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在途中——写在“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前
0条评论 2015-03-25 14:18:2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黄宗贤

\
黄宗贤

这并非是一个节庆的日子,所以这个展览(“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不是为纪念或为庆贺什么而举办。在这个平凡的日子,我们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期望为朋友们提供一个如融融春日中的午茶时光,使我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除了赏花踏青外,还有超越自然之外的精神空间、心灵世界由我们游走,被我们触摸与拥抱。因此,这个春天里,蓝顶当代艺术中更多了一份空灵,也多了一份沉厚。

从川大走向蓝顶很近,去衡量我们挪移的空间距离没有多大意义,但是走出来就如请别人进来,是我们的一种态度。我们没有壁垒,更没有深藏闺阁,我们也从来没有闺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诞生并非是当年筑巢引凤的结果,而是变革大潮催生出来的弄潮儿。他怀揣着沸腾的血和艺术的梦想,跌跌撞撞中开始了生命之旅。途中又有各路艺术“侠士”、“剑客”、“绿林好汉”加盟,一路风风火火走来,一路笑迎宾客,一路广采博集。近二十年时光,一路走来,人马多了,也渐渐身强体壮了,结识的朋友也多了。路途中,既感受到创业进取的艰辛,也有创获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到蓝顶,以“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为名举办这样一个学术性活动,绝无总结、呈现成绩之意,而是与关心我们学院的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行进的快乐,交流我们各自在艺术探索与创作上心得,思考与展望中国艺术与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前景。

我们走向蓝顶很近,走过的路也还不长。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一个年轻的学院走过不少老牌艺术学院数十年没有走完的路程,建构了大西南区域里专业设置最齐全、学科建设最完善的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西部乃至全国过举足轻重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的重镇与高地,并有了自己独特个性与品相。这种个性与品相在这部集子里和展览上也有所折射,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元集结的空间:川大艺术学院不老,但却不失丰富与厚重。建院至今,秉承百年老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术传统,面向海内外广纳人才,汇聚了一批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成长背景的艺术家。在他们中,有的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名家,有的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画坛新秀,有的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但是,川大艺术学院这个共同的集体,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使他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名义下同一个空间中共同探讨艺术,履行艺术人才培养的职责。如果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川大校训,并不仅仅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艺术学院师资队伍的多元性构成以及这个展览的所呈现的多元面貌,给出了一个形象的证明,因为它凝缩了川大二十余年来招贤纳士、汇聚四方英才、建设艺术学院师资队伍的过程。对多元的认同,不仅是我们办学理念的折射,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现在也是将来秉持的一种态度。

开放的学术平台:海纳百川,最真切的意义在于吸纳、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风格的艺术家,不仅仅存在于同一平台上,而且都能彰显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在共存、互动、交融中能激发出新的能量。艺术学院艺术家们需要的是自由、宽松的艺术探索与创作环境。这样一个环境不是谁能赐予的,而是大家创造与维护的。我们希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趣味、不同的艺术能量在这个平台上都有释放呈现的空间,这种释放与呈现,不仅能成就每一个有艺术抱负与艺术理想的艺术家,也能使艺术学子得到更多的惠泽。开放包容的品质与气度是艺术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教育赖以健康发展的前提,艺术学子得以收获的保障。在教学的课堂上、在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在这个展览的展场上,这种品质与气度得以自然的流溢,就是我们期待的结果,也是学院在成长过程中最令人欣慰的事情。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艺术的尊严,没有开放的胸襟,就没有创造的活力。为艺术的尊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的精神,注入到学院延绵不断的发展文脉之中。艺术学院不仅仅是川大的,也是川大人的,更是关心川大的广泛的社会群体的。这个展览整合了学院师生、校友和以及见证学院发展的艺术家朋友们的作品,旨意就是将开放包容的气度与文脉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延绵下去、拓展开来。

储藏思想的容器:作为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从创建之始,我们就意识到她应有自己的独特担当与艺术抱负。作为一个后来者,如果在艺术发展的大格局中亦步亦趋,随波逐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找不到自己的方位。我们更相信综合性大学恢复或创办艺术专业,这既是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的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思想再次被认同的具体体现,也彰显出当代艺术教育内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整个艺术变革与发展的态势相吻合。艺术发展的历程呈现出由与人类的其他文化形态的混沌关系,到与之剥离,进而又到更高层面融合的轨迹。当代艺术最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学科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深层的联系。传统技法的沿袭,对建立在共同视觉经验基础上的公共艺术语汇的掌握与传导不再是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所在,更不是一个学院的存在的意义所在。用独特的艺术表达(甚至是以对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与技法颠覆)方式,传达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感悟与认识,构建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超越性的诗意化的精神世界是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重要的价值所在。我们不必去完全认同一切现当代艺术流派价值取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艺术发展到今天,“画地为牢”的疆界早已被打破,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度的融合,或者说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特质更为凸显。艺术作为人认知与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确证自己的特殊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文化观念的视觉呈现。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品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宝库”,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决定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这种认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文化价值的判断力和追求文化与精神价值的自觉性,是今天艺术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川大艺术学院和学院的艺术家们,置身于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置身于具有丰富人文学术资源的百年老校之中,不仅将艺术的实践形态与理论思考予以双重并重,凸现艺术的文化性与精神性,竭力实现艺术家学者化的身份转换,而且这种并重与转换,为百年老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代艺术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诠释。川大艺术学院不是一个职业技术训导的场所,而是艺术新思想新思维的孵化平台,是创新型艺术人才放飞梦想的空间。“我思故我在”,这本艺术文献集,这个展览空间中,从一个角度既彰显了艺术家个体存在的价值,也辉耀着川大艺术学院这个整体的学术品格与艺术理想。

温存个性的聚落:艺术是时代集体意识的呈现,也是个体心灵的视觉彰显。当个体被强行统摄于集体的整一性之中,这个集体的品行就必然僵滞了。因而,我们认为学院的活力来源于每一个艺术家个体的活力。艺术家个性的存在是塑造学院整体品格的前提。教师职责的担当并不是抑制艺术个性的理由。只有艺术个性的存在,担当的职责价值才能更好的凸现。在艺术学院的这个聚落里,教师的与学生的身份是明确的,而艺术家的个性也是鲜明的。打开这部艺术文献集,走进这个展览空间,可能会暂时忘掉创作者作为川大师生的统一身份,因为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个性鲜明的作品、触摸到到了一个个律动的心灵。不论采用何种媒材,运用怎样的技法,所有的作品,无不是托身于独特视觉经验中的苦心孤诣,可以体会,但无法言传。在这里,我们听到了艺术个性的和声,看到了一个由光与影、形与色、张与弛、实与虚、结构与质感、韵律与节奏所编织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是由视觉手段弹奏出的乐章,大音稀声,却在敏感地呼吸。它无声地告诉人们,在艺术的天地里,只有梦想,而没有尘世的法则;只有陌生,而没有似曾相识;只有特立独行,而没有随波逐流……通过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以及创作者的点滴感言,我们似乎跨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具像与抽象、审美形态与功能形态,游走于情感表现与观念呈现、隐逸情怀与当下热情、精神关注与现实关怀的交错空间中,通过熟悉的和陌生的形式,品尝到一顿精神化的视觉盛宴。然而,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是万物与生命、大自然与人类、昨天与今天、历史与文化、故土与城市、大学与社会……在艺术家心中激起的回响,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 

传统的象牙塔似的学院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当代艺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学院的变革。正如蒂埃里•德迪•夫所说:“现代艺术的先驱者无一不积极地参与对艺术学校和教学大纲的创立。”更重要的是,当今有使命感的学院不仅为艺术的发展提供着延绵不断的人才资源和思想资源,而且其自身担当着也应该担当着艺术拓展与创新的使命。学院内外的共生互动已经成为当今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这个展览,就是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开启的一次与校外艺术界朋友们的对话交流活动,也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介入当代艺术发展的坦率表白。

川大艺术学院还很年轻,我们仍在途中。走过的路,有你、我、他携手相伴,要走的路,还需要你、我、他携手同行。能够呈现的都是成为过去时,不可卸下的是我们的艺术担当与艺术理想。明年我们将迎来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华诞暨艺术学院创建20周年的庆典活动。我们希望届时能够给公众奉献出更盛大的视觉盛宴,能更好地与大家分享我们新的创获,能再与大家进行一场心灵与精神的对话。

我们仍在途中,无尽的精神探索与激情创造将成就一路的快乐!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黄宗贤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