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首届“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筹备,终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启开了帷幕。今后,这个文献展还将两年一度,定期举办下去。它主要展示川大艺术学院师生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近期探索成就,同时邀请社会知名艺术家参展,旨在搭建一个学院内外艺术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共谋当代中国艺术的繁荣。
本次展览共有多位艺术家参展。其中既有川大艺术学院的在校师生,又有已经毕业的往届艺术学子。而学院外艺术家的参展,更使现场如沐春风,锦上添花。这种学院内与学院外艺术家同台、在校与不在校川大人聚首的展览方式,形象地诠释了川大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内涵,袒露出一座现代大学的文化胸襟。展览上这些来自学院内外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年龄;有的已经驰名艺坛,有的正在建立起艺术声望,有的还处于跋涉阶段。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对生命的热忱、对艺术的挚爱。今天,他们又以对川大艺术学院共有的认同感而殊途同归,到这里展示作品,从而让我们见证奇迹,分享到艺术作用于人类心灵的力量。
本次展览以参展作品的综合性而体现出一种文献价值。它首先反映了川大艺术学院专业设置的多元化;其次记录了学院师生在过去数年中进行学术性创作的成果,同时也反映了持续发生在学院内外的创作交流。我们看到,参展作品既涉及油画、装置、雕塑,又涉及水墨画和书法;有的作品带着鲜明的当代艺术特征,有的作品采取了传统的形式。丰富的作品面貌,再次映证了海纳百川的主题。多年来,川大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心系学术,勤于创作,他们以学术的态度对待创作,通过创作实践来窥探学术的奥秘。他们在传统与当代、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语境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创作方位,释放其艺术个性,并与校外艺术家展开广泛的艺术交流。这个展览便为这些学术性的艺术活动提供了系统文献。
作为一所综合性知名大学的艺术学院,川大艺术学院凭借其综合的办学特点,赋予了国画、书法与油画、雕塑及其他当代实验艺术以同等的地位,为它们构建了多元共生的平台。艺术家们在这里享受到了海纳百川的福祉。不同的艺术门类在这里会聚,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这里相遇,不同的形式风格在这里展现,最终演化为观念的碰撞、艺术的对话和学术的启迪。这些碰撞、对话和启迪又共同指向当代中国艺术家普遍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性与国际性、时代风尚和个体选择之间,释放创造力,迸发出艺术的灵感。本次文献展使我们看到,这种灵感既在当代形式的作品中闪现,又在传统形式的作品中发出光华。
在这里,虽然油画、雕塑、装置、国画和书法作品各司其职,遵循着固有的文脉,表现出独立的风采。可是,每一个门类的作品都似乎都想要竭尽全力,在艺术家的时代处境与个体心灵之间寻找突破。在油画、雕塑和装置作品中,我们多能见到艺术家们拓向中国艺术传统的资源开发;而在国画与书法作品中,我们又能见到艺术家们向外来艺术寻找借鉴的尝试。前者使油画、雕塑、装置这些外来艺术品种分享了东方的情韵,后者使中国传统书画散发出时代的温度。就拿油画来说,我们很容易在一些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的东方情结。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在一些作品中,即便是厚实的色层,也掩抑不住水墨般的灵动;颜料、笔触甚至综合材料,似乎放弃了身为固体的执拗,让人觉得正在向画面深处溶解,柔情似水,透脱如云。流动的笔势、写意的笔触、背景与主体形象弥漫的统一,粗细、刚柔、虚实,相克相生,有如天地万物异声同唱。在装饰感与诗性的和谐平衡中,这些作品流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和久违的雅逸,还有一份东方的神秘。
在这些作品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又往往与表现主义的扩张性以及画面本能的秩序感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听任画家从心灵、大地、风动、以至动植物的呼吸中,表达画面的真实感,再用这种真实感来探照人生。那些敏感的笔法,叩问着大地的精魂;纵放的挥写,撕裂了沉闷;颜料的物性,赋予画家的所见所想以可触摸的质地。艺术家有时环顾周遭,有时耽于幻想;有时想起谁,有时忘掉谁。在城市街头,他们看人流杂沓;在田野乡村,他们亲近土地的温暖;而在记忆深处,他们拂去时间的尘埃。有时,他们让微妙的灰调子浮动着烟雨般的惆怅,仿佛要穿越时光的纹理,把远处的风景看个透彻;有时,他们在画面中释放出跳跃的明暗和火一般的色彩,好像要引出夏天的激情,融化冬日的冰封……
置身于展览现场,我们发现,在这里,古与今相遇了,东与西交集了。所有的相遇和交集,不仅出现在油画、雕塑和那些采用当代形式的作品中,也出现在国画和书法作品中;而又不曾回避一个核心,那就是艺术与当代生活、当代文化的相遇与交集。正是在这种相遇中,艺术家们迸发出了激情、梦想和创造力,找到了促使其作品获得当代感的酵素。也许,这些艺术家并不愿让本土性成为阻碍其发挥创造力的一个限制性力量,可是,由于他们更不愿割断艺术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故本土文化特质依然无声地从他们的笔下渗漏出来,这使他们的作品既充满学术上的苦心孤诣,又散发着大地质朴的气息。
以老中青艺术家聚首、资深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同台、学院内与学院外艺术家相遇的方式,本次文献展还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化做出了旁证。因为在这里,多元化不再是一个修辞策略,而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事态。参展艺术家们跨越年岁的隔阂,放下因袭的重担,有艺无类,走到一起,通过多态多样、活泼开放的作品,把多元化的旨趣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参展作品,当然不会十全十美。可是,某些作品暂时的缺陷似乎更能见证艺术的当代活力,因为活的艺术永远处于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即便是缺陷,也无法阻挡艺术家从挚爱艺术的身心中勃发出的生命能量,从灵魂深处流泻出的一吐为快。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与某些大型展览相比,这是一次规模节制的展览,但我们深感,它有着不受其规模限制的容量,那是由每一件参展作品所禀有的艺术个性造就的。走进展览现场,就算是匆匆浏览,我们也能耳目一新。这些作品无论采用了何种媒材——是雕塑、绘画还是综合材料,或者,无论运用了怎样的技法,托付了怎样的观念,无论是侧重于抽象还是反求于具象,无论是诉诸物还是诉诸图像的符号,无一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经验,可以体会,无法言传。它们显示了艺术个性的胜利,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再次洞见艺术的当代品格,那便是对个体性的尊重,对异质性的包容,对丰富性的欣赏。
海德格尔说,“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乃由“天、地、神、人”自由结合的反映游戏所构成。这其中包含着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接受者互动的隐喻。这意味着,离开接受者,作品将被抽取生命,沦落为物。在海德格尔的辞典中,艺术创作是世界与大地之间“原始争执”的承担者,艺术接受则是该争执的看护者。本次文献展试图将世界与大地的承担者与看护者放到同一时空,让它们分享一个同时效的发生过程。要是我们走出展览场地,在真实的大地上再也见不到平凡,那么,艺术就曝露了人在大地的意义,并因此显示出自在的真理。这时,我们将更加明白海德格尔给出的艺术定义——他说——“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通过用水做比喻,海德格尔描述了天与地、神与人正在发生的争执,揭示了它们的冲突不休。原来,水出自天降甘霖和地涌泉源。而水的经常去处是供人饮用和敬奉神明,这就是说,水是天地对生命良善的馈赠。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在水的意象中领悟到创造力生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其中展现了冲突和对于冲突的解决。这使艺术回到了其原发之地,在诞生真理与发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命名。今天,我们将现场见证这一过程。
遥想创世之初,上帝说“要有光”。此时此刻,我们从身边的这些艺术作品所凝聚的创造力的火花中,瞥见了造物主施于人类精神的回光。它通过挚爱艺术的心灵,经由沉着严肃的思考和艰苦卓绝的探索获得绽放。它正在辉映艺术世界,促使禾苗生长,并将普照大地的丰收,使我们在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刻,邂逅神灵。让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去见证世界与大地的原始争执,并在造物主投下的那一束逐渐明亮的光灿中,去接受艺术的启迪。
2015年3月9日,于四川大学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