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鼓醉凉州》(83厘米103厘米)
张孝友的界画承古创新。他充分认识到古之界画的历史局限,认识到时代的进步给予自己超越前人的优越条件。他要集传统优良之大成,而融西法绘画之长于其中,提高界画的表现力,赋予古老界画技法以新的活力。他对界画摆在首位的改革,是以"焦点透视法"取代传承久远的"平行透视法"陈规。过去用"平行透视法"画的楼阁屋宇建筑,前面的线全部与画面下的线平行,一侧斜面平行,不能连续画出纵深远近来,呆板不合视觉,表现力极差。张孝友师从文金扬先生学习透视和人体解剖,曾为文先生的专著画过插图,吃透了所学;他屏弃浮躁,不断实践,大胆而严格地活用所学于画古代楼阁屋宇建筑和其间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物。就说《矾楼夜市》吧:宋代宏伟的建筑群,一座中心楼和四面各一座三层的楼相向面立,楼的各层之间都有飞桥相连通;整个画面建筑重叠达七个层次,大小不同人物四百多个,都画得中规中矩,远近大小得体,一丝不苟,十分动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取得了改革的最佳效果。他还选用了中国画很少敢于选用的夜景。于朦胧的夜雾中,严密如真的楼阁顶部若隐若现,是融西画技法与中国传统技法的又一成功表现。看上去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绘画而不露丝毫西画技法之痕迹。妙臻天成,令人折服。
张孝友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在美院求学时,曾受教于蒋兆和、李可染、李斛诸先生,临摹过大量宋元以来名家作品,掌握各种笔法、皴法、技巧,他还研究诗词、文史资料,于领悟其丰富内涵、品味古代绘画之意趣,下过苦功夫;学习掌握西画法,他重写生而来的真实自然的感受,重造型准确、光照明暗虚实的意境,重今人审美观念的体现。力求中西结合不勉强、不生硬,更好的彰显出工笔山水楼阁界面的更强生命力和艺术性。他的工笔山水宗北派,借鉴写意山水的笔墨和造型法则,而融入西法透视、光照、明暗对比、虚实对比,使结构严谨而不刻板,山水林木洒脱而不恣肆,画面开合有序,收放适度,笔墨苍劲而润泽,意韵生动。《苏轼鉴泉品茗图》就画得岩上树木顺光者葱茏,逆光者隐现,远处密林山峦在淡淡的青雾中交织着阳光,愈远愈浅,直接引入了西画光照的效果,取得了他独创技法的成功。体现了他中西画法结合游刃有余的功力。
张孝友志向高远,耐得寂寞,学以致用,厚积薄发。他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中,选出著名的义早己不复存在于世的建筑,用自己的画笔一一复原在纸绢上,再现昔日的场景,使后人得以观赏其风采。他以为界画不只是用界尺直线画楼阁建筑的画,广义的说,界画所画包括道路、桥梁、车船等需用曲线、弧线表现的景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把存在于山水土地之间的城郭林木、屋宇建筑、道路桥梁、车马船只、以及日用器物,并风俗人情都集中表现在他描绘的图卷中了。这是他扩大界画表现范畴的高明创举。这一优良传统应很好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张孝友从事创作,态度严谨沉稳,非常认真。每作一画,从构思,文史资料的收集,所画建筑、车船、日用器物、人物服饰,发型等的考证,到画出小稿,放成大稿,画出色稿,都很有计划性。一步步地全有文字记载。他总是先画一平面图,再画透视平面图,反复经营,完全成熟后,才用毛笔。他曾和沈文先生合作,为其古代服饰、礼制等研究专著作白描插图百余幅,沈先生誉他为"国手"。他还为欧阳予倩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舞蹈史作插图,他熟悉古代舞蹈,提出舞名,不用提供舞姿服饰形象,他都能很准确地画出来。他以虔诚的求实求真态度对所画的一切进行考证,精细到初唐到晚唐女子描眉有什么样的变化与不同都一一搞得清清楚楚。他应日本友人之请,画十多米长的《成吉思汗征战图卷》。数十个人物,一人一篇传记,我看过他的手稿,是用古文写的,还画有征战时的地图,服饰考证也一一记载得非常精确。他的《羯鼓醉凉州》是一幅小画(83厘米103厘米),画的是唐代兴庆宫翡翠殿歌舞盛事,全画46人,每个人的身份、服饰、身段、神态都精妙入微。宣宗击羯鼓,杨妃三姊妹、宁王、李白陪侍于旁,依栏而歌凉州曲的是宫人许永新,以笛和之的是李谟,胡姬持金盏起舞,图的右上角有题记述其事颇详,连此场景中出现的九种鼓的名称也一一写出。这是一幅有着丰富史学内涵的佳作。他的这些画作被称作"考古绘画",他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他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创作的〈矾楼夜市〉,再现的也是北宋时期,东京开封城中靠近皇宫东华门外的最著名的酒楼夜市的繁荣景象。其成果堪与《清明上河图》比肩,是可供人们观赏和研究北宋时期建筑、市井风貌、民俗民风实情的一古一今的姊妹篇。
张孝友说,他的界画创作刚刚开始,他还有许许多多要画的题材。让我们祝愿他的界面创作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编辑:郑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