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验 谁是鉴定基础
0条评论 2015-04-30 10:12:49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贾理智

\
资料图 (图文无关)

鉴定问题一直是文物艺术品领域的“老大难”,而经验鉴定与科技鉴定,谁是基础谁是借鉴,争论声却从未停歇。

【事件回放】

近日,“构建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围绕“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展开讨论。在座谈会上,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同雅昌文化集团等29家专业检测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据悉,来自全国政协、中纪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有关负责人和质检总局相关司局代表出席了会议。

在今年“两会”上,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等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构建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提案,建议“构建一个以科技鉴定为基础,以经验鉴定为借鉴,以标准计量为依据,以认证认可为手段,以检验检测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平台,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召开的座谈会正是对这次提案的一次行动回应。

魏传忠表示,造成当前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艺术品鉴定过度依赖“经验鉴定”(也称“目鉴”)。而大量的事实证明,鉴定师“目鉴”的有限性,决定了其经验判断的局限性。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汉代玉凳”和“金缕玉衣”事件。比如,2011年9月,几位鉴定专家竟然为“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评估天价,骗子拿着鉴定证书到银行骗贷,致使银行损失了5.4亿元。因此,解决艺术品的真伪优劣的问题,需要通过健全法律、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设诚信体系等加以规范,更需要在不断提升经验鉴定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借助于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大质量基础”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的经验鉴定和现代的科技鉴定的高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去伪存真”之目的。

魏传忠介绍,“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四大质量基础”中,计量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认证认可建立对质量的信任,检验检测衡量质量的水平,四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艺术品鉴证体系的主体,也构成了科技鉴定的主干和根基。这也是“艺术品鉴证体系”区别于“经验鉴定”和“艺术品鉴定”的显著特征。

据了解,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在业界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有人认为,该体系的建成和推广将对今后整个艺术品交易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也有人表示,对于科技鉴定和经验鉴定到底谁更重要,则须谨慎看待。

【大家怎么看】

天津资深书画经纪人史翔:

我认为,科技鉴定自有其可取之处,它的优点在于把鉴定规范化、资料化,但是作为鉴定的一种手段,它并不适于所有的藏品种类,我们不要刻意夸大它的功能。

据我了解,目前的科技鉴定必须在藏品上取样才能进行。在藏品中取样意味着要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比如一张古画,要鉴定它的年代,只能通过其焚烧物中的相关元素才能得到,而且这个量还不能太少。如此鉴定方式,我估计没有藏家愿意牺牲自己的藏品。同样,鉴定金属器和瓷器,也是通过从器物上取样,对样品的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然后与博物馆同时期器物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断代。这样的鉴定不像我们抽血做化验,抽出去的血还可以再生,你鉴定的对象都是文物艺术品,绝大多数都不可再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行。

另外,现在文物的造假手段也是越来越高端,如今有很多赝品都是用老材料制作的。比如用清代的老纸老墨仿制书画,用明代的老底儿接在新瓷器上,或者干脆用唐宋墓葬的老坑泥料来制胚等等。科技鉴定在这些造假手段面前往往失效,这说明此种鉴定方式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还有,现在的拍卖公司和专业收藏人士对于科技鉴定的数据并不太认可,他们更愿意相信权威专家的眼力。所以,科技鉴定是一个好的辅助手段,但绝对不会成为今后文物艺术品鉴定领域的主流和基础。

青州画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唐世洲:

在我看来,这个标准制定的依据很重要,如果是与当代艺术家本人联手,主要针对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数据采集,入库备案,那么这个体系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今人栽树,后人乘凉,至少它对于后世藏家所收藏的今人作品可以进行溯源。但是,对于艺术家已经去世的古代和近现代文物艺术品而言,我觉得还是“眼力”更靠谱一点。

目前就青州画廊业而言,大多数作品都来自艺术家本人,真假没有太大问题,而对于其他渠道进来的作品,主要还是通过专家的眼力进行鉴定。眼力的鉴定其实就是“经验主义”,鉴定专家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作品,对于画风书风熟谙于心,比较容易辨出真假。那些赝品再像,终究是仿的,与发自内心流诸笔端的原创还是有差距。

北京瓷器收藏家张庆玉:

客观地说,这次相关部门从国家层面主持规范鉴定行业真的是一件好事,但是否将科技鉴定作为基础,我认为值得商榷。

就我了解,目前国内权威的瓷器科技鉴定的机构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大考古系等。我曾经在高能物理研究所送检测过30件元青花残片,其结果与专家的眼学鉴定大致相符。中科院高能所的数据库主要来自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的馆藏资料,是通过对瓷片的胎土、釉质、青花的化学成分含量(需要打磨一些)的测定做鉴定。

但特别要说的是,这种鉴定结论实际上还是很脆弱的。比如我用盐酸清洗泡过的元青花瓷片,其鉴定结果就不准确,因为仪器检测到了现代的盐酸成分,但这些瓷片的确都是“到代:的,所以科技鉴定相对而言还比较机械。

我认为眼学鉴定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掌眼人”必须要有深厚学识和长期的鉴定经验,过手过大量的真品。因此在我看来,眼学鉴定与科技鉴定的关系应该是先眼学,而后科技。眼学筛选之后尚有争议的东西,可以再借助科技鉴定的数据来鉴定。

现在业内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几个人凑在一起买一部科学设备,穿上白大褂,就开始给藏品进行科技鉴定了。他们的检测结果往往模棱两可,只说某元素差了百分之零点几,另一个元素又多出去百分之几,让人既可以认为是对的,也可以认为是假的。在我看来,鉴定人员没有专业知识,相关数据没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这样的检测就是苍白无力的伪科学。

北京玉器玩家周谋:

相关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把握住目前鉴定市场混乱的根源。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于眼学鉴定的无效与落伍,而在于相关鉴定“专家”和机构的不负责任,而这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和引导。

文物是艺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难去分解它、量化它。很多技艺都是口传心授的,科学仪器量化不了。另外,收藏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最终能否将文物艺术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则在于考证、辨析的过程,其间有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还有藏友间的探讨和友谊。

我认为当前的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原创和摹仿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创的生动与美感是模仿的生涩、夸张表现不出来的。因此再如何造假,在仔细观察中都会显形。

古人云:“玉,石之美者。”我们收藏玉器,也是欣赏它的工艺,而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还是什么其他成分。科技鉴定对于现当代书画可能更有意义,但是把玉分成透闪石、角闪石等等,则有点舍本逐末了。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