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香港春拍】数读:书画版块估价TOP10
0条评论
2015-03-25 20:45:42 来源:99艺术网
TOP7

保利香港2015春拍 拍卖日期:2015-04-07 LOT号:0988
董其昌 临《淳化阁帖》 册 尺寸:25×13cm×10
估价:HKD 8,000,000-10,000,000
着录: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二册)《石渠宝笈初编》830页,上海书店。董其昌 临《淳化阁帖》 册 尺寸:25×13cm×10
估价:HKD 8,000,000-10,000,000
2.《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第104页,徐邦达编,196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乾隆御笔着录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五册)《石渠宝笈续编》2268页,上海书店。
出版:《三希堂法帖》第三十册。
题签:董其昌临淳化阁帖真迹。
题识:
敦顿首。蜡节忽过,岁暮感悼伤悲。意想自如常,比苦腰痛愦愦。得示知意,反不以悉。王敦顿首顿首。
洽白,辱告承问,洽故尔劣劣。冀以复叙,还今不具。王洽再拜。
三月四日珣顿首。末冬众感,七月书。知问,即日何如。秋獘忧之劣不具,王珣顿首白。
廿四日廙白,唯久白想适妙。来行未面,迟想。得示知同云异何生相见,近及不多。廙白。
七月十日。万告朗等,便流火。感伤兼切不自胜,奈何奈何。恐转凉,汝等各可可。知近问邑邑,吾涉道动下疹乏劣,及不具告。父疏。
崇祯六年岁在癸酉四月朔,临淳化帖。思翁。
鉴藏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允中审定”、“君璧珍藏”、“蒋謇长寿”、“青霜道人”
题跋:乾隆乙丑暮春月望日,养心殿御笔曾临一过。?钤印:“乾隆御笔”
说明说明:1.“允中审定”为张允中鉴藏印。张允中(1881-1960),浙江绍兴人,名致和,号补萝庵主。善贾饶资财,过手多巨迹。民国年间著名收藏家,精擅文物鉴定和修复,与当年琉璃厂的古董商人关系甚密,北平市政府秘书长。其书法极好,善作小行草,笔墨楚楚,署款常用“补庵”。
2.“君璧珍藏”为黄君璧鉴藏印。黄君璧(1898-1991),广州南海人。原名允,晚号君翁,本名韫之,以号行,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致力于山水画,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
3.“蒋謇长寿”、“青霜道人”为蒋謇鉴藏印。蒋謇(1913-1972),常熟人,字谔士,号青霜居士,斋号青霜馆,张大千入室弟子,精鉴别。
4.另有御制三希堂法帖石刻,现藏北京北海阅古楼。
董书座右?晨夕观赏
董其昌(1555—1636)《临淳化阁帖》的崇祯六年,灾馑兵伐四告,大明元气衰羸。皇帝与臣僚陷入中国历史上最为诡异暴戾的关系。崇祯多疑尚气,动辄罢黜诛绞内阁大学士、首辅及督抚,急遽而失措,益加偾事。
是年,董其昌掌詹事府事,“以道德辅导太子,谨护翼之”,已逾二年。制驭乖方的朱由检拔擢一位朝杖老人,加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从一品衔掌东宫讲学,循先皇遗轨之外,隆重地体现皇家规格和荣恩。经历三朝侍讲的董其昌,侧身宫廷,无可回避地局蹐于凶昏谄谗之间,忧患不安。四月,老地道深自引远,上疏乞休。
董其昌于崇祯六年癸酉的上疏,《明史》未载,仅见于董其昌题于刘雨若所镌《翰香馆法书丛帖.卷二》的跋文:
“刘雨若雅好翰墨,尤能博古,出视宣和秘阁续帖,为致佳,有赵文敏鉴定。评书者谓在淳化帖之上,更精好,刻于禁中。此本纸墨焕发,神采奕奕,当为法书甲观。余将南行,闻雨若刻入翰香馆,何日果此缘也?癸酉四月朔,董其昌题。”
跋文与《临》册同月,“余将南归”四字,表明已上疏求隐,却不知及后四次上疏,经历两年兢惕熬守,崇祯皇帝下旨“特准致仕驰驿归里”。是时,董其昌自忖将归,赏帖题跋,流露出一种释然轻松的欢愉,故不吝溢美。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册》,十开,依序临王敦《蜡节》、王洽《承问》、王珣《三月》、王廙《廿四日》、谢万《七月》五帖。《宣和书谱》着录有敦、洽、珣三帖。《石渠宝笈初编》载:“明董其昌临淳化阁帖一卷,上等荒四,贮御书房。素笺本,行草书,凡五则,款识云:崇祯六年岁在癸酉四月朔,临淳化帖。思翁。下有董其昌印、董元宰二印,册计十幅,幅高七寸九分,广本寸二分。末幅御笔识云:乾隆乙丑暮春月望日,养心殿御笔曾临一过。上钤乾隆御一玺。”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传世可考真迹有六件之多。晚年临之更勤。崇祯五年,曾耗时半月临书《淳化阁帖》十册全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次年复作此《临淳化阁册》。二者字势书迹似互为向背,应临同一帖本。
对比《懋勤殿藏本》,《临册》的行格和顺序与之有差,书体字势突出地显现一种刻意的异样。如道光时期书论家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评:“古人书间茂密,体势宽博。自思翁出,章法一变,密处皆疏,宽处皆紧,天然秀削,有振衣千仞,洁身自好光景。”
以历史纵向眼光看,晋人之丰华艳逸,非明乃唐宋可及。董其昌曾感叹:“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然而,从1617年绘画《青弁图》始,其冠之以“仿临”之作,无论画书皆趋一而显着具有一种孤诣重构或原创与旧范的重叠。
晚明,董其昌凭之文宗地位与舆论主宰,以禅宗为喻,线索性地将历代画家划定“南北宗”。这一武断辩述,吸引崇尚心学的文人士大夫参与,摹古的儒家致知,为玄学思索取而代之,写意传达的灵气与精髓,优越于精准节制的摹仿与质理明晰的技法,上奉自然的内心是感知世界的终极真实。这一业余主义不可自抑的原创欲望,挟裹士大夫泛道德权威,促成画派蜂起,灼然开启一个“以我为法”的写意时代。
被推为奠基者的董其昌深感争论和江南书画家的创作,与初衷南辕北辙。禅机所在是以古人为师,不以自然对观,在有意味的“摹仿”中,改造一个前所未见的新意象。
这一隐于熟见的微妙默化,百余年间,乏人深考,或赖康雍乾三帝的极度推崇。
满清皇帝喜爱董书,与其说作为汉儒文化的融入根基和成就,不如说以异文化的眼光发现,随从心性又风华自足的董书,契合满人的游牧性格。康熙曾赞道:“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延至清中,上好衍及体制,迫得文人士大夫趋尚帖学和董书,倾以溢美之词。其中谢肇的“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誉的“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对于董书的“推陈出新”似有隐悟。
相比之下,西方学术史家高居翰更为敏锐,表述亦准确:“董其昌创造的世界虽新,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熟悉感。古人原作的风格意象依稀犹存,足以与董其昌的改造创新之作交叠,并显现出来。”
借助西方人的镜像,重观董其昌《临册》,麟集五家,草行殊制,王敦颠草简脱之狂,王洽运斤成风之力,王珣词翰善治之雅,谢万才器隽秀之致,入思翁腕底,尤如五辔在手,驾熟而合辙,纵肆而发人意气。
《临册》以及董其昌所有的晚年老笔,无不是将古人无可化解的完美线条,重构出新,而最令人敬重的是,在四方鼎沸的晚明,董其昌所缘定最深者,是以之原创力,沟通与遥远古人的深邃对话,隐然而熟见地将古代叠入现代。
《临册》钤有乾隆御笔、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
康雍乾三帝皆书学董其昌,唯乾隆以董的书为宗法,常列于董书于座右,晨夕观赏。《临册》钤“御书房鉴藏宝”,另《石渠宝笈》记“贮御书房”,即为“列于董书于座右,晨夕观赏”的显例。
末幅钤有蓝印“蒋謇长寿”、“青霜道人”二方。蒋謇,字谔士(1913-1972),号青霜道人,斋号青霜馆。张大千弟子,少有画名,后往美国,曾在美国和日本举办个人画展,颇博佳誉。常与黄宾虹、章炳麟、陈三立当世硕学同道交往,嗜集名迹,精于品鉴,出手不凡,故所藏历代书画丰硕精绝,上世纪七十年海内外藏中国古代书画罕有与之相埒者。1971年纽约苏富比举办蒋謇中国古代绘画收藏专场,38幅(册)绘画,荟粹五代宋元明清40余位大家名作,其中元倪瓒《溪山仙馆》由王季迁购藏,2009年于首都博物馆展出;明吴彬《十六应真图卷》2009年北京保利以1.6912亿元成交,现藏龙美术馆。
末幅另钤有民国著名收藏家、北平市政府秘书长张允中的“允中审定”一印,著名画家黄君璧的“君璧珍藏”一印。(王春元)
编辑:颜媛媛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