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展于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开幕
0条评论
2015-06-09 11:46:01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周瑾
[1/1]
暴雨后 水墨 26cmX58cm 2015
出丧 水墨 26cmX66cm 2014
春暮 水墨 26cmX58cm 2015
盖棺 水墨 26cmX66cm 2014
20150609120010587
吊丧 水墨 26cmX66cm 2014
哭丧 水墨 26cmX66cm 2014
凉灯 单身 120cm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角落 水墨 26cmX58cm 2015
凉灯的夜 水墨 26cmX58cm 2015
凉灯的秋 布面油画 80cmX80cm 2012
秋 水墨 32cmX32cm 2014
秋暮 水墨32cmX32cm 2014
20150609120024412
20150609120024900
秋色 水墨32cmX32cm 2014
速写纸本 38cmX25cm 2014
洗脚150cmX120cm布面油画 2014
堂屋 水墨 26cmX66cm 2014
葬礼 水墨 26cmX66cm 2014
开幕式现场
《“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展于6月7日(周日)在上海证大当代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展览展出艺术家百余件作品,包括装置、影像、水墨、速写、油画等。开幕当天,策展人杨卫主持研讨会,吴亮、李晓峰、王南溟、卢缓、邓平祥、王春辰、段君、王小箭、马钦忠等批评家共同就黄于纲凉灯系列作品展开讨论。
研讨会现场
黄于纲,出生于湖北桃江,成长于湖南湘西离凉灯不远的地方。2006年作品《年关》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社会组三等奖,中国学院奖最佳美术设计。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归自小亲近的苗族寨子——凉灯,开始用他的艺术创作来诉说有关这里远离喧嚣却隐秘发生着的变化,诉说这里的山山水水间他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感,诉说这里的炊烟袅袅、阡陌纵横。
展览现场
“黄于纲不仅选择了一个被现代化中国抛弃和遗忘的偏僻山村,来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母题,数年来始终如一地加以挖掘,而且还把自己融入其中,长期与当地村民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休戚与共。这种疏离于现代文明的“下放”体验,不仅使黄于纲的人生扎根于底层,体会到了真实的人性与生命的苦难,也使他的作品迥异于当下一些流行艺术样式的表面光鲜与炫丽,而获得了真诚、淳朴、敦厚,以及庄严与肃穆的精神品质。”策展人杨卫写道。
李龙雨馆长
曾为黄于纲策划展览、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王春辰认为,他(黄于纲)寻找的不是华丽的表象,而是真情的生活真实。首先,他没有失掉绘画的价值体现的信心,但也不是屈从无意义的叙事陈规,而是想去解决他的问题。黄于纲对自己成长的环境有着天然的了解,也知道那片土地的故事。他不觉得现代社会就是城市化的逃离,恰恰相反是回到故土,探寻生命的本源。他是从生命的血脉与传承的谱系里寻找一种生命的意义,他无法不被这种想念所驱动,也无法拒绝这样的生命哲学的命题。他从最底层的一户人家开始,连续几年去跟踪他们,刻画他们,记录他们,对话他们,实际是朝夕和他们相处在一起,深刻地观察了中国乡村的一户最小单位的结构关系,从这里看到了中国社会之变的复杂和彻底。
黄于纲 发言
黄于纲以绘画的方式记录着他们的起居生活和各种状态,这些绘画和摄影都已经不是单纯的绘画命题,也就是,它们都大于自身。这是关于绘画的另一种写法和做法,类不同则无需做无效的比较,而能做到回到生命的真实状态,则无疑展现了绘画的价值——生命的思考者和体验者。从这个层面上,叙事绘画的复活是必然的,而以一种课题式的工作方法持续多年来研究,则不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所能做到的。这就是为什么黄于纲用了似乎不新奇的叙事绘画语言仍然发掘了它的当下意义的地方,这也是黄于纲能够坚持这样的绘画思想的地方。
王春辰
此次展览展出的黄于纲这一批绘画及相应的照片、文字及来自老乡家的器物,都可以说是反思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社会学视觉文献,具有言无不尽的当代内涵和现实关怀。它们来自于灵魂深处,如果我们不曾忘却艺术的现实需要和意义,这就是一批活文本;对于一种真实的现实主义,我们依然该振臂一呼,回到中国的真实现实中、回到心灵的净化中、回到艺术的纯粹人性中。
杨卫
这是黄于纲近十年的积淀所致,去写生不难、去画一张画也不难,难的是一做就是好几年,朝夕相处,完全融入其中,自己得以在一个人性的方向上超然,也让许许多多虚饰的东西黯然失色。因为黄于纲的所作所为,我们知道了凉灯,对它多了倾注,也让我们去再次反思什么是现实主义。它,在中国,依然需要活着,或复燃起来。这不是艺术的退步,而是人性的前行,也是艺术的当代意义之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
编辑:周瑾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