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官窑瓷器
此次"瓷器"专场为大家呈现各类瓷器佳品500余件,其中制作规整统一的官窑瓷器自然备受追捧,而制作精细的民窑嘉器也越来越值得珍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明空白期青花梅瓶、明末清初转变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清早期单色釉精品、晚晴民国瓷器精品等,其制作精巧不输官窑之物,纹饰描画更是大胆巧妙,颇具新意,蕴含普通官窑瓷器无法比拟之魅力,颇为珍贵。
官窑瓷器向来被视为收藏的重点,也成为众藏家收藏争抢之热点。清代官窑瓷器中又尤以雍正、乾隆二朝之物颇为精巧,备受推崇;嘉庆、道光之物继承发扬,亦受喜爱。此次"瓷器"专场中推出一批雍乾嘉道的官窑佳品,以供诸家甄选。这其中"清雍正天蓝釉盘一对"堪称本场魁首,釉色清新淡雅,与此清冬季节最是相宜。明代部分,永宣、成化之物尤为重要,本场中"明永乐龙泉窑折枝花果纹鸡心碗"、"明宣德红釉盘"和"明成化青花如意花卉纹小盘"等堪称佳品,尤其值得珍视。
"清雍正天蓝釉盘一对",盘敞口弧壁,下承圈足,造型简洁端庄,器物胎体薄厚均匀,底足修饰浑圆规整,体现出雍正朝高超的制器水准。盘内壁及足内施白釉,釉面光洁滋润,罕有瑕疵,外壁通施天蓝釉,釉层匀净,釉色静谧,宛若秋日晴空,因烧造时釉汁略有流动。盘整体釉色自上而下渐深,如蓝天有远近之别。盘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字体端正隽秀,为雍正御窑瓷典型书款字体。
天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属于蓝釉的一种,因其钴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浅淡,呈现天空之色,故名天蓝釉。天蓝釉的创烧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出土有宣德款天蓝釉器物残片,但其釉色不纯,且从未见实物传世,故或为烧制霁蓝釉所产生的次品。目前所见技术较为成熟的天蓝釉器物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烧造时间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渐趋断绝,且其数量极少,相比其他颜色釉可称凤毛麟角。康熙天蓝釉器物釉色浅蓝,莹润素雅,多见梅瓶、水洗等小件陈设或文房器,是为熙朝瓷作之无上珍品。雍正时期天蓝釉在前朝基础上技术更为纯熟,其色调更趋淡雅,釉质匀净平整,代表了有清一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其品质为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雍正朝同类器之佼佼者,其造型,釉色及款识均时代特征明显,且为成对流传,历近三百年流传而完好无损,实乃一大幸事。
"清雍正仿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杯",口沿微微外撇,弧腹圈足,整体曲线柔和,以拇指食指环握,恰好握住杯体大半,手感舒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杯胎体净白晶莹,轻薄异常,迎光而视,内外壁纹饰均跃然于杯壁之上,其胎体之薄,可见一斑。小杯釉汁滋润如玉,罕有瑕疵,通体以青花描绘,色泽淡雅静谧,外壁绘制缠枝莲花与变体菊花纹,内壁间饰团花五朵,里心则绘轮状花卉纹,整器青花色泽与纹饰内容均与成化器相同。杯外底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端庄秀丽,流畅大气,为标准的蝇头小楷。
雍正朝的瓷器作品正如世宗皇帝本人的气质,既有别于康熙窑的粗犷大气,又有别于乾隆窑的精工巧思,它们外表看似朴实,但却完美无瑕,尽善尽美,精华内敛,颇具风骨。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仿古瓷,更是代表了雍正朝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而雍正帝本人尤其喜爱秀雅清逸的成化瓷器,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有多处他下令以成化瓷为范本进行瓷器制作的记载,此小杯即为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其细腻洁白的胎体,淡雅恬静的色泽,相比成化器均有过之而无不及,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
"清道光粉彩莲瓣盖碗"以莲花为造型,口沿与圈足饰金彩,以仿铜胎。盖中心饰莲心,金彩宝珠形钮,周围饰以粉彩莲瓣,瓣下露荷叶;碗内施白釉,外壁口沿绘莲蕊纹,腹部绘三重莲瓣,粉彩仰莲相互映衬,圈足绘成莲柄式,以精细的纹饰描绘莲瓣筋脉,绘工精细。外底心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工整。
此类器物为有清一代颇具特色的官窑嘉物,其颜色娇艳,形制独特,尽显宫廷皇家之气派,其设计源于康熙铜胎画珐琅器物,堪称道光御窑佳作,为罕见的官窑茶具,且品相良好,收藏价值极高。
"清乾隆炉钧釉灯笼瓶"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稳重敦实,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仿若灯笼穗,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外底心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先印款,而后上釉,会有款识不清晰的状况,亦成为此类器物的特征。瓶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实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乾隆朝炉钧釉器代表作。
炉钧釉始烧于雍正朝,以炉内低温仿钧釉而得名,是清代单色釉中别具特色的高贵品种。灯笼瓶为炉钧釉器物的特有造型之一,流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其中尤以乾隆作品水平为高。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及上海文物商店、瑞士玫茵堂等著名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有与本品类似的乾隆朝炉钧釉灯笼瓶珍藏,足见其备受青睐。乾隆朝炉钧釉往往以蓝色为主,本品则红色居多,其特征更似雍正同类器,甚是少见。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