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镜子中的你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真实的长相比你自我感觉上的你要丑30%左右。专家表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照相时感觉不像的原因。那么,因没有照相机而通过镜子画自画像的艺术家们,你们的自画像...嘻嘻~可能真的只是你们想太多…
丢勒在二十二岁画的这张自画像
丢勒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早以写实方式记录自己容貌的画家,丢勒在二十二岁画的这张自画像上题着:“一切事物都好像是上天安排好似的”,这是信仰的表白,也是甘心从事绘画工作的表白。在这幅画上画了一束蓝色的刺蓟花,象征着夫妻之间忠实的情感,可以推测这幅自画像可能是为他的未婚妻阿格内斯弗兰德而作的。
在这幅肖像画中,丢勒将自己描绘成一位成熟的、刚毅的男孩;但是,在这种成熟和严肃的表情下,带着感性的色彩,也蕴藏着某种甜蜜的情怀,而这一切都由花表现出来。他的服饰流露出喜爱自由的率性,皮肤的色调生动活泼,丢勒把自己的皮肤画得略显红色,金黄色的长发披在肩上,这一切在衬衣的红边和冷色调的绿色衣服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的突出。丢勒精确的绘画手法,使轮廓像刀切的一样清晰,他的眼神流露出艺术家任性的神韵。
伦勃朗自画像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荷兰17世纪的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是以妻子为模特儿绘制出不朽之作的一位画家。不过,不能与鲁本斯显赫豪华的一生相比,伦勃朗只能说是半生富足,半生潦倒。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
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席勒是西洋绘画历史上自丢勒和伦勃朗之后画自画像最多的画家,有一百多幅。但他的画面上既没有丢勒自画像的庄严和威仪,更缺乏伦勃朗自画像的深邃和个人尊严。在席勒的自画像中,主人以各种神经质,癫狂,变态,病态的姿势和动作坦然地表现内心世界,画家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毫无拘束、不加思索 地闯入伦理的禁区,仿佛精神不仅已经涣散,而且根本就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画家毫不犹豫地承认这一状态,并将其夸张地表现出来,用充满节奏的线条,简约的色彩,把握准确且充满韵律的结构。因为人物没有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成了灵魂的直接创作,灵魂感知感觉后的行为。
编辑: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