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老照片:溥仪所见帝国的最后景象
0条评论 2015-05-18 09:34:08 来源:澎湃 


兴业图强”——封建构架的突破

“兴业图强”单元突出变革中的“事物”,以晚清民初实施的强国重策,体现国人自强不息与多方探索和新经济初起的振奋局面:

在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李鸿章等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导的“洋务运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尽管最终不能避免清王朝的灭亡,却唤起了中国人的自强。
 
\
晚清官员九人(1886年)
 
本照片出自《大臣官弁亲兵照像 护卫等附》相册,拍摄于1886年5月20日。其时正值北洋水师的创备时期,醇亲王奕譞在李鸿章陪同下巡阅北洋海防,于旅顺口留下了这套难得的官员影像档案。此帧照片中的盛宣怀等九人均是李鸿章麾下的洋务干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
清光绪三十二年厘正官制大臣之相(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明确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任命载泽、徐世昌、袁世凯等人为官制编纂大臣,此帧即为当时诸人的合影。

\
京张铁路“人”字形火车道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施工的第一条民用铁路。其最为人称道的青龙桥段“人”字形轨道设计,是詹天佑等人卓越工程智慧的体现,在照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而后的“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

“禁宫新生”——从皇宫到博物院

“禁宫新生”单元突出新兴的“院”,以故宫建院初期历史沿革的照片,再现了九十年前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见证了故宫博物院的“昨天”。

1925年10月10日,神武门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 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数百年来的禁地正式对外开放,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从此可以亲身走进昔日神秘的皇家宫殿。

\
“故宫博物院”木质牌匾(1925-1930年)

据单士元先生回忆,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前夕,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在故宫文书科将经过粘连的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用大抓笔半跪着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颜体大字。在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日那天即已做成匾额悬挂在神武门城楼上。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为了在时局恶化时保证文物的安全,正在进行文物南迁的准备,这是几百年来如此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有计划地主动地离开紫禁城,不少人为此担忧。

\
古物装箱南迁(1933年)

1933年1月,日寇攻陷山海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紧急决定,将部分院藏古物避敌迁移。2月6日至5月15日,前后分五批,将13427箱又64包文物送上了南迁之路。照片为第三批古物南迁搬运木箱装车实况,十余年漫漫南迁路,始于太和门广场。照片中那些码放齐整的箱件、帖附细致的封条、井然有序的车队,无不昭示着故宫人恪尽职守、护卫国宝的精神。

当年从故宫运出的13000多箱文物,除很少一部分留在南京外,其余被分成几路都安全转移到了大后方。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在5年多时间带着这批国宝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没有一件文物丢失或损坏。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下令将故宫南迁文物运往台湾,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共有2972箱文物被运到台湾,虽然这只是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但却都是筛选过的精品。

当年从故宫运出的文物从此分藏海峡两岸,而当年护送过这些国宝的人有的离开故宫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虽然展陈的老照片有限,但影像画面“凝固”的历史瞬间,使观众“见证”百年前的建筑沿革和王朝更替,其中承载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几百年的风云变换。

展览信息:

光影百年——故宫老照片展

时间:2015年5月17日-7月17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