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力量:专访荷兰国际动画节短片评委吴超
0条评论 2015-02-04 16:29:28 来源:荷兰在线 作者:Ian Yang

为期五天的第17届荷兰国际动画节上周举行。这次,电影节主席戈本(Gerben Schermer)将两位中国独立动画人请来做评委,一位是上届获奖者雷磊,另一位则是作品连续两次为南京独立电影年度展开幕的吴超。荷兰在线记者专程前往乌特勒支采访了这位住在广州的女艺术家,将她的艺术视界和创作感悟介绍给读者。

吴超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和老公一起做了几年广告之后,前往法国待了四年,2007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做了老师,教学之外进行纯艺术创作。

"毕业之后,需要很长时间去进行实践和积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为做艺术提供保障,会比较从容。"对于任何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生存问题,吴超的解释简单而直接。她笑说,做艺术确实是不靠谱的事情。如今,个人创作也与她的教学相得益彰。在学校她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挑选学生共事,教给他们更纯粹直接的创作经验。不认同动画导演的称谓。

吴超采用动画进行艺术表达,她对动画的理解和运用远超形式本身。她说,法国的艺术教育不强调细分,类似国内所称的"综合艺术",她当年的毕业作品由动画、摄影和一个互动游戏组成,构成了一个她在讲述中多次强调的语词--"现场"。

"我需要时间性、运动和声音的结合来营造一个整体的体验现场,就觉得需要动画这个语言,所以在解决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之后就开始了。"她说,她的"动画实验剧场"的各个介质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单一的视觉上的"美"只是取悦观看者,"太表面了"。

除了在美术馆和双年展上展出之外,吴超的作品还是更多地出现在了国内外的独立电影节上,也因此被荷兰动画电影节的主席戈本看到。她2011年的作品《追逐》获奖众多,去年获得北京独立影像展"实验创新奖"的新作《发生》则采用四个屏幕同步"发生"的手段,拓宽了电影节的传统放映概念。这次的荷兰动画电影节也"收纳"了该作品,还因此首次和乌特勒支市内的画廊合作,让动画电影和当代艺术握了次手。

激发对日常的敏感度

吴超告诉记者,她的作品都是自己和老公对人生阶段的感悟和精神世界的反应,却也因此不愿更多谈论作品的内容,她说,"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不具备普遍性"。但创作中她总是假想和观众能发生什么关系,考虑互动和多样性的可能。在用了两年时间仔细耕耘出的作品《发生》里,她把打鸡蛋、钉钉子、切肉、扫地、看电视、乘凉、风吹草动等日常生活中平常不过的细节用简洁的动画手段放大,再采用同步多屏和声效,创造出了一个球状的叙事网络,由着偶然性,跟不同的观看者发生不同的联系,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谈到创作构思,吴超表示,她试图激发人们对日常的敏感度和想像力。"名利、爱情、亲人,这些东西百分之八十最终都会消失,但'日常'每个人都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妨回到本体,每天认真吃饭睡觉,就能活的很好。"和国内独立制作常见的社会性表达方式有别,她更倾向于对本体的激发,三年前的作品《追逐》曾探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残酷转变和迷失,如今则进一步回归本真。

"恢复平静很重要。安静和缓慢有时候很有力量,胜过情绪化的方式。"吴超告诉记者,国内有观众看完《发生》之后给她的微博留言,说第二天自己在家打鸡蛋,第一次听到了它的声音;著名的独立电影推手张献民则笑说,感觉自己就是片中被剁的那块肉。

为荷兰国际动画电影节担任评委,要在两天的时间内从60多部国际短片中遴选佳作,做老师的吴超似乎驾轻就熟。他和老公也很享受在欧洲不用"翻墙"的日子,"这两天疯狂上youtube,看了很多影像资料。"她笑说。

电影节主席戈本很满意吴超的工作。他向记者称赞中国独立动画创作不为生计或职业所牵绊而独有的广阔自由度,和由此而生的巨大创意能量。戈本已连续多年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发掘年轻的创意人才,俨然已是中国独立动画的一位老朋友了。

编辑:郑永霞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