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是一种具有绘画特征的影像语言,是有特殊包容性的。它是一个有人为因素主观重构的而不是一个现实世界的拍摄的,所以我觉得动画具有这两者之间的一个特征。动画的特殊包容性使它可以多向发展,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形式融合,比如戏剧、装置、舞蹈等等,这也是我用动画的一个原因,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很符合我想要用的东西。
我在考虑的是,动画是不是可以完全超越其原有的边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画它是什么样的,动画最开始不像影像最初就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在尝试做一些实验影像、纯艺术的影像,动画最开始是作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媒介,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的参与,发展到现在动画的艺术语言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超越,对比起绘画、影像等等,动画其实是很滞后的,所以如果要做到超越边界,我觉得首先要说一下回到动画本体的主要元素。
主要元素首先包括了时间、空间、视觉、声音,也许还有其他,那么如果我们针对时间、空间、视觉、声音进行一个新的可能性的实验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对外,它和空间、播放媒介、观看方式等等,都可以进行很多的碰撞的,这也是我开始采用动画来作为我的艺术语言的一个原因吧,我觉得它有很多的可能。
我刚开始做动画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看很多动画,我反而看的是周边很吸引我的东西。电影和小说在叙事语言上已经发展的非常超前了,尤其是小说是吧,现在很多同学都还在叙述一个梦的时候,小说已经发展到非常后面了,比如说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等,对时间的处理是非常多的方向的,所以电影也是一样的,因为电影跟文学一开始的接触是很紧密的。所以我介绍一些对我产生影响的电影,比如这一个《二楼传来的歌声》,他塑造的整个世界是平行交错的,不像我们很多平时的作品所做的是一个单线,他有交错的时间与人物。(观看影片……)很多同学做的时候比较容易想到前面的东西在发生什么,但我们很难想到我们的一个画面反映的是一个现场。我建议学影像语言或者是做动画的同学要多去看电影、小说,你可以看到很多新的事物,做动画绝对不是说凭着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这一个层面的东西。
关于动画的"动","动"也是一个艺术。我觉得如果要去了解人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话,现代舞和行为艺术是比较好的,都是用身体来讲述事情的。现代舞的大师皮娜·鲍什曾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我不关心怎样动,我会关心因何而动",所以呢做动画的时候为什么要动,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它动的是快的而不是慢的,这个动可以传递什么,因为动画不光是一个画的艺术,也是一个动的艺术。(观看皮娜·鲍什《交际场》……)
接下来说一下声音,平常我们看商业片的时候,配乐都是伴着声音,然而看实验影像的时候的声音都是很闷的、电子的之类的声音,看十部有八部都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每一个人做的东西都适合这个很混沌的声音呢,其实肯定不是的。但是对于很多做动画或者影像的对于声音都不是很有概念,当我们去找一个人帮忙做声音的时候别人又很难完全理解你的作品和你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因为你做了一年、两年的东西别人只不过接手三个月这样。所以我们看到实验影像的时候大家的都是一种很抽象很闷的声音,所以我们如果把动画归入影像的话,声音对于视听的语言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常常被忽略的。所以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声音这个专门的艺术,声音艺术。(推荐:Pierre Henry、Pierre Schaefer、姚大钧)
关于实验动画剧场,其实我很多年前就很想做这个,起源是我在巴黎看了一个展览,就觉得这个艺术手法是我特别想要的,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体验,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体验,它有声音、时间、视觉、有观者的选择性。但是做《追逐》时我觉得首先我要解决一个叙事的问题,在单屏上可以解决了我觉得可以能就可以开始做我想做的东西。这个作品是希望尝试一个作者的本来意图和观者在场的感受相互交错的一个现场,所以它的构成是通过一个多屏的动画影像、声音和观者的选择性重组来完成的。观者的选择性阅读,比如5个人同时在看,你不可能将每一个屏幕的都看到,所以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线索来观看,这就是一个观者来寻找不同线索的过程。我并不想给你讲一个我看到的一个我的世界,这当然是我看到的世界,但是你在看的时候会有你的感受。很多人会想问我说为什么这里安排的是这个,那里安排的是那个,我觉得对我来说可能是现场的一个力量的相互变化,比如这个打鸡蛋的声音不断的加速、急促,渐渐的从打鸡蛋的声音变成了一个音乐节奏,同时这个花在往上生长,衣服在慢慢飘到水里,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力量的关系,这些是有矛盾性的,和现实世界里有的在生长,有的在衰弱一样。当我们涉及到多屏的时候,要明白为什么要做多屏,这些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时空并存的关系。每个屏就是完成一个时空的维度,这些事情就在发生。"场"的相互力量与变化成为空间、时间、情绪、节奏等调配组合的关键因素。
黑暗空间,我选择在全黑的空间里放映,就是想让所有的东西都从黑暗中出现。这个黑暗空间外是动画影像展示场所的物理空间,而内就是动画影像内部虚拟的空间,二者互为一致徐进的关系,也可以矛盾、互逆、遮蔽等等。作品在展览中不断形成新的时空关系和语言。(推荐:束芋Tabaimo)
时间轴,时间轴的内部是动画影像内部的自由调度,动画影像的"画"的完全主观性,使它在时空上获得更加自由的可能性。外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时空,放在一起又形成网状多向结构。内外两者复调叙事,更接近存在真相。(推荐:Frank Gessne、Alias Yederbeck)
"时间的本源不在于具体之形,也不在于流动之态,而在于能够意识到自我与他物。"
视觉、听觉、空间可以形成互为重构、冲突、离间、虚构的关系。(Hill Gary的BLACK/WHITE/TEXT)
(观看William Kenteridge……)
Q&A环节:
Q: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之前有说到现代的作品都喜欢玩酷的、玩晦涩、,您这里面有很多特别的东西,但我觉得看起来其实整体还是有一些晦涩,但是您那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点子我觉得是吸引人的,这个作品作为一个场的存在我想请问一下您作为导演怎么来阐述一下想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A:我觉得你在里面可能体会到很多可能平常能体会到看到的东西,能触碰到你就可以了。关于你说晦涩这个问题可能因为这个不太符合我们已经有的阅读习惯,因为又要去看它又要去找寻这些东西之间的关联,会比较费脑子,因为我们去电影院是比较娱乐的。但是我觉得你在现场所体验到的东西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些人看两遍可能体验会不一样。那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是我个人的视角,当然有很多是日常能看到的,不过我把它们提炼成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包括在视觉语言上,我为什么没做什么变形啊图像啊,基本上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我更多的是希望你能看到这个事物本身的样子。就像切肉的片段甚至用的是影像实拍然后去处理了一下,因为我觉得我想给你的东西就是切肉本身,是怎么分解的,是怎么从一个五花肉去皮剁成方块变成红白相间的肉末。你在家里剁肉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肉丸子,在这里看就变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可以重新审视日常事物的内容和审美,我觉得这个就够了。所以我没有做很多变形什么的,只是将这些做了一些联系的处理。
Q:我想问一下这四个屏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有时候关系是同一的,比如现在正在放到那些人从黑暗中慢慢出现,这时候都是一样的,但是慢慢的时间维度就不一样了,比如中间的可能是一个局部特写的放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它在变化,那像第四个屏,火焰鸟不断像流水一样走过,这个可能更像一个遥远的精神世界的背面吧,有点像世界的尽头。
Q:吴超老师您好,我之前有看过您的作品《追逐》,我认为它还是有一种态度和立场在的,表现的好像是人类在不断的进程中有些过程或者结果,可能更为批判的状态。《发生》的可能会更中立的态度。我比较好奇您刚才说到《追逐》这部作品可能是在探讨一些比较技术性的,把原始的东西解决掉然后继续创作这么一个四屏影像的装置,但是您的态度上是有一个怎样的变化?
A:其实我觉得一个在艺术的态度上吧,这个是渐变的,可能一开始你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一天你发现可能更有意思的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更旁观的方式来展现,所以我就不太想做一个自我表现的东西了,而且我觉得这个作品用旁观的表现更有意思。因为我想说的是日常的这些事,日常的万物本来就很有意思只是你没观察到而已。就像那个甲虫吧,甲虫几乎是最后做的,我有很多片段是处在可能特别有感觉然后我就做了,做完再调配它的位置。这个甲虫是在我广州的工作室,看见这个甲虫在走廊上蹬腿,不断的翻过来翻过去就是起不来,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做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探讨一个生命的流动感,所以它的名字叫《发生》。关于主题,我更想要的是《发生》这个方向的东西。我觉得《追逐》像是一个桥梁一样的东西,我必须要去完成它,在那个时候,它必然是批判性的,因为我觉得《追逐》我给它定的基调是一个悲凉的童话,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看起来很美好,不断向前,但其实可能后面有很多悲凉而且不可逆转的东西。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很想去寻找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所以我做《追逐》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因为之前的是做平面设计的,在广告公司工作,然后出国去读书,刚刚有同学问我有没有想好出国做什么呢,其实没有,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再做在广告公司那栋楼,因为也看到很多人的虚伪,很多成年人的不愉快,就是你外在看起来很强大,有了很多钱,但其实人生非常的无趣,生命在慢慢的枯萎,所以我就特别想做一个东西来慢慢分析到底是哪些东西控制我们变成这样,人最开始的愿望和终点的差距在哪里?同时也想表达我在《追逐》里看到的东西,《追逐》就像一个转折点,其实我并不想做这么批判性的东西,我很想做很有生命的力量的东西,而不是去批判和破坏,但是《追逐》是必须要做的。
Q: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上一次在北京独立影展,是单屏的一个展览,这次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多屏的完整的展览,它给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想起在我考学之前有个老师,我觉得是他改变了我的轨迹一样,同时我考上美院之后,通过我的关系他又来了杭州,我也同时改变了他的轨迹。我看到您的四屏当中,我感觉有千万种叙事的可能,我觉得其实就像我现在的经历一样,可能无形之中触碰到了哪一个点,可能生命的轨迹就发生了偏离,一下子改变了,包括这个四屏对我的感受也是,可能这个片段我漏掉了可能这个轨迹就一下子发生了改变,整个影像的轨迹就变了,所以我想问您有没有一个最为理想化的叙事?
A:这也是我做这个的一个原因,我想问你人怎样能解脱生老病死,求而不得的人生的消耗,这几个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痛苦都是存在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如果我们退远一点,把现实转移出来的时候,这些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只是我们能转变的更好而已。所以我觉得当能够退远一点的时候,当你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看到别的生命的时候,你就觉得,其实一个甲虫在走廊里死去和你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平行的看很多生命的线索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很多。所以其实是我在解决我人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会发现你的观点在慢慢改变。我觉得做艺术家是一个很高风险的,做了不一定能赚得到钱,赚的钱还不如我做广告快,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可能这个过程可以设置成,借助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算你不能成名,不能赚钱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后悔的,这样才是比较有意思。
Q:老师我想您分享一些你在大学或者毕业的学习的经历或者你比较有感触的地方。
A:其实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应该是比你们差的,比如我跟你们说皮娜·鲍什,我大概是在快30岁才知道,但你们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我觉得这个是很可贵的。我在你们这个年龄呢,读了平面设计,在那个年代平面设计是很热门的因为出来很好赚钱,可能本科的时候更多的是把交到手上的事情做好,就算是做一个LOGO之类的,这属于人天生的一个好胜心吧。我觉得看书是很重要的,当你读了很多书之后的你会知道人生是有很多种的,你会看到人生不是你发现你朋友去考前班赚了很多钱,也不是你父母叫你毕业了早点去找工作。人生其实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读了书你会发现有更精彩的一面。后来的话我去了法国读书,最好的就是他会给你一个压力让你自己去读书。我在做《追逐》之前我在困惑很多事情,我很好奇人的非常饱满鲜活的属性是怎样在社会属性下慢慢没有了,我当时并不清楚的,但在我看完《荒原狼》这本书之后就特别激动,我就去找黑塞的其他作品来看,我看的黑塞的最后一本书是《玻璃球游戏》,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我就发现他所想象的东西跟我的很像,有时候我觉得我在社会属性的地方有很多的不适。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线索,会慢慢的了解自己。
Q:刚才涉及了一些关于作品里面关于生活细节的关照,之前很多同学问作品在做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抵达一个客观的感觉,说到这个客观可能就引出一个是关于我的学弟,他做了一个装置,一个眼镜可以根据人眨眼感应然后拍照,捕捉人闭上眼的瞬间,像一个照相机一样,这个视屏当时耿老师想了一段时间就说这个比较有一种客观的感觉。如果是能够更加的以一种旁观的角度来呈现这个视频的话,有没有可能是录像、摄影的方式?
A:你刚才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在纠结,在思考的,就像我觉得看见两个人在那里捞鱼然后一只狗在后面跳,我瞬间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了,就觉得不用做什么艺术了,那么就像你说的客观,用摄像拍的话,那动画还要不要做呢?我觉得还是要做的,动画有它自己的客观,它的客观可能不是为了把世界完整的呈现出来,也许是为了把你所看到更客观的世界,就像你刚才说的眼镜,眨眼就像唯心主义王阳明说的,所以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不能很好的回答,因为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艺术有时候是需要工匠的状态,你才会进入对艺术细节的状态。
Q: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有两个镜头没有看懂,一个是在背上画眼睛的,一个是砍树的,然后有一群人在旁边唱歌,因为其他的镜头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动作,这两个跟其他的有些不一样,我就想问一下有有什么意义?
A:这里面有很多交叉,有客观观察的也有主观感受的。比如背上画眼睛,就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有时候我就会想到一些画面,觉得它放在这里比较合适,就可能会把它安排在了这里。关于那个砍树呢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我觉得放在那里,一帮人很闹腾的唱歌,感觉很欢乐,但其实也是很悲伤的,而旁边有人在不断的砍树,但是树永远都砍不倒。其实砍树是一个后面加上的动作因为有个人希望它出现,砍树是一种执着吧。我就是想让所有人在一棵树下唱一下歌,像社区的老太婆一样。那个歌就是白云山的一些老大妈经常唱的歌。我觉得人生的感觉就是悲喜之间吧,有悲有喜。
Q: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联系到《追逐》的结尾,在这个片子里,四个屏幕有没有一个结尾,关于第四个屏幕和其他有什么关系。
A:最后这个屏幕就像一个比较遥远的东西,你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关于三个屏幕的结束,在这里面我就不太想尝试一个结束的东西,我觉得它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当三屏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逻辑性的东西出现了。
《发生》中国美院展览、讲座
5.11日吴超讲座《动画对时间、空间、视听语言的实验》和《发生》展览
动画是一种具有绘画特征的影像语言,是有特殊包容性的。它是一个有人为因素主观重构的而不是一个现实世界的拍摄的,所以我觉得动画具有这两者之间的一个特征。动画的特殊包容性使它可以多向发展,与其他形式的艺术形式融合,比如戏剧、装置、舞蹈等等,这也是我用动画的一个原因,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很符合我想要用的东西。
我在考虑的是,动画是不是可以完全超越其原有的边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动画它是什么样的,动画最开始不像影像最初就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在尝试做一些实验影像、纯艺术的影像,动画最开始是作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媒介,并没有太多的艺术的参与,发展到现在动画的艺术语言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超越,对比起绘画、影像等等,动画其实是很滞后的,所以如果要做到超越边界,我觉得首先要说一下回到动画本体的主要元素。
主要元素首先包括了时间、空间、视觉、声音,也许还有其他,那么如果我们针对时间、空间、视觉、声音进行一个新的可能性的实验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对外,它和空间、播放媒介、观看方式等等,都可以进行很多的碰撞的,这也是我开始采用动画来作为我的艺术语言的一个原因吧,我觉得它有很多的可能。
我刚开始做动画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看很多动画,我反而看的是周边很吸引我的东西。电影和小说在叙事语言上已经发展的非常超前了,尤其是小说是吧,现在很多同学都还在叙述一个梦的时候,小说已经发展到非常后面了,比如说存在主义、意识流等等,对时间的处理是非常多的方向的,所以电影也是一样的,因为电影跟文学一开始的接触是很紧密的。所以我介绍一些对我产生影响的电影,比如这一个《二楼传来的歌声》,他塑造的整个世界是平行交错的,不像我们很多平时的作品所做的是一个单线,他有交错的时间与人物。(观看影片……)很多同学做的时候比较容易想到前面的东西在发生什么,但我们很难想到我们的一个画面反映的是一个现场。我建议学影像语言或者是做动画的同学要多去看电影、小说,你可以看到很多新的事物,做动画绝对不是说凭着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这一个层面的东西。
关于动画的"动","动"也是一个艺术。我觉得如果要去了解人的肢体语言动作的话,现代舞和行为艺术是比较好的,都是用身体来讲述事情的。现代舞的大师皮娜·鲍什曾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我不关心怎样动,我会关心因何而动",所以呢做动画的时候为什么要动,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它动的是快的而不是慢的,这个动可以传递什么,因为动画不光是一个画的艺术,也是一个动的艺术。(观看皮娜·鲍什《交际场》……)
接下来说一下声音,平常我们看商业片的时候,配乐都是伴着声音,然而看实验影像的时候的声音都是很闷的、电子的之类的声音,看十部有八部都会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就想是不是每一个人做的东西都适合这个很混沌的声音呢,其实肯定不是的。但是对于很多做动画或者影像的对于声音都不是很有概念,当我们去找一个人帮忙做声音的时候别人又很难完全理解你的作品和你核心的精神是什么,因为你做了一年、两年的东西别人只不过接手三个月这样。所以我们看到实验影像的时候大家的都是一种很抽象很闷的声音,所以我们如果把动画归入影像的话,声音对于视听的语言绝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常常被忽略的。所以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声音这个专门的艺术,声音艺术。(推荐:Pierre Henry、Pierre Schaefer、姚大钧)
关于实验动画剧场,其实我很多年前就很想做这个,起源是我在巴黎看了一个展览,就觉得这个艺术手法是我特别想要的,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体验,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体验,它有声音、时间、视觉、有观者的选择性。但是做《追逐》时我觉得首先我要解决一个叙事的问题,在单屏上可以解决了我觉得可以能就可以开始做我想做的东西。这个作品是希望尝试一个作者的本来意图和观者在场的感受相互交错的一个现场,所以它的构成是通过一个多屏的动画影像、声音和观者的选择性重组来完成的。观者的选择性阅读,比如5个人同时在看,你不可能将每一个屏幕的都看到,所以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线索来观看,这就是一个观者来寻找不同线索的过程。我并不想给你讲一个我看到的一个我的世界,这当然是我看到的世界,但是你在看的时候会有你的感受。很多人会想问我说为什么这里安排的是这个,那里安排的是那个,我觉得对我来说可能是现场的一个力量的相互变化,比如这个打鸡蛋的声音不断的加速、急促,渐渐的从打鸡蛋的声音变成了一个音乐节奏,同时这个花在往上生长,衣服在慢慢飘到水里,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力量的关系,这些是有矛盾性的,和现实世界里有的在生长,有的在衰弱一样。当我们涉及到多屏的时候,要明白为什么要做多屏,这些的关系是什么。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时空并存的关系。每个屏就是完成一个时空的维度,这些事情就在发生。"场"的相互力量与变化成为空间、时间、情绪、节奏等调配组合的关键因素。
黑暗空间,我选择在全黑的空间里放映,就是想让所有的东西都从黑暗中出现。这个黑暗空间外是动画影像展示场所的物理空间,而内就是动画影像内部虚拟的空间,二者互为一致徐进的关系,也可以矛盾、互逆、遮蔽等等。作品在展览中不断形成新的时空关系和语言。(推荐:束芋Tabaimo)
时间轴,时间轴的内部是动画影像内部的自由调度,动画影像的"画"的完全主观性,使它在时空上获得更加自由的可能性。外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时空,放在一起又形成网状多向结构。内外两者复调叙事,更接近存在真相。(推荐:Frank Gessne、Alias Yederbeck)
"时间的本源不在于具体之形,也不在于流动之态,而在于能够意识到自我与他物。"
视觉、听觉、空间可以形成互为重构、冲突、离间、虚构的关系。(Hill Gary的BLACK/WHITE/TEXT)
(观看William Kenteridge……)
Q&A环节:
Q: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之前有说到现代的作品都喜欢玩酷的、玩晦涩、,您这里面有很多特别的东西,但我觉得看起来其实整体还是有一些晦涩,但是您那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点子我觉得是吸引人的,这个作品作为一个场的存在我想请问一下您作为导演怎么来阐述一下想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A:我觉得你在里面可能体会到很多可能平常能体会到看到的东西,能触碰到你就可以了。关于你说晦涩这个问题可能因为这个不太符合我们已经有的阅读习惯,因为又要去看它又要去找寻这些东西之间的关联,会比较费脑子,因为我们去电影院是比较娱乐的。但是我觉得你在现场所体验到的东西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些人看两遍可能体验会不一样。那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是我个人的视角,当然有很多是日常能看到的,不过我把它们提炼成不同的方式来呈现,包括在视觉语言上,我为什么没做什么变形啊图像啊,基本上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我更多的是希望你能看到这个事物本身的样子。就像切肉的片段甚至用的是影像实拍然后去处理了一下,因为我觉得我想给你的东西就是切肉本身,是怎么分解的,是怎么从一个五花肉去皮剁成方块变成红白相间的肉末。你在家里剁肉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肉丸子,在这里看就变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可以重新审视日常事物的内容和审美,我觉得这个就够了。所以我没有做很多变形什么的,只是将这些做了一些联系的处理。
Q:我想问一下这四个屏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A:有时候关系是同一的,比如现在正在放到那些人从黑暗中慢慢出现,这时候都是一样的,但是慢慢的时间维度就不一样了,比如中间的可能是一个局部特写的放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它在变化,那像第四个屏,火焰鸟不断像流水一样走过,这个可能更像一个遥远的精神世界的背面吧,有点像世界的尽头。
Q:吴超老师您好,我之前有看过您的作品《追逐》,我认为它还是有一种态度和立场在的,表现的好像是人类在不断的进程中有些过程或者结果,可能更为批判的状态。《发生》的可能会更中立的态度。我比较好奇您刚才说到《追逐》这部作品可能是在探讨一些比较技术性的,把原始的东西解决掉然后继续创作这么一个四屏影像的装置,但是您的态度上是有一个怎样的变化?
A:其实我觉得一个在艺术的态度上吧,这个是渐变的,可能一开始你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一天你发现可能更有意思的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更旁观的方式来展现,所以我就不太想做一个自我表现的东西了,而且我觉得这个作品用旁观的表现更有意思。因为我想说的是日常的这些事,日常的万物本来就很有意思只是你没观察到而已。就像那个甲虫吧,甲虫几乎是最后做的,我有很多片段是处在可能特别有感觉然后我就做了,做完再调配它的位置。这个甲虫是在我广州的工作室,看见这个甲虫在走廊上蹬腿,不断的翻过来翻过去就是起不来,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做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探讨一个生命的流动感,所以它的名字叫《发生》。关于主题,我更想要的是《发生》这个方向的东西。我觉得《追逐》像是一个桥梁一样的东西,我必须要去完成它,在那个时候,它必然是批判性的,因为我觉得《追逐》我给它定的基调是一个悲凉的童话,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看起来很美好,不断向前,但其实可能后面有很多悲凉而且不可逆转的东西。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就很想去寻找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所以我做《追逐》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因为之前的是做平面设计的,在广告公司工作,然后出国去读书,刚刚有同学问我有没有想好出国做什么呢,其实没有,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再做在广告公司那栋楼,因为也看到很多人的虚伪,很多成年人的不愉快,就是你外在看起来很强大,有了很多钱,但其实人生非常的无趣,生命在慢慢的枯萎,所以我就特别想做一个东西来慢慢分析到底是哪些东西控制我们变成这样,人最开始的愿望和终点的差距在哪里?同时也想表达我在《追逐》里看到的东西,《追逐》就像一个转折点,其实我并不想做这么批判性的东西,我很想做很有生命的力量的东西,而不是去批判和破坏,但是《追逐》是必须要做的。
Q: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实上一次在北京独立影展,是单屏的一个展览,这次是我第一次看这个多屏的完整的展览,它给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想起在我考学之前有个老师,我觉得是他改变了我的轨迹一样,同时我考上美院之后,通过我的关系他又来了杭州,我也同时改变了他的轨迹。我看到您的四屏当中,我感觉有千万种叙事的可能,我觉得其实就像我现在的经历一样,可能无形之中触碰到了哪一个点,可能生命的轨迹就发生了偏离,一下子改变了,包括这个四屏对我的感受也是,可能这个片段我漏掉了可能这个轨迹就一下子发生了改变,整个影像的轨迹就变了,所以我想问您有没有一个最为理想化的叙事?
A:这也是我做这个的一个原因,我想问你人怎样能解脱生老病死,求而不得的人生的消耗,这几个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痛苦都是存在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如果我们退远一点,把现实转移出来的时候,这些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只是我们能转变的更好而已。所以我觉得当能够退远一点的时候,当你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看到别的生命的时候,你就觉得,其实一个甲虫在走廊里死去和你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平行的看很多生命的线索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很多。所以其实是我在解决我人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会发现你的观点在慢慢改变。我觉得做艺术家是一个很高风险的,做了不一定能赚得到钱,赚的钱还不如我做广告快,那你得到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可能这个过程可以设置成,借助艺术创作作为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算你不能成名,不能赚钱你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后悔的,这样才是比较有意思。
Q:老师我想您分享一些你在大学或者毕业的学习的经历或者你比较有感触的地方。
A:其实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应该是比你们差的,比如我跟你们说皮娜·鲍什,我大概是在快30岁才知道,但你们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我觉得这个是很可贵的。我在你们这个年龄呢,读了平面设计,在那个年代平面设计是很热门的因为出来很好赚钱,可能本科的时候更多的是把交到手上的事情做好,就算是做一个LOGO之类的,这属于人天生的一个好胜心吧。我觉得看书是很重要的,当你读了很多书之后的你会知道人生是有很多种的,你会看到人生不是你发现你朋友去考前班赚了很多钱,也不是你父母叫你毕业了早点去找工作。人生其实有很多很精彩的东西,读了书你会发现有更精彩的一面。后来的话我去了法国读书,最好的就是他会给你一个压力让你自己去读书。我在做《追逐》之前我在困惑很多事情,我很好奇人的非常饱满鲜活的属性是怎样在社会属性下慢慢没有了,我当时并不清楚的,但在我看完《荒原狼》这本书之后就特别激动,我就去找黑塞的其他作品来看,我看的黑塞的最后一本书是《玻璃球游戏》,读了他的作品之后我就发现他所想象的东西跟我的很像,有时候我觉得我在社会属性的地方有很多的不适。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线索,会慢慢的了解自己。
Q:刚才涉及了一些关于作品里面关于生活细节的关照,之前很多同学问作品在做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抵达一个客观的感觉,说到这个客观可能就引出一个是关于我的学弟,他做了一个装置,一个眼镜可以根据人眨眼感应然后拍照,捕捉人闭上眼的瞬间,像一个照相机一样,这个视屏当时耿老师想了一段时间就说这个比较有一种客观的感觉。如果是能够更加的以一种旁观的角度来呈现这个视频的话,有没有可能是录像、摄影的方式?
A:你刚才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在纠结,在思考的,就像我觉得看见两个人在那里捞鱼然后一只狗在后面跳,我瞬间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了,就觉得不用做什么艺术了,那么就像你说的客观,用摄像拍的话,那动画还要不要做呢?我觉得还是要做的,动画有它自己的客观,它的客观可能不是为了把世界完整的呈现出来,也许是为了把你所看到更客观的世界,就像你刚才说的眼镜,眨眼就像唯心主义王阳明说的,所以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不能很好的回答,因为我也在想这个问题。艺术有时候是需要工匠的状态,你才会进入对艺术细节的状态。
Q: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有两个镜头没有看懂,一个是在背上画眼睛的,一个是砍树的,然后有一群人在旁边唱歌,因为其他的镜头都是在日常生活的动作,这两个跟其他的有些不一样,我就想问一下有有什么意义?
A:这里面有很多交叉,有客观观察的也有主观感受的。比如背上画眼睛,就是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有时候我就会想到一些画面,觉得它放在这里比较合适,就可能会把它安排在了这里。关于那个砍树呢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我觉得放在那里,一帮人很闹腾的唱歌,感觉很欢乐,但其实也是很悲伤的,而旁边有人在不断的砍树,但是树永远都砍不倒。其实砍树是一个后面加上的动作因为有个人希望它出现,砍树是一种执着吧。我就是想让所有人在一棵树下唱一下歌,像社区的老太婆一样。那个歌就是白云山的一些老大妈经常唱的歌。我觉得人生的感觉就是悲喜之间吧,有悲有喜。
Q: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联系到《追逐》的结尾,在这个片子里,四个屏幕有没有一个结尾,关于第四个屏幕和其他有什么关系。
A:最后这个屏幕就像一个比较遥远的东西,你可能看到也可能看不到。关于三个屏幕的结束,在这里面我就不太想尝试一个结束的东西,我觉得它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当三屏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逻辑性的东西出现了。
(根据录音进行了删减,如有错误请谅解)
学生信件
吴超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让我对动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此之前我对动画的理解还是太局限,会认为动画好像跟文体一样是有一定的格式,在选择表现素材上也会很刻意去安排,然而吴超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动画为什么而动,动画的原理是什么,动画与静止的作品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什么地方,动画也可以更自由,我们在学习动画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太注重形式而忽略艺术本身,我觉得这是被动的。在做一个作品的时候同时还需要把观者考虑进去,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关系,恰好能够弥补一个屏幕的局限性,一个关于时间,空间,声音,场的关系,进而得到一种从动画单屏幕的局限中解放。
四个屏幕的齐放,感觉置身与一个多向选择的场域,也好似我们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多向信息选择的时空中,这种有着时空穿叉的动画装置是很迷人的。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声音,5月9号那天晚上帮忙布置展厅的时候,我问了一句三四个音响一起播放不会带来干扰么,实际上等我听完讲座,去我自己也明白了,不同时空间的场就是在制造声音叠加中产生一种接近真实生活环境,包括老师在动画里面运用的素材都是来自生活琐碎的的片段,这些平常地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人物不也恰好解释了无需去解释的生活。
一切都在发生,我不知道老师是在哪一种情况被触动并下决定开始做这样一部作品,和上一部片子《追逐》,相比,我觉得《发生》,更加地显示出了一种无为的价值观,一切不要太刻意,顺其自然。记得去年看完《追逐》的时候好像看见了一种无声的控诉,一种对体制泯灭人性的不满,每一个人从一种纯洁的状态,置身一个体制的社会,一个个被送进了不同的车间,生成出一批又一批管理体制的管理者,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回残害。红领巾们推倒的那堵高墙是学校这座象牙塔和社会边缘的一堵墙么?《发生》这部片则显得有些中立,开始做为一个旁观者来看我们这熟知的世界,其实在我看来当真正摆正一种心态的时候去看待社会,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我,一种超脱束缚的解放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慰,如果上一部片子的结尾那几个没有进入体制的红领巾是您对自我解放的向往,那么这个片子则是你向观众表达你要找的向往,也许就是生活琐碎间。
学生信件
吴超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座,让我对动画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在此之前我对动画的理解还是太局限,会认为动画好像跟文体一样是有一定的格式,在选择表现素材上也会很刻意去安排,然而吴超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动画为什么而动,动画的原理是什么,动画与静止的作品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什么地方,动画也可以更自由,我们在学习动画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太注重形式而忽略艺术本身,我觉得这是被动的。在做一个作品的时候同时还需要把观者考虑进去,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关系,恰好能够弥补一个屏幕的局限性,一个关于时间,空间,声音,场的关系,进而得到一种从动画单屏幕的局限中解放。
四个屏幕的齐放,感觉置身与一个多向选择的场域,也好似我们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多向信息选择的时空中,这种有着时空穿叉的动画装置是很迷人的。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声音,5月9号那天晚上帮忙布置展厅的时候,我问了一句三四个音响一起播放不会带来干扰么,实际上等我听完讲座,去我自己也明白了,不同时空间的场就是在制造声音叠加中产生一种接近真实生活环境,包括老师在动画里面运用的素材都是来自生活琐碎的的片段,这些平常地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人物不也恰好解释了无需去解释的生活。
一切都在发生,我不知道老师是在哪一种情况被触动并下决定开始做这样一部作品,和上一部片子《追逐》,相比,我觉得《发生》,更加地显示出了一种无为的价值观,一切不要太刻意,顺其自然。记得去年看完《追逐》的时候好像看见了一种无声的控诉,一种对体制泯灭人性的不满,每一个人从一种纯洁的状态,置身一个体制的社会,一个个被送进了不同的车间,生成出一批又一批管理体制的管理者,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回残害。红领巾们推倒的那堵高墙是学校这座象牙塔和社会边缘的一堵墙么?《发生》这部片则显得有些中立,开始做为一个旁观者来看我们这熟知的世界,其实在我看来当真正摆正一种心态的时候去看待社会,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可怕,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我,一种超脱束缚的解放又何尝不是一种宽慰,如果上一部片子的结尾那几个没有进入体制的红领巾是您对自我解放的向往,那么这个片子则是你向观众表达你要找的向往,也许就是生活琐碎间。
编辑:郑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