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家大战国际拍场
0条评论 2015-05-06 11:16:30 来源:中证网 

中国买家国际“扫货”

继纽约佳士得上中国藏家纷纷发力,甚至将最高价拍品收入囊中。2015年3月19日,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一件拍品——明代郑和书法写经《发心愿》在三个中国人之间被抢夺。最后“任性哥”刘益谦(上海知名收藏家)以1402.6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780万元)的成交价拍得。对比其10万美元的起拍价,拍品竟增值了120倍!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在其博客《朋友间竞买同一件拍卖品时的趣事》中详细记录了三个中国人拍场争抢国宝的过程: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的云南,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了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朝廷重臣姚广孝,法名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原本这件拍品在拍卖图录上注明的是“无款(明)楷书佛经,金粉瓷青雅色书皮”,但经书款识有“大明国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书写金字”字样,拍卖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用了近半个月时间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这应是目前存世的第二件郑和书法。通过比较国家图书馆郑和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姚广孝跋、浙江平湖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郑和写经《妙法莲华经》本以及云南博物馆藏《伏婆塞戒经》刻本题记,确定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为了能捡到这件“漏儿”,朱先生不动声色,没对任何人说起这个发现,暗地里派人到纽约,去查看此拍品。

拍卖会那天,场上有十五位竞买人一起出价,其中包括朱绍良、佛教学者一西平措、刘益谦等,他们三人间互相都十分熟悉,但事先谁都没有谈起这件事,暗暗地都想“捡漏儿”。最终,朱绍良和一西平措不敌刘益谦而落败!朱绍良在微信上遗憾道:“哈儿只?穆罕默德?赡思,速南咤释,又擦肩而过了,今年开年最重要的东东!” 这里前面的阿拉伯名称是波斯文郑和的名字,后面是郑和法名的音译。

而拍场获胜者刘益谦也高兴地在微信上留言:“第一次来纽约现场,最大的收获就是《郑和写经》,在上海预展时就感觉这东西不错。到了纽约发现来的各路收藏古代字画的高手不少,加上有人指名要我让他这件作品,感觉这件东西会拍出奇价,开拍时竞拍激烈,鬼老都争到700万美刀。最后在三人间竞投,有幸最后成功举下。”

朱绍良先生十分大度,拍完第一时间就在微信上毫无保留地公布了他的研究心得。有人认为郑和是穆斯林,不应该同时信佛教。朱先生说明:郑和为了在宫廷内有所上进,拜了姚广孝和尚为师,从此皈依佛门。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后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明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

也有人对郑和的法名存有疑问,朱先生解释道:郑和的波斯文法名为:“哈儿只?穆罕默德?赡思”,英文译音为:HajjiMahmud Shamsuddin,中文音译为:速南咤释。据国家图书馆郑和刻本《佛说摩利支天经》在永乐元年的姚广孝跋中,称郑和为“福善”,郑和自述常为“福吉祥”,“福善”和“福吉祥”都是郑和的法名意译。这次拍卖的《郑和写经》上落款是“福吉祥”。

2002年9月,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在对平湖报本塔进行维修时发现了黄花梨木质圆罐内的一本郑和泥金写《妙法莲华经》,上面记有郑和发愿文:“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意”。这件《郑和写经》被认为是存世的唯一一件,因而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朱先生又查到:云南博物馆藏《伏婆塞戒经》刻本题记曾在永乐十八年提及郑和的法名:“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也有人认为该写经是郑和在下西洋的船上所为,朱先生则认为,根据对写经仪式的庄重与时间差异上的考虑,这件《郑和写经》应该是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回来后在陆地上完成的。

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一带一路”的经济国策,铺设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现这件作为当年大航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人物郑和的《发心愿》写经,必将引起理论界、学术界的重视,可谓《郑和写经》回归恰逢天时!

去年年底,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今春还将是调整期。但是,国内藏家此次“大手笔扫货”,让人们开始期待艺术市场的回暖期是不是到了?

对此,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何文发并不认为这标志着艺术市场在回暖。“艺术市场的调整会持续下去,这种调整是相对投资者和本身价值不高的庸品而言的。投资者和真正的藏家不同,投资者需要有持续的回报,一旦在艺术市场的收益缩减或达不到预期,他们就会退场。在原本的艺术市场热潮中,价值不高的庸品价格被抬高,当市场慢慢回落,投资者和炒家相继离场,留下的都是懂行的藏家,庸品就不可能再卖高价,有眼光的藏家也看不上庸品。”

何文发认为,安思远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国内藏家,还是基于其藏品的价值。“真正的精品,无论艺术市场是什么情况,都能得到藏家的青睐。好的作品,藏家甚至会以高过现时市场价的价格来买,因为他看中的不是作品目前的价格,没有想着转手能赚多少钱,他看重的是以后的价值。”

“其实我们经常提到一句话,宁可买贵,也不买错。买贵了的东西,它只是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格,但从长远来看,依旧能够达到甚至超出预期价格。买错的东西,虽然一时觉得很便宜,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它的价格反而还达不到当初买入的价格。”何文发强调说。

\
当地时间2015年2月4日,英国伦敦,伦敦佳士得的印象主义和现代晚间拍卖现场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