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盛葳、高名潞、王一妃)
2015年6月15日下午,“孤寂的地平线—高名潞的70年代”作品展暨新书新闻发布会在林大艺术中心举行。此次展览将于6月16日下午5点在林大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将持续到7月20日。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年批评家盛葳策划,将展出高名潞整个70年代创作的数百件水彩、素面和油画作品。
艺术界大多数人眼中的高名潞,可能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中的重要精神领袖,或者是只身一人前往美国求学孤独的背影,很少有人了解80年代以前的他。高名潞现为匹兹堡大学教授,他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与中国当代很多同行一样,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专门从事艺术研究,而是一名艺术家。这不但与个人的经历有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历史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
高名潞作品展海报
70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年代,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高名潞介绍说,“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这个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我刚刚初中毕业16岁就给分配到国家最偏远的内蒙古‘上山下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我的主要工作是放牧,但在闲暇时间,重新拾起童年的兴趣,开始用画笔记录内蒙古的风景、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朋友。不久,因为艺术特长,考上了乌蒙师范学校,在那里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下了大量的风景和人物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高等院校的恢复招生,又进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了美术史论的研究。”
对于此次展览策展人盛葳介绍到,“高名潞和我的父亲一样都是共和国同龄人,再加上以前我又做过高名潞老师的助手,我认为此次展览的作品不仅是高名潞个人兴趣和审美理想的载体,更是他整整十年生命的证据。数量巨大的作品构筑了一个典型的意象——孤寂的地平线,这不但是广阔无边、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草原的缩影,更是高名潞在这一段经历中被强化的性格。沉默、坚韧、不抱怨、不放弃,永远朝着前方和希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由一位带有明显苏联风格的艺术家转向前卫艺术批评家的部分理由,并折射出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此,本次展览以时间、题材为基本线索,通过‘少年心气’、‘草原岁月’、‘乌盟风景’、‘师生友人’、‘都市印象’、‘长征路上’、‘走向85’七个部分近100件作品,以及这个时期高名潞的部分艺术笔记、艺术史写作手稿和图像文献,为观众呈现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和特殊的精神状态。”
高名潞作品
除此之外,林大艺术中心北京负责人王一妃还介绍到,“在此次展览中将会首次播放《当代新潮美术》电视专题片,以及林大艺术中心访谈视频,采访对象包括艺术家徐冰、艺术家苏新平、批评家王明贤、批评家王小箭、策展人盛葳。访谈视频围绕70年代展开,为观众描述了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和特殊的精神状态。”
据了解,《当代新潮美术》这部电视专题片最早是由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李少武和高名潞发起的。拍摄主要的群体包括“北方群体”、南京“红色·旅”、上海的李山、张建君等艺术家、浙江“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山西三步画室、厦门达达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吕胜中和“观念21”行为艺术群体的真实活动,之后高名潞在母带基础上又加入了“中国现代艺术展”等后来发生的事件,是一部涵盖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十年美术的三集专题片。这部专题片保留了当时这些主要群体和艺术家在1986和1987年时候的活动和理念的原始音像。为新潮美术运动保留了非常弥足珍贵的资料。专题片播放时间为每周六、周日下午15:00-16:30。
高名潞作品
此外,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名潞还推出了他的新书《当代数码艺术》。高名潞介绍说,“本书是介绍西方最新数码电影、图像及艺术作品的精选集,兼具批评、理论和历史的色彩。这些文章是我和陈小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多部重要英文数码理论文集中遴选而来。它们最初发表在这一领域最重要的英文出版物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有的侧重某已问题,有的比较宽泛,有的理论性强,甚至偏于自然科学理论,有的则偏重人文历史。读者可以从这些具有多样性的文章中发现一些非常敏锐和颇具前沿性的观点,并得到更多的启发。”
在新闻发布会后,99艺术网还专访到高名潞先生,从他70年代的生活经历谈起,到他参与组织85美术新潮运动,再到他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担忧及对艺术家未来创作的建议,甚至包括他对近两年当代水墨,中国抽象绘画,艾未未个展作品等热门话题的看法。敬请期待展览开幕后99艺术网为您带来的高名潞专访文章。
展览现场
高名潞作品
展览作品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