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办动漫展 让动漫走向当代艺术
0条评论 2015-07-23 09:17:21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冯钰

国产3D动画电影《大圣来了》以5亿票房点燃了这个夏季国产动画的热情,在全民呼唤我们自己的“超级英雄”的同时,从7月21日到9月4日,“世界动漫的中国学派——中外动漫艺术大展”将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所有承载着从70后、80后到90后乃至00后美好记忆的动画、漫画、连环画作品的原画手稿,都会在这次展览中出现。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首次举办动漫大展,也是目前国内首次以“中国学派”课题对动漫艺术进行梳理研究的展览。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介绍说,展览以新中国以来的连环画为起点,展示600余件珍贵的动漫手稿、雕塑和百余部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动漫的学术背景为观照,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中国学派”的基本样貌。“我们期待,此次展览的举办能够为中国动漫艺术、动漫产业的发展揭示新的可能。”

现场

观众:去动漫大展寻找童年记忆

早在展览还没有开幕之前,网络上就已经传播开“去动漫大展寻找童年记忆”的互动活动。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众怀念着《三毛流浪记》、《丁丁历险记》、《小二黑结婚》、《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七零后们忘不了《哪吒闹海》、《黑猫警长》、《三个和尚》、《阿童木》、《猫和老鼠》与《七龙珠》;八零后可能对葫芦娃超人蝙蝠侠与宫崎峻作品如数家珍;九零后已经一边追捧奈良美智一边为国内的Benjamin本杰明、聂峻、阿梗、夏达等新一代漫画家欢呼;就连零零后,也少不了在寻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踪迹之外,为最近在网上转发火热的《山水情》点赞。

没错,以上这所有的承载着我们美好记忆的动画、漫画、连环画作品的原画手稿,都会在这次展览中出现。

“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比动漫更容易让观众参与进来,打动观众的情绪。”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介绍说,为此,这次展览的布展工作也独出机杼,不再是以往那种把原画挂在墙上的简单陈列,而是采用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以及装置、涂鸦、拼贴等方式,让展览现场显得非常活泼又互动。

例如,与《猴子捞月》这件动画的水彩原稿并置的,是从美术馆二楼一直垂到一楼地面的一件同题现成品装置;在动画片《山水情》的水墨原稿旁边,投射了水墨影像装置作为对照;《老夫子》中的主角被涂鸦在墙壁上,仿佛与布展工作人员一同工作;中国漫画家TANGO那具有国际品相的“高冷”幽默涂鸦在墙角等待与你不经意的相遇……

还有百部经典中国动画片在展厅中的滚动播映、漫画家在现场为参观者速写小像、贯穿于展期之中的多次导览及讲座、论坛活动……都显示出,这是一次非常强调观众参与度的展览。

罗一平认为,重要的是把动漫的幽默感、独特的情绪、意味传递给观众。在展览之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告诉记者:“其实我一直有意向做一个动漫双年展,我发现初中生高中生很喜欢扮演动漫人物(COSPLAY),我就在想,如果这些动漫人物能够有一两个月在美术馆进进出出,那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它进入广东美术馆,成为一个角色。他们在美术馆的文化情境中,一定会生发出在动漫节或者其他地方所不能呈现的一种意味。除了自身与经典艺术、殿堂文化联系起来,同时它也消解了殿堂文化的神圣性,为殿堂文化带来了互动性、平民性和亲民性。同时,这种展示与互动也可能会对中国的动漫产业有所推动。”

美术馆:动漫首先是一门艺术,然后才是产业

吸引年轻观众、培养他们对美术馆的兴趣,当然是展览的目的之一,但在一座省级美术馆里办动漫展,隐含的更重要的意义是承认动漫的艺术性。

虽然早在200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已经在原有的“漫画艺委会”、“连环画艺委会”的基础上拓展艺术领地,正式成立了“动漫艺委会”,并将“中国动漫艺术作品展”纳入全国美展体系,但社会上通行的观念中,一提起“动漫”,还是会马上想到“给小朋友们看的低幼动画”与“带有强烈模仿痕迹的青春漫画”,再来,就是想起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持。

对此,金城认为,动漫应该具有让成人和儿童共同欣赏的文化价值,纵观欧美——尤其是欧洲漫画的发展,不难发现,动漫产业的规范与完善固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人们愿意接受的仍然是真正的好作品,“动漫首先是一门艺术,然后才是产业;首先我们要尊重艺术规律、追求艺术价值、培养原创艺术家,创作出令人喜爱的形象和故事,然后才可能让作品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金城强调:“这也是在广东美术馆做这次动漫展的初衷。聚焦学术,侧重探讨动漫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产业——应该以什么形态出现。让动漫走向当代艺术的行列。”

热爱艺术的你,热衷收藏的你,热议投资的你……对艺术有感觉?来吧,我们欢迎你,加入信息时报副刊部艺术版新开张的读者俱乐部艺缘会,如果申请成功成为我们的会员,之后将有机会参加信息时报艺术版举办的艺术论坛、鉴藏讲座、展览导引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会与艺术家、收藏家面对面交流。

有意者请将你的联系方式、年龄、职业、感兴趣的内容一并发给我们,感谢你们的关注和参与,让我们一起享受艺术人生。

观展指南

让我们谈谈动漫艺术的“中国学派”

如果问你,你觉得怎样的动漫作品算是“中国学派”,你的答案是什么?

工笔白描?水墨风?剪纸动画?工笔重彩?中国神话元素?古典音乐或者戏曲、民乐配音?

好像都对,又都不太完全。

在广东美术馆二楼的走廊上,专门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动漫发展简史,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动漫发展史,对此有兴趣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A.“中国学派”动漫艺术的本质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进程

现代动画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于1920年左右随美国电影传入我国,在既没有技术又缺乏经验及资金的情况下,万氏兄弟开始了对动画的艰难探索。

据本次展览文案企划、艺术维C创办者陈晓勤介绍,从1922年到1941年的20年间,万氏兄弟创作了30多部动画作品,他们初期的探索不免留有对欧美动画的模仿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成为我国动画事业得以学习、交流的唯一对象,于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具有前苏联风格成为了必然。1955年首部获得国际奖项的新中国动画——《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就曾被当时的评委误以为是前苏联的作品。

“中国学派”的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被从文学领域引入到动画艺术。

中国动画的起步阶段产生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分别是1941年的《铁扇公主》和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前者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占据了继《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动画长片的位置;后者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动画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背景设计运用了古代壁画的工笔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中国动画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动画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借鉴工笔重彩、水墨绘画、民间绘画、皮影、剪纸、木偶等,同时不断拓展动画的表现内容,如大量选取中国神话、民间故事、传说、戏曲、寓言故事等,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特点,拍摄出许多至今在中国甚至世界动画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被誉为‘中国学派’。”陈晓勤在展览前言中这样总结那一段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

除了华君武编剧、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之外,还有1961年以齐白石绘画为蓝本的短片《小蝌蚪找妈妈》和1963年由李可染中国画作品《牧童》衍生而来的《牧笛》为代表的水墨动画,树立了“中国学派”的写意标杆;1964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天宫》,时长114分钟,使中国动画由短片向叙事性长片过渡,成为中国动画的时代巅峰,至今仍被国际动画界当作衡量中国动画的标准。西方著名影评人凯恩·拉斯金曾这样评论道:“从趣味性上来说,本片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迪士尼的动画杰作,而在造型艺术方面却又是迪士尼的动画所不能比拟的。”

“文革”后,“中国学派”再度发展,产生了《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三个和尚》、《山水情》等优秀作品。“东方文化中以虚为美的独特形式,在《三个和尚》中表现达到极致。”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认为,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最高水平。因为,“中国绘画的核心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假定性’,比如说我画了一条鱼,鱼周围不一定画水,但周围营造了水的感觉。京戏里面也一样,一个人要敲门,配上‘咚咚咚’声音就是敲门,其实没有这个门。这是中国学派的精髓的东西。而《三个和尚》把这个达到极致。大家都知道,三个和尚挑着担子上去,一转身,它象征着什么,走了十里路,实际上这是中国学派最牛的地方。《大闹天宫》运用了中国的工笔重彩、壁画、京戏的锣鼓点,题材是比较鲜明的中国画;《小蝌蚪找妈妈》是把齐白石的动画动起来,强调水墨晕染的味道,到了《三个和尚》,就是中国的动画语言出现了。但这种精神的东西很难具像地描述。”

这些作品不仅使中国动画跨越了学习美国、模仿苏联的初始阶段,构建了寻求自身发展的基本框架,还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动漫史中留下精彩的篇章,并在当时扮演着先驱的角色。从表现上,首先是美术与音乐的中国特色,其次极具幻想气质,多取材于各种古典名著、神话小说、民间故事等。此外,故事性的漫画连环画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形式,如叶浅予《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等,享有极高声誉,在《三毛流浪记》问世第80年,2015年1月,其法语版荣获漫画最高奖——第42届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这说明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动漫,开始研究“中国学派”在世界动漫艺术史上的地位。

事实上,“中国学派”动漫艺术的本质,即是中国动画的民族化进程。这种鲜明的民族化创作倾向不仅因题材、艺术手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戏剧、民间艺术的借鉴,在视觉语言上脱颖而出;更以“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和“文以载道”的美学精神贯穿始终,形成了其他民族动画不可比拟的艺术特质。

B.全球格局与中国学派

在动漫中国学派形成的初期,固然受到国外动漫的影响,但中国动漫也一直在影响着周边国家与地区。

金城告诉我们,中国动画的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就是受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启发而拍摄的。除了深受美国影响,中国动画的真正老师是前苏联动画。上世纪美苏冷战期间,中国文艺的方向毫无疑问要向前苏联老大哥学习,动漫也不例外。前苏联动画取材上多选自民间故事、寓言,风格上采用写实自然主义。上世纪50年代的《金钥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都可看作是其中代表。

法国漫画中我们最熟悉的可能要数《丁丁历险记》,尤其是《蓝莲花》中丁丁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的历险与收获的友情,打动了无数读者。

日本动漫虽然起步晚于美国,但如今已经成为动漫大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日本动漫作品,并深受其影响,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第一部动漫经典《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是在中学期间看到中国动画始祖万籁鸣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之后,下定决心将动漫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的。

手冢治虫1989年去世时,留有动画片《我的孙悟空》的草案,这是他最后一部动画作品,向中国动画之父致敬。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30周年时,手冢治虫与严定宪合作绘制孙悟空与铁臂阿童木,这件珍贵的作品,此次也将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与其同来的还有从未在中国展示过的宫崎骏创作手稿。

金城特别介绍说,由于在日本,漫画家分属不同的公司,因商业因素限制而很难在同一个展览中同时展示。“这次能够借展到这么多珍贵的手稿并在中国同场展示,机会非常难得。”

C.广东人的本土情怀

如果说之前介绍的漫画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那么8号展厅里展示的就是广东人的本土情怀啦!

廖冰兄幽默而又冷峻的政治漫画,向来是人们提起“广东漫画”首先就会想起的招牌。此次展示的除了他那幅脍炙人口的《自嘲》之外,更有借十二生肖讽刺世事的作品。著名画家卢延光的《一百帝王图》,曾让无数广东读者如醉如痴,此次其中的十二件也出现在展厅之中。还有曾经在《周末》画报连载了11年的系列漫画小品、早已成为广州人心中经典的《乐叔与虾仔》,虽然这次展出的仅仅是其中部分章节的原画复制品,仍然吸引到无数街坊停步细观。

广东开风气之先,加之地缘优势,对港台漫画作品的引进也是全国最早进行的,因此港台漫画同样成为广东人动漫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令广东观众欣喜的是,港台漫画家的作品也将在本次展览集体亮相,蔡志忠、王泽、敖幼祥、朱德庸、黄玉郎、马荣成等人的成名之作皆收录其中。

“香港漫画以黄玉郎为代表的港式武侠题材自成一格,具有独特的本土文化特征表达;台湾漫画风格更加多元化,但总体特征是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王泽的《老夫子》,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存在土壤,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金城表示,港台作品将为观众呈现“中国学派”的另一面,为寻找中国漫画的生存土壤带来启示。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