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威尼斯双年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0条评论 2015-05-21 09:25:33 来源:信息时报 

\

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凤凰》摆放在军械库的船坞里,挨着中国馆的主入口。这对凤凰每只长达30米、重达8吨,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最大的单体艺术作品之一。诞生在北京的这对凤凰,材料来自于艺术家从北京建筑工地回收的各种废弃材料和工具,与它们初次展示时的浪漫气息相比,这个版本的《凤凰》要凶猛得多。

一周以来,微信圈与微博里充满了关于第56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刷屏”。

对如今的中国艺术界而言,威尼斯双年展早已不再是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刚刚听说它时那样的神秘与遥远,但在众多中国艺术家、策展人和媒体人眼中,它依然是掌控着国际艺术权威和学术标准的重要当代艺术展示舞台。然而有趣的是,在圈内、在民间、在媒体的报道中,对它的评价则有不少争议。

即使解决了中国馆的场地问题,2015年威双中国人平行展扎堆现象、顾恺之、范宽、倪瓒、朱耷等中国古代画家作品被带到威双引发的“游戏规则”之争论、肯尼亚馆事件引发的对金融支持下的艺术殖民倾向的警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身份与作品的“跨界”……一个个话题此兴彼起。

《抢占威尼斯——中国人的自我想象?》、《中国艺术家威尼斯狂刷“存在感”》、《善变通的中国艺术家来到威尼斯》、《中国人想玩转威尼斯双年展还得再交十年学费》……国内媒体对这个艺术嘉年华连篇累牍的报道让人们疑惑并思考:“威双”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艺术家占领了威尼斯?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于5月9日至11月22日期间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中国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展览。同时,“中国馆”确定展览主题为“民间未来”,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吴文光和草场地工作站将会参展。而在“平行展”上,参展中国艺术家更是达360人之多。这让许多人惊呼,继上一届国人扎堆威双平行展之后,今年愈演愈烈。

在上一届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参与举办的各种外围展,占据了总数的1/4。据《中国文化报》报道,本届双年展上中国艺术家参与的外围展,在数量上已有明显的下降。

活跃于微博、微信上的“艺术吐槽帝”梁克刚在前不久发起了一次“众筹”,在微信群里征集网友赞助去往威尼斯看展“吐槽”。“对于中国艺术家纷纷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做平行展、外围展,虽然有着‘镀金’的嫌疑,同样也因此而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开始关注威尼斯双年展。”梁克刚认为,“就威尼斯双年展而言,中国人现在不是参与的太多,而是参与的还远远不够,没有充分的竞争就没有优胜劣汰,整体水准也就不可能提升更大。”

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主题展”与中国馆区。据《中国文化报》报道,崔峤在登机转飞土耳其的间隙通过微信告诉记者:“5月5日是贵宾预展第一天,我们接待了超过100家国际国内媒体、3000名观众。很多人的第一反响就是‘2015年中国馆是这几年来中国馆最好的一届’。在一个半月的如此短的筹备时间之内,充分调动团队力量和外部资源合作,达到目前的展览效果还是非常满意的。ARTNEWS、《纽约时报》、德国《KUNSTFORUM international》杂志、法国《La Tribune》报、意大利《ABITARE》杂志等国际媒体对中国馆进行了报道,并普遍给予了赞誉和支持。”

但是,坊间仍然有截然相反的观点。长期关注和研究威尼斯双年展的王端廷说,“中国人参加双年展已经有30多年了,至今还没有熟悉和了解参加双年展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也没有熟悉双年展的规则。”

谁在神话威尼斯双年展?

自1993年王广义、方力钧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来,进军威尼斯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梦想,参与者也罩上了一层英雄的光环,受到收藏市场的追捧。

在华人世界最早报道评述威尼斯双年展和文献大展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陆蓉之撰文表示,“是中国艺术圈自己神格化了威尼斯双年展”。她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目的就是推展威尼斯的城市文化、观光和经济,从来都有十分浓厚的商业导向,是“当地商家赤裸裸的抢钱大戏”。

首先,是中国艺术圈自己神格化了威尼斯双年展,以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为至高荣誉,甚至能够带动作品的卖价;第二是威尼斯双年展长年以来就存在的“掮客”制度,他们都与双年展组织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最重要是他们手上握有展馆资源,有些资深的都已经自称为“策展人”,干起统包的活儿,他们就靠着双年展期间半年的经济来源,养活他们一年的生活开支,所以来自中国多金的客人,就成了他们争夺的目标,无所不用其极使命必达。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是一个神话。”批评家杨卫在《喜剧而始,闹剧而终——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双年展》一文中表示。他认为,“事实上,自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就已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即由原来朝向内部的文化启蒙,转向了外部的市场化开拓,注意力已经完全由自身而转到他者去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面对威双这样的国际性大展,中国艺术家的参展心态已经不再平和。

如何面对威尼斯?

中国艺术家已经有超过20年参加威双的经验了,为什么至今仍然屡屡被批评家们提问:“参加这样的国际性大展,国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梁克刚在他的《中国人想玩转威尼斯双年展还得再交十年学费》一文中猛烈“吐槽”:“中国艺术界在没有搞清楚威尼斯双年展的深层结构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没渠道没机会进入核心圈子前,仅仅跑来砸钱草率地做展览基本上就是白给,产生不了重要影响,也难以赢得尊敬。中国艺术界若真的想玩转威尼斯双年展至少还得再交十年学费,那还得是真正懂得总结经验教训,而非盲目地胡冲乱闯白白浪费民间资本和热情,如果没有缜密策划、有效策略、高水准技术后盾、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务实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没有对国际艺术前沿趋势的判断,没有对当代国际社会人文理念和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根本不可能在威尼斯双年展这个舞台上玩出真正的精彩。”

“游戏规则”这个关键词在不止一位批评家的文章中出现。例如,杨卫就对拿顾恺之等古人的作品赴威双平行展、外围展提出了批评,“这当然不是说这些大师的作品不好,而是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宗旨。”威尼斯双年展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慢慢来吧。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