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鳞碎首忠胆传 峥嵘浩气书卷满——北京保利十周年春拍古代夜场书法作品选
0条评论 2015-05-28 13:44:0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陈继儒(1558-1639) 行书诗卷
陈继儒(1558-1639) 行书诗卷
手卷 水墨绫本
25×163 cm. 9 7/8×64 1/8 in. 约3.7平尺
25×258 cm. 9 7/8×101 5/8 in. 约5.8平尺

说明:
1.毕泷,乾隆、嘉庆年间人,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赵溶婿,秋帆制府毕沅之胞弟(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大学者,生平亦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曾购得《清明上河图》,画上便有毕泷、毕沅二人印记)。
2.韩应陛(1800-1860),字绿钦、绿卿,一字对虞。江苏娄县人。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举人,官内阁中书。藏书处名“读书未见斋”、“读有用书斋”,所编书目多种,总计509种。书後附所藏宋、元本“书影”31种。珍籍之富,称於松郡。後人编《读书未见斋书目》,由同邑封文权重加编定,并已刊行。张文虎辑有《读有用书斋杂著》。遗留有诗文稿,均散佚。著《读有用书斋藏书志》,吴县邹百耐曾辑刻过《云间韩氏藏书题识汇录》4卷。藏书部分毁於咸丰间战火之中,另有在民国年间相继散出。
3.韩绳夫(1916一?),一名熙,字价藩,亦作介藩,号致轩。韩德均钱润文夫妇长子,与松江画家程十发既属同乡,气味相投,往来颇密切。读有用书斋藏书自韩应陛以後,一传至韩载阳,再传至韩德均,三传至韩绳夫,历经四代。其间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江浙战争及北伐战争等灾难,一线相传,约八十余载,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聚而必散”的宿命。

陈继儒在《妮古录》说:“予寡嗜,顾性独嗜法书名画,及三代秦汉彝器瑗壁之属,以为极乐王国在是。然得之于目而贮之于心,每或废寝食不去思。则又翻成清净苦海矣。”他的书学思想中,读书能变人气质、养人精神。他一生饱览历代书画名迹,眼界高阔,学养深厚,作为文人书家,传统功底之深,能望其项背者寥寥。

陈继儒的作品几乎全是行草,似乎给人感觉面貌略显单一,主要原因是其生平经历决定了其书法更俱抒情性和自娱性。与好友董香光不同,他拒绝士途,一辈子隐居乡里,少了董香光的圆滑,多了骨气,陈继儒是典型的文人,有极为鲜明的是非观,他同情薛文清的刚直,故他的书法俗气少,习气多,有着浓浓的书卷气。

此诗卷通篇虽有许多字独立成体,但字势顾盼相生,笔势乘风驭急,宛如清风徐来,不激不厉。线条清遒险绝,但能在大小变公中透出机灵。自然潇洒,又能痛快沉着。秀中有骨,且骨力强劲。恣情流传之际亦无一丝的凝滞。提按合乎法度,有节奏起伏,更能宣泄情感。后纸吴徵评此卷:“墨彩似新,精光横溢,尤为不可多得”。亦可从前人语中,见此陈继儒诗卷笔墨之精妙,保存之完整。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