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陈淑霞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与陈淑霞、刘庆和夫妇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淑霞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批评家王春辰在展览现场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三啼 _Three Birds _250×156_cm_ _2006 布面油画_Oil on Canvas
幽兰 182×306cm 201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浓 48 cm×48 cm 布面油画 2015 Rich 48 cm×48 cm Oil on Canvas 2015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2015年5月23日下午4点,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大都美术馆共同主办,批评家朱青生策划的“忘形--陈淑霞作品展”在北京大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继今年4月份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此在--陈淑霞作品展”之后,陈淑霞又以“忘形”作为展览主题,集中展示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作品近100余幅。

嘉宾合影
对于以“忘形”作为展览主题,艺术家陈淑霞表示,我的作品一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游离,这次与“形”离得更远一些,其实抽象也是“有形”的,有好多东西努力想忘其实是忘不掉。
从“原色”、“虚实两境”、“山水间”到“忘形--超然物外”这几个段落,陈淑霞以其敏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把个人情怀映衬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近期的新作,通过一系列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画面,陈淑霞似是有意告别较早时期的创作方式,并试图走出一直以来不断坚持的形、色表达的规范。忽略“形形色色”的物象再现,转而沉浸在没有期许的“闲置”之下,做着无“意义”的证明。陈淑霞似乎是在完成着一幅幅前无作者的“中国画”,续写的画面中笔触在笔墨中生生的隐除,意欲将色彩搁置淡忘,直凭意趣成就了这样一批意料外的感官表白。策展人朱青生在其文章中写到:陈淑霞继续达到了一个忘形的新境界。以前在画中留出的空白已经成为绘画的主题,反复描画的却是画面的边缘,是作为空白的陪衬的纸边的折痕和残破,犹如生命中的焦虑与纠结。

展览现场
看完此次展出的新作品,批评家王春辰表示,陈淑霞的新作品延续了她之前创作的那种随意、随形,以前停留在很具体的物相上,比如小山、人,颇有写意的韵味;现在是微微有所提示淡淡的景,淡化到了极致。最重要的是形式上把外框的边缘进行处理作为作品的一部分,突破了画面、画框、画布的限制,将边界进行了展开。整体上说画面再淡化一些,几乎是非常纯粹的抽象作品,现在将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与当下的形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之前给人的印象大有不同,是创作上很成功的一次推进。在陈淑霞的作品中,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对空间的独特理解,能看到她对空间的认知与变化。艺术家陈淑霞表示,希望看我的作品不单单是看画面里的东西,画面与外框边缘跟环境是一个整体。

展览现场
对于新作品的改变,艺术家陈淑霞表示,我的作品一直是在油画语言的基础上希望与中国的传统语言有关系的,之前充满写意的作品也是学习的中国传统语言,这次希望与中国传统的语言离得更近一些,从语言材料上,比如中国传统宣纸、绢等在学习的基础上找一些影子,用油画材料去画。

陈淑霞《幽兰》 182×306cm 2014 布面油画
陈淑霞用无言的方式慢待这些无形的外相,以整个创作的过程覆盖了中心画面的营造,所面对的是大而不争的内心。在神往的意念世界里,接种着没有尺度的遐想,诗性表达的是熟知世界以外的,含混不清的幻象。只有停留在陈淑霞这批新作面前,才能真正体会到她的这番良苦用心,才会发现"忘形之路"原来是通往本真地带的必经之路。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6月28日。
编辑:李保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