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实景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按题材而分的一个门类,即以写实手法进行描绘客观真实的山水景致。相对于画家在游历之后,依靠目识心记所绘而成的胸中丘壑,实景山水更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写实性的特点。因此关注实景山水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写实主义传统,挖掘其背后所深藏的种种社会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独立成科,实景山水亦表现出朦胧的萌发之势。顾恺之的《庐山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即为个中代表。不过此时的山水画创作强调“澄怀观道”,因此对景写真的程度尚有不足。隋唐时期,山水画渐已成熟,诸名家多有涉及实景之作,如吴道子的《蜀中山水》、王维的《辋川图》。不过真迹不存,仅能凭借传世作品揣测其中的笔墨韵味。五代、两宋,随着绘画技法的成熟,对于景物的如实再现已不是难题。无论是荆浩、关仝笔下嶙峋的北方山水,还是董源、巨然卷中氤氲的南方景致,亦或李成的寒林、范宽的溪山,都切实地反映出所绘地域的独特风貌。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盛世,成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建筑、服饰、风俗的重要资料。元代蒙古王朝的统治使汉人为主体的“士”阶层受到压制,一时间文人多寄情山水“聊以写胸中逸气”。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均描绘的是画家隐居之地的山水丘壑。画面中除了对景物的描绘,更有一丝或愤懑、或落寞、或忧愁、或不平的情绪在其中。明代的实景山水在内容上又有了新的主题,胜景图和园林画流行开来。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郭存仁之《金陵八景图》,以一图一文的形式,记录了家乡的胜景,具有明显的名胜纪游性质。张宏的《止园图》更是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方法,依据园林“移步换景”的建造手法,描绘了一个游览中动态的止园。在此时,实景山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地貌特征也更加明显。明清的更迭无疑是注重气节的知识分子内心上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他们不仕新朝、隐迹山林,以书画追思故国。石涛在《清凉台》中题“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髡残于《苍翠凌天图》中感“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而金陵八家则以家乡山水入画,借此表达对家园的热爱。龚贤绘摄山、清凉山,吴宏画燕子矶、莫愁湖,高岑写天印樵歌……不一而足。康乾盛世,为昭示王朝的文治武功,大量表现军事、政治题材的作品应运而生。由徐扬主持绘制的《乾隆南巡图》,其背景囊括了乾隆帝由北京启程,途经淮安、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沿途景物。山川湖河,亦或村落市井,一律交代地真切详尽。
继陈之佛与傅抱石的展览之后,此次“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是南京博物院与北京画院的第三次合作,这也是北京画院开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的第一个专题展览。为此我们从院藏作品中遴选出实景类题材佳作,内容涵盖山水、胜景、园林、书法等,形制兼及立轴、手卷、册页、镜芯、通景屏,其中更有很多作品是首度面世。希望通过展览,可以吸引更多人对实景山水的研究与关注。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南京博物院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