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1965),原名傅中洲,小名长生,字庆远,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抱石之名源于他推崇石涛,号“抱石斋主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中国画家,精通诗、书、画、印,尤以山水画见长。
踪迹大化,中得心源——傅抱石艺术鉴赏
傅抱石出身寒微,少年时期曾当过瓷器店的学徒和补伞匠,因其邻居各有刻字摊和裱画坊,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为之好奇,从此便迷上了书画金石,正是凭借着天赋异禀和刻苦钻研,傅抱石从而踏上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踏上艺术道路之初,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而留学东洋时期专业系统地研习中国绘画史,并对顾恺之和石涛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他裨益颇深。不仅填补了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诸多空白,更为其独特的画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他日后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技法依据。
抗战爆发后,住在沙坪坝金刚坡的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利用大量时间画画,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其间多是描绘了蜀中山水秀美俊丽、气势磅礴的景致。我们常见到题署“金刚坡下山斋”,“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东川金刚坡下”款识的画作就出自这一时期。进入50年代傅抱石开始研究毛泽东诗词,他以惯用的叙事学手法将毛泽东诗词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篇章引入自己的画中,既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束缚,又在绘画技法上有所新的探索;既暗合了时代主旋律有保留了艺术的独立性,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毛泽东诗意画,为当时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
正是因为遵从石涛“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理论思想,他常年师法自然,从写生中搜罗创作素材;他梳理中国美术发展史,研究古代先贤,不仅习顾恺之、石涛等人的技法自成一格,独创抱石皴,还从历代诗文辞赋中汲取灵感开辟了诗意画的先声;他沿袭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又崇尚革新,提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绘画思想,笔墨中既见古法又见新招,画面中充斥着鲜明的思想情感和时代风貌,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响齐名的典范。
傅抱石笔下的山水画和仕女图,无论是雄奇壮丽的山川江河还是婀娜多姿的千古佳丽,既可“思接千载”又可“与时代同行”,于有形的画面中传递无尽的情感与志趣,是谓一抹丹青以言衷肠。其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其人物画气韵生动、风格高古,于画意之中充满诗情,于写实之余饱含理想。
从傅抱石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稿、印石和画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出众的才情、深厚的学养和饱满的激情,他因所用章法不循常规、线条纵逸挺秀,人物神韵高古,善书法、篆刻,兼具古风遗韵,曾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
展出作品欣赏:
蜀山石 62 x36cm 纸本水墨
编辑: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