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十年感恩四季——嘉德四季第40期拍卖会即将举槌
0条评论 2014-12-11 10:27:18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玉器工艺品

此次"玉器工艺品"专场为大家带来玉器、工艺品共计900余件,品类丰富,包括玉器、文房清玩、木器、铜器等,值得关注。玉器部分,既有体量较大之盖炉、笔筒等,又不乏牌佩小件,其中"清中期白玉太狮少狮钮炉"为本场封面,体量硕大,选材尚佳,颇为珍贵。工艺品部分铜佛造像、文房清玩、铜器、漆木器、织绣等众多门类佳品荟萃。其中"十五-十六世纪铜堪钦确贝桑波尊者像"题材少见,制作朴雅,颇为珍贵。文房部分,来源日本同一私人旧藏的一批砚台石品极佳,且多有著录来源,值得收藏。

"清中期白玉太狮少狮钮炉"白玉为材,整料圆雕而成,炉身盘口,口沿内挖一道,丰肩弧腹,圆弧底,双耳雕呈狮耳衔环,下承三足,为狮首下出三圆足,足跟随圜底向下,形态敦实可爱。盖与炉身子母口相衔,接合紧密无隙,盖隆起若台,其上圆雕太狮少狮,太狮顾盼环绕,少狮前爪置于太狮背上,首尾相对,相顾而望,神态灵动。整器除钮、耳及足外,余部均光素,不见雕痕,掏膛规整,抛光极好,各方衔接得体,浑若天成,平整细致光滑如镜的打磨技艺尽显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艺的高超精湛。此块玉料体积较大,质量上乘,远观有宝光盈盈,近触则温润有加,如凝脂般莹洁通透,泛柔润之光泽。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统一回疆,在伊犁设置将军府,驻扎八旗军队,才从根本上解决玉料短缺的问题,自此中国玉雕迎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盖炉作为文房清供之物,颇受有清一代文人士大夫之亲睐,由于古人崇玉的习俗,使得玉盖炉更成为文房尚品,广为陈藏。本品选材尚佳,体量较大,雕工精巧,实为清中期玉雕嘉作,收藏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

"十五至十六世纪铜堪钦确贝桑波尊者像",体量小巧,质朴古拙,尊者头戴圆顶班智达帽,延片垂于双肩,垂脸颔首,面容肃穆而慈悲,眉、眼、唇之细部嵌有银、铜,颇为精细,眉间有白毫,全跏趺坐,尊者着袒右肩双层袈裟,一衽覆搭于右肩之上,胸前现绅结,衣有带状各式细纱地花卉纹为饰,隙地饰卷叶莲花纹与兰札文藏梵体字纹,双手各拈一莲茎,施说法印举于胸前,有青莲绕臂而上立于身侧,一莲托出金刚杵、一莲托出金刚铃。金刚杵是金刚乘无坚不摧的象征,金刚铃代表波若波罗密多的阴性,体现着其空性,金刚杵与金刚铃在一起象征着智慧或空性与方法或方便的完美结合,铃代表空,杵代表色。座下俯仰莲花座,莲瓣饱满,上下有连珠纹,较为古拙,座前与座下缘有藏文有头体铭文,座前铭文为MKHANCHENCHOSDPALBZANGPO(音译堪钦o却贝桑波),底部为后重封,内装藏犹存。

堪钦o却贝桑波(MKHANCHENCHOSDPALBZANGPO),相传活动于13世纪,名字为堪钦o却(MKHANCHENCHOS),贝桑波(DPALBZANGPO)一般可译为"吉祥贤",是元代开始藏传佛教高僧名字后面常用的后缀部分,在明代汉文文献中常被译作"巴藏卜"。

此尊造像题材较为罕见,颇有朴拙之感。十一世纪以前,藏传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尔等地艺术风格为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十四世纪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十五至十六世纪达到艺术高峰。此尊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体量虽小却朴雅而精巧,座上有头体藏文铭文更凸显珍贵,确为一尊西藏风格的,十分罕见的铜佛造像,供养于宅邸,实结大善缘。

"清黄易、陈曼生款端石螭龙纹九如砚"背铭文"佐良史,石之职;善属文,分曲直,若以积墨败水而其面,何异丧君子之德也。小松氏黄易拜题于石画山房"、钤印"小松"、铭文"骨露而寒,耳通有漏。长身君子,何碍其瘦耶。松云书。"、钤印"陈印"、带盒、陈鸿寿刻砚盖、盖铭文"吉金乐石。砧娘捣练之为用乎,护人支床之所遗乎,取而改之,何异收爨下牛焦之桐乎。曼生陈鸿寿"、钤印"阿曼"。

"清竹刻诗文笔两支",铭文"顾文康公多少箴。少饮酒多食粥,多茹菜少食肉。少开口多闭目,多梳头少洗浴。"、"少群居多独宿,多收书少积谷。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千禄。乾隆戊午(1738年)三月老桐刻"、带日本包装。

"清早期铜压经炉"平唇宽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乳足,两侧饰对称环耳,耳上有翘角,为标准的压经炉造型。炉身的口唇、双耳线条挺拔、棱角分明,腹身与三足圆润流畅,形成鲜明的对比。炉身素面无纹,宝光内敛。冒襄《宣炉歌注》中赞曰"宣炉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此器枣红色皮壳,柔腻莹润,婉约可观。铜材上佳,细密沉重,蕴神于内,抚之柔腻,叩之音妙,持之坠手。外底部正中铸减地阳文"宣德年制"四字一行篆书款,字体规整劲挺,瘦长俊秀。下承铜座呈花卉状,下承三足,与炉相配,颇显精巧。压经炉又称"押经炉",宣德皇帝用以赏赐佛教寺院,后来寺院多有仿制,成为专门的礼佛之物。

"清早期竹雕踏雪寻梅图笔筒"口、底镶木为饰,底部隐起三浅足,包浆醇厚。外壁浮雕踏雪寻梅图,苍松雪压低垂,高士头戴风帽,双手掩于广袖之中,耸肩缩颈,骑驴缓缓前进,身后紧随一童子,肩掮梅枝瑟缩而行。不远之处山洞中露桌几一角,似有人温酒而待。旁壁刻行书"丁巳秋月",钤"元夫"篆书印。其雕刻技法沿袭自清初吴之璠开创的去地浅浮雕法,通过竹肌的不同色泽与纹理,表现出图案的丰富层次,刀法干净利落,线条流畅,并不刻意雕出大雪纷飞之景,而借松枝低垂、人物寸步难行之态,状写天寒地冻、风雪漫天之景,构图、意境均佳。品相保存完好,颇为难得。

"华慧英制缂丝山水人物图插屏",采用双面明缂丝的技法,织造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人物画卷。画面重心位于左侧,石岸延伸,其上亭台楼阁,背靠洞石嶙峋,苍松怪柏横亘而出,亭台之中一人倚几而坐,一人凭栏远眺,远处海天一色,几处波纹,或为涟漪,或为浮云,意境高远,颇得宋文人画之精髓。在缂织过程中采用平戗、长短戗、掼缂、子母经、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制作难度大,凸显双面明缂丝的装饰特征,为缂丝大师华慧英所作,艺术价值颇高,值得收藏。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