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如何面对大众的误读
0条评论 2014-11-01 09:17:09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周晓

\
2014年艺术北京现场

在面对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时,除了从视觉上所获得的信息之外,每个人(包括专业的艺评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想了解一些作品背后的信息: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和所经历的教育,创作时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体现出了哪些当下时代的背景……哪怕就当代艺术门类里形式相对传统的绘画来说,一个画面、图像所蕴含的内容也绝非看图说话那么简单。所以,要真正理解一件当代艺术范畴下的绘画作品,关于作品的文字解读是必不可少的。

但随着大量的解读文字出现,观者又出现了新的困惑,面对看不太懂的作品,参照了专业的评论文章之后,更是一头雾水,专业术语与各种生僻可疑的自造词的出现,让观众的敬畏之心从作品转移到了作品的解读上。有人希望自己通过阅读学习来掌握理解专业评论的方式,有人则逐渐从最初的敬畏之心变成一种不屑的情绪,认为绘画作品被阐释得过于高深玄虚会陷入一种解读的恶性循环中,更看重仅仅从视觉上感受到的东西。

原本是处于相辅相成关系的观看与解读,随着“当代艺术”概念在几乎所有作品中的反复被强调,慢慢呈现出了一种对立和不解。当然这种声音更多是来自没有相关艺术知识背景的大众群体,一件作品在行业内被说得头头是道,但在社会类新闻为数不多有关当代艺术的报道中,收到的评论回复往往会让每个艺术圈内的人士感到不堪。看不懂作品、读不懂评论文字不是大众的错,每个人没必要为他所未知的领域买单。但随着当代艺术从一个小众范围逐渐走向公众层面,如何面对来自老百姓的“大实话”并且让他们信服,可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于作品解读的种种声音,我们可能将目光太多停留在了作品、艺评文字和观众反馈上,而忽视了整个行业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艺术家。北京商报记者本期采访了青年艺术家藏坤坤、王茂、孙大量。不妨从当事人—创作者的角度来听听,他们是如何来面对自己作品的各种阐释,以及自己创作的初衷和误读之间的和解。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