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石渠宝笈》特展:品赏书法里的魏晋风度
0条评论 2015-08-25 13:17:51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松子

世间《兰亭》无真迹,冯承素“响搨”成为真迹化生

在没有影印技术的古代,唐代的复制方法是“响搨”(双勾填墨)。这种方法的有点是比较接近原帖,但艺术、技术要求严格。唐太宗曾命供奉搨书人冯承素、赵模、诸葛贝等摹搨若干。另外一种复制方法是临写,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有临本。此外,在传世《兰亭》中,还有大量刻本。法帖刻石(木)捶拓到北宋才兴盛起来,其中以北宋流行的“定武本”最为著名。

《冯承素摹兰亭帖卷》,白麻纸本,24.5x69.9cm
《冯承素摹兰亭帖卷》,白麻纸本,24.5x69.9cm

而此次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中即将展出的是冯承素的摹本。本幅由两纸拼接,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偏紧。帖首前隔水上端有旧题“唐摹兰亭”,左边骑缝处残留“神龙”小玺半印,故称“神龙本”。此本递藏南宋内府、元代郭天赐、明代项元卞、清代内府,全卷鉴藏印多达百方,后纸有诸家题识观跋十七则。

帖首前隔水上端有旧题“唐摹兰亭”,左边骑缝处残留“神龙” 小玺半印,故称“神龙本”。
帖首前隔水上端有旧题“唐摹兰亭”,左边骑缝处残留“神龙” 小玺半印,故称“神龙本”。

此卷所见“神龙”印,郭天赐至元癸巳(1293年)的题跋指为唐中宗的年号印。中宗李显为武则天所出,一生两次登基。郭天赐把此本《兰亭》定名为“神龙本”。他说:“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等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勾所摹。”郭天赐所说的“冯承素等”只对出自于谁之手做了整体判断。

元代郭天赐跋
元代郭天赐跋

到了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这本《兰亭》转到项元卞手中,他题“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楔帖”由此坐实为冯承素摹本。但项元卞却把冯承素和“神龙”年号印联系起来,赴会成中宗时代的人,而这一判断在历史上不被认同。

明代项元卞题“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楔帖”
明代项元卞题“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勒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楔帖”

无论如何,这本《兰亭》是公认的唐人摹本,很多特点都符合米芾《书史》所记他当时收藏的最佳唐摹本。启功《兰亭帖考》中认为“从摹本的忠实程度方面来看,神龙本既然这样精密,可知它距离原本当不甚远。”

世间《兰亭》无真迹,人们一直把唐代摹本当作真迹的化生。1965年郭沫若发起的怀疑《兰亭》真实性的“反应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论辩也正是针对“神龙本”:

1965年6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了一篇《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从当时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而与唐以后的楷法相一致。从布局看,兰亭序》开头,“岁在癸丑”的“癸丑”二字,像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来是空白。再者,《兰亭》“悲从中来”的思想情感与王羲之本人不符。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王羲之遗留下来的作品。

郭沫若认为最有可能“伪造”这一《兰亭》的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且“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是禅师口吻。

对此,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书法家高二适不以为然,写了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与之争论:唐初诸家都学王书,没有理由否定他们的鉴别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序》却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序》非晋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且《兰亭序》的美学趣味和魏晋风度一致。高二适认为《兰亭序》仍是王羲之手笔,并非后人伪作。

然而,他们所争辩的《兰亭》均为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在摹写《兰亭》的时候,身处唐代,也许人本身已经失去了魏晋时代的风范;有没有可能在无意中将唐代的风气融入书写中?或者是有意识的把《兰亭》原有的审美基调适当的往唐太宗或者初唐的趣味上靠?也很有可能在原有《兰亭》的结构上加了唐代书法的起、收笔等书写动作?这一切也许只有《兰亭》真迹出现的那天才可能揭晓,而《兰亭》真迹也许早不存在于世。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