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开幕 呈现多元的青年艺术生态
0条评论
2014-12-21 01:24:25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保兴
[1/1]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14年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第二届华宇青年奖于2014年12月20日下午4时,在海南三亚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龙亭盛大开幕。此次艺术季由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三亚华宇旅业有限公司、北京玖盒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亚龙湾百花谷商业中心协办,将持续至2015年3月20日。
跨域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对话
2012年12月,第一届三亚艺术季为艺术在三亚的生根发芽埋下种子,用艺术提升了滨海旅游城市的文化形象,参观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这对于一个人口不算密集的城市而言,是一个庞大的参观量。2013年12月第二届三亚艺术季“不期而遇”延续了三亚的艺术开端,参观人数达到了30万。今年艺术季的参观量也必将再创新高,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永久性的展览品牌,提升三亚的城市文化形象。
此次艺术季形式包括了当代艺术展览,青年艺术奖项与公众艺术教育项目。其中展览将分为“潮汐间——华宇青年奖入围作品展”与特别展“无常之常”两部分。这些作品将在未来三个月中,在三亚完成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对话。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表示希望游客在享受碧海蓝天的同时也能在精神上有更好的艺术享受。
其中,展览部分共设有7个展厅,其中,1-5号展厅展出“潮汐间---华宇青年奖入围作品展”,6、7号展厅展出特别展“无常之常”。其中,“潮汐间”展出了50位华宇青年奖入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00余件,包含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特别展“无常之常”展出了30位著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
华宇青年奖关注当下、展望未来
本届华宇青年奖的主题是“潮汐间”,主要聚焦于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在汉语中,“潮”是指白天海水的涨落,“汐”是指夜晚海水的涨落,“潮汐”因此包含着一种微妙的时间观念,既是在朝夕之间的片刻体验,也是一种不断翻涌,却又循环往复的历史意识。在这种时间意识中,蕴藏着对短暂与永恒、未来与过去、年轻与成熟等一系列的时间关系的理解。对于已经是第二届的华宇青年奖来说,“潮汐间”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对青年艺术家的期待:他们是汹涌而出的后浪,他们意味着可能的未来,虽然年龄意义上的年轻却总是短暂的、易逝的,但艺术所诉求的却是一种永恒的活力。策展人孙冬冬表示“潮汐间”更看重的一种多元的、复合的状态,而不是某个艺术家的明星效应。“潮汐间”亦是三亚艺术季对自身的定位,在中国艺术地图的最南端,始终保持对前沿,对边缘,对新事物的探寻与眺望。
展览现场99艺术网有幸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吕胜中先生,他表示此次华宇青年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陌生感,为当代艺术呈现了一个清新的面貌,这是这个展览的成功之处,希望继续看下去。连续参加两届艺术季的艺术家邵译农表示,此次艺术季整体规模上虽然没有上一届大,但作品的新鲜程度是非常好的。
相较去年首届华宇青年奖由30名艺术家中选出10名入选,本届华宇青年奖丰富了艺术呈现的可能性,由鲍栋、戴卓群、付晓东、康学儒、李峰、孙冬冬组成的初评委员会,从194位艺术家中遴选出的50位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00件,同时,由皮力、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吕胜中组成终评委员会,将于12月22日在展览现场评选出2014年度“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名,以及评委奖5名。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表示,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之外,对于获奖艺术家,华宇并不想颁完奖就完事,而是有很多其他的长远规划,后续会持续对艺术家进行长期关注和完成展览计划或艺术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现在众多的青年艺术家奖项,及其中庸的评选机制,本届华宇青年奖在最终评选时,五位评委除了表示自己最喜欢肯定的艺术家之外,还要投一个自己最不喜欢的,这样可以保证最终获奖艺术家的多种可能性,对于众多的青年艺术奖项来说,这一制度或许会成为一种主流和必备。
特别展呈现了去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被国际艺术界评价最高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无常之常,展出30位著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将最鲜活的中国原生当代艺术带到了三亚。
此外,本届艺术季还将呈现比往届更多的艺术类讲座、座谈、放映等公众艺术教育项目。现场志愿者也会为观众分享作品的概念和对作品的理解,让观众换种方式理解生活。
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表示,每年的艺术季都是一次艺术文化的普及,华宇集团希望通过这项公益事业,让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华宇集团将与三亚一同努力,促进当代艺术和三亚的深度结合,争取将三亚的地域优势和城市能量最大化。三年来,三亚艺术季一直希望通过公益的方式来参与到当代艺术的生成中,持续的关注青年艺术家,以鼓励和帮助青年艺术家的方式介入到当代艺术发展中来。于此同时,希望为三亚本土带来艺术探讨的可能,以艺术的力量为城市新添亮色,将三亚打造成一个艺术史高度的发生现场。
跨域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对话
2012年12月,第一届三亚艺术季为艺术在三亚的生根发芽埋下种子,用艺术提升了滨海旅游城市的文化形象,参观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这对于一个人口不算密集的城市而言,是一个庞大的参观量。2013年12月第二届三亚艺术季“不期而遇”延续了三亚的艺术开端,参观人数达到了30万。今年艺术季的参观量也必将再创新高,逐渐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永久性的展览品牌,提升三亚的城市文化形象。
此次艺术季形式包括了当代艺术展览,青年艺术奖项与公众艺术教育项目。其中展览将分为“潮汐间——华宇青年奖入围作品展”与特别展“无常之常”两部分。这些作品将在未来三个月中,在三亚完成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对话。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表示希望游客在享受碧海蓝天的同时也能在精神上有更好的艺术享受。
其中,展览部分共设有7个展厅,其中,1-5号展厅展出“潮汐间---华宇青年奖入围作品展”,6、7号展厅展出特别展“无常之常”。其中,“潮汐间”展出了50位华宇青年奖入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00余件,包含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特别展“无常之常”展出了30位著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
华宇青年奖关注当下、展望未来
本届华宇青年奖的主题是“潮汐间”,主要聚焦于35岁以下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在汉语中,“潮”是指白天海水的涨落,“汐”是指夜晚海水的涨落,“潮汐”因此包含着一种微妙的时间观念,既是在朝夕之间的片刻体验,也是一种不断翻涌,却又循环往复的历史意识。在这种时间意识中,蕴藏着对短暂与永恒、未来与过去、年轻与成熟等一系列的时间关系的理解。对于已经是第二届的华宇青年奖来说,“潮汐间”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对青年艺术家的期待:他们是汹涌而出的后浪,他们意味着可能的未来,虽然年龄意义上的年轻却总是短暂的、易逝的,但艺术所诉求的却是一种永恒的活力。策展人孙冬冬表示“潮汐间”更看重的一种多元的、复合的状态,而不是某个艺术家的明星效应。“潮汐间”亦是三亚艺术季对自身的定位,在中国艺术地图的最南端,始终保持对前沿,对边缘,对新事物的探寻与眺望。
展览现场99艺术网有幸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吕胜中先生,他表示此次华宇青年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陌生感,为当代艺术呈现了一个清新的面貌,这是这个展览的成功之处,希望继续看下去。连续参加两届艺术季的艺术家邵译农表示,此次艺术季整体规模上虽然没有上一届大,但作品的新鲜程度是非常好的。
相较去年首届华宇青年奖由30名艺术家中选出10名入选,本届华宇青年奖丰富了艺术呈现的可能性,由鲍栋、戴卓群、付晓东、康学儒、李峰、孙冬冬组成的初评委员会,从194位艺术家中遴选出的50位青年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100件,同时,由皮力、田霏宇、徐累、张培力、吕胜中组成终评委员会,将于12月22日在展览现场评选出2014年度“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名,以及评委奖5名。三亚艺术季总策划人赵屹松表示,除了资金上的支持之外,对于获奖艺术家,华宇并不想颁完奖就完事,而是有很多其他的长远规划,后续会持续对艺术家进行长期关注和完成展览计划或艺术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现在众多的青年艺术家奖项,及其中庸的评选机制,本届华宇青年奖在最终评选时,五位评委除了表示自己最喜欢肯定的艺术家之外,还要投一个自己最不喜欢的,这样可以保证最终获奖艺术家的多种可能性,对于众多的青年艺术奖项来说,这一制度或许会成为一种主流和必备。
特别展呈现了去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被国际艺术界评价最高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无常之常,展出30位著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将最鲜活的中国原生当代艺术带到了三亚。
此外,本届艺术季还将呈现比往届更多的艺术类讲座、座谈、放映等公众艺术教育项目。现场志愿者也会为观众分享作品的概念和对作品的理解,让观众换种方式理解生活。
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表示,每年的艺术季都是一次艺术文化的普及,华宇集团希望通过这项公益事业,让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华宇集团将与三亚一同努力,促进当代艺术和三亚的深度结合,争取将三亚的地域优势和城市能量最大化。三年来,三亚艺术季一直希望通过公益的方式来参与到当代艺术的生成中,持续的关注青年艺术家,以鼓励和帮助青年艺术家的方式介入到当代艺术发展中来。于此同时,希望为三亚本土带来艺术探讨的可能,以艺术的力量为城市新添亮色,将三亚打造成一个艺术史高度的发生现场。
编辑:李保兴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