他1938年做学生的时候,他在学校里给当时的老师吴大羽写的书信,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第一,毛笔字写得很好,很有文才;第二,他们真的在燃烧着一种激情,在38年、39年那样一个奔波、迁徙的岁月中,始终想着校园的火种,想着年轻人激情向上的东西。这种自我组织、自我完善的精神,是这个学校的学风所养成的。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最可贵的。所以,这个学校会自己培养出很多的大师,学生自己会找到和这个学校之间的关系,自己会重建一个自我发展的土壤。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