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濒临失传的界画艺术——著名工笔画家张孝友教授专访
0条评论 2015-03-13 10:47:01 来源:《收藏界》 



\

《矾楼夜市》

问:我知道您曾经跟随过沈从文先生很长时间,这段经历对您产生过什么影响?

答:文革期间,沈从文先生是历博的研究员,他那时已经不写小说了,主要搞一些文史方面的研究,比如古纸、古代刺绣、古代衣饰、唐宋铜镜,还有古人的发式、行止、礼节等古代文明方面的研究。70年代,北大有位老师把我介绍给了沈从文先生,因为他研究的那些各个朝代的器皿、纹饰、人物的仪态都需要画出来,光是说出来写出来,没有图是不行的。正好我离他那儿不远,我就每天都去跟他一起在一个六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工作,一共画了有三年多。虽然当时没人给钱也没人支持,但这个过程让我在文史方面的知识提高很多,对各个朝代的人物、衣饰、建筑、器皿都了如指掌。对我后来画古代人物画、界画都有极大的帮助。不像有的入画古代画,唐朝的宫殿、明朝的宫殿一个样,明朝的皇帝跟汉朝的皇帝穿一样的龙袍……

问:什么是界画?界画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它在现当代又处在怎样一种状态?

答:所谓界画,就是用界尺来画线条以准确描绘楼阁屋宇建筑的画。画楼阁宫殿必须要用尺子,毛笔软,不能直接靠在尺子上画线,所以需要用一把有细槽的界尺,再找一支尖笔放入槽中,另一毛笔蘸墨,一手握两支笔同时画。唐宋时期,界画已经很发达了,像宋徽宗就非常擅于画界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界画中的上品。历史上好的界画大家有郭忠恕、刘松年、王振鹏、夏昶以及清初袁江父子等。他们的作品既有山水画的潇洒气韵,又把楼阁画得精妙、严整,艺术欣赏价值极高。但院画(宫廷画)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最后,这是因为界画很难与工匠营造的设计、图样分开,刻板俗品又多,所以遭到世人轻视。自明文人画兴起后,不光是界画,包括山水、人物工笔画,因为学画费力,又渐入刻板,所以也都慢慢就衰微了。所以界画近三百年来已没有什么名家,有少数爱好的几个人,也是墨守成规,没有突破,把界画从大路走成小路,由小路走进小胡同,由小胡同走入墙夹缝。界画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问:如您所说,很多人认为界画匠气太重,一些画家也视界画为畏途,对于界画现在的这种状态,您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答:中国有句古话:"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艺术也存在这个问题。界画走到这步,我认为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界画本身在技法上就有问题,虽然西洋透视法、明暗在古时已由传教士传入中国了,但中国画界认为这是异端,用之不合祖制。直到现在仍然以"平行透视"法画界画。平行透视法就是前面各线全部与画面下线平行,一侧斜向平行,这样的技法是不能连续画出纵深远近的房屋,而且画面呆板,又与视觉不合,表现能力极差,缺少生动有趣的构图。这是主观上的原因。它在客观上是因为明清文人画的兴起,文人画简单写意,也比较好画,价格也不贵,所以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而界画费工费力,价格又昂,随着经济的不景气,界画就日渐式微。

问:我知道您的人物画比较出名,是什么时候开始把兴趣和创作重心转到界画上的?

答:我对界画的想法,可以追溯到40多年以前。想画矾楼夜市这张画,还是大学二年级。我的美术老师讲了《清明上河图》,我就很想表现这样一个题材,想把一些已经消逝的古代文明表现出来,不光是一些热闹城市、宫殿,还包括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一种对考古的虔诚态度把历史上的一些场景再现出来,这就非要界画的方法不可。真正动手画界画,也就是15年前才开始,但一开始就创作了一些比较宏大的作品,主要是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

问:您的界画与传统的界画有哪些不同?

答:我画界画一般先画平面图,然后再画透视平面图,还要从文史资料中收集考证,等到完全成熟后才用毛笔。因为各个时代的建筑,包括门窗、栏杆、地面的花纹都不同,还有人物的服饰、头式等也有很大差异,我力求让这些都能准确地再现,让建筑学的特点和艺术创作相结合。西画的一些透视学、明暗、光暗的对比、虚实的对比等技法的运用是我的界画与传统界画的最大区别。所以我的画既有传统界画的面貌,又感觉比传统的界画要生动得多,表现力丰富得多。此外,一张画没有艺术性是不行的,作为一个画家,还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我的界画还有一个特点是把写意、人物绘画融入其中,借鉴写意山水的笔墨和造型法则,使楼阁造型严谨而不刻板,山水林木洒脱而不恣肆。画面开合有序,收放适度,笔墨苍劲而润泽,作品中呈现出美妙,生动的意韵。界画和人物画的结合,使得画面不再呆板、僵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在题材的选择上,您有没有偏好?

答:我更倾向于中国传统的比如李白、白居易、苏轼、李后主的一些诗词作品,但并不完全限于诗词所容括的内涵,通过从中获得的一些意境、意趣和自己的一些体悟来创作。

问:您的代表作品《矾楼夜市》也是您最喜欢的一幅画,把他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答:这幅画我上大学时就想把它画出来,足足酝酿了4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矾楼夜市》表现的内容相当于《清明上河图》同时代,北宋的东京开封城中,靠近皇宫东华门外的一处著名酒楼--矾楼夜市的情景。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北宋时代的历史面貌,我勾画了很多草稿,而且对建筑学进行了大量研究,还仔细推算过千人用餐的酒店应有的面积、规模、高度。此外,还要表现夜景,月色天空,从近景到远处地平线,如用古代界画中用的"平行透视"法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所以大胆地使用了从没有人在界画中使用过的"焦点透视"法及虚实画法来表现,远近建筑重叠达七个层次,大小不同人物460多个,身份、神态一丝不苟,十分动人。夜景是中国画中忌怕表现的,但这幅画很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问:社会各界对您的界画有哪些评价?您的作品在收藏市场上流通情况如何?

答:我相信好的艺术是会有人收藏的。《矾楼夜市》、《春江花月夜》这两幅画中央电视台的美术星空曾拍过专题介绍,北京日报和一些杂志也登过一些文章,对之评价很高,《矾楼夜市》被称作是多年来国内罕见的重要作品。在收藏市场,我的界画被认为是具有传统特质的艺术品,所以流传到欧美、日本、东南亚了十几幅,因为他们对中国高水平的界画、院画特别感兴趣。国内也有一些藏家对我的画也非常喜爱。

问:您对界画的传承发展问题是如何考虑的?

答:我特别想把中国传统绘画抢救起来。现在北派的山水人物画都很少了,界画这一块,更是濒临失传。我现在把它的一些传统技法恢复出来,而且给它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是想用自己的方法给爱画的人们打开一扇门,让大家看到原来界画可以这样画,可以画得这么漂亮。我希望为已经走进墙夹缝的界画走出一条新路,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画家来走这条路,我想是很有前途的。

编辑:郑永霞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