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萌
(策展团队)
关于"创客"和"未来",让我最直接地联想到一个非常有名的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三部曲。这部我需要隔两年就要重温一遍的电影是由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1946-)在1984年拍摄的。剧中有一个经常弄些稀奇古怪发明的布朗博士(Dr. Brown)让人印象深刻。他这种带有明显"车库文化"(Garage culture)的身份在今天看来,应该属于典型的"创客"。而整部电影则是围绕着这位"老创客"发明的时光穿梭机来展开的。这部影响了一代美国人的电影,充满着想象力并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而另一部让我联想到的电影,应该是2014年崔健新上映的电影《蓝色骨头》。有记者去采访崔健,问到:"为什么用"蓝色"形容?"崔健答:"蓝色代表着年轻和未来"。可以说这种将"蓝色"作为对青年和未来的一种隐喻,似乎在某程度上也与我们的"CAFAM未来展"不谋而合。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青年和未来?首先,作为美术馆而言,现如今几乎所有西方重要的美术馆都在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进入美术馆(当然,这也许与他们的"老龄化社会"不无关系,但今天,中国距离"老龄化社会"有多远呢?);其次,作为一个大学的美术学院,我们既是为青年学生们服务,同时也是被他们包裹着,并时刻激励着的。形象的讲,我们更像是被一条由年轻人所构成并流淌着的河流不断冲刷、拍打、涤荡的美术馆;我们沉浸其中,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美术馆里对青年及其代表的未来发出声音?如何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如何更有针对性的策划针对青年人的展览?以及如何借助展览打破艺术教育内在固有的、自我的循环方式;进而,通过更多体外循环的方式,既在拓展当代艺术格局的同时,也能实现一种新的更为庞大的内外交互的循环系统?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开始启动了"CAFAM未来展"项目,并以此展开探索。
而关于为何将"创客"作为本届展览的主题,前面的"主题阐释"以及几位策展人都有清晰、充分的表述,已无需我再多言。这里只补充一点,以"创客"作为主题,并非仅是基于现实考量,而更多是基于一种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希望青年艺术家能够穿越现实,抵达一个不再处于不断矫枉过正、充满巨大荒诞的社会,进入和平、美好的、正常的新世界。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