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展览亮相北京太庙艺术馆 首次大规模展示中央美院院藏精品
0条评论 2015-09-10 23:48:03 来源:99艺术网 
\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5年9月10日,“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大型学术展览新闻发布会及开幕式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既是对20世纪中国写实性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也是从油画角度对中央美院百年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展览共展出“馆藏+自藏”油画珍品共计200余件,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具象油画珍品为主体,还涵盖了中国美术馆、北京美术家协会、大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部分收藏,以及众多艺术家与收藏家的藏品等。据悉,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大规模的院藏精品展,同时也是太庙艺术馆正式运行的首展。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指出,“此次展览既是对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的一次巡礼,也是朝向中国油画未来之路的新起点。展览既从历史的视角勾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更从油画艺术与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关联入手,呈现油画的本体价值与文化意义。实际上,所有今人对于历史的梳理和对其特征的概括,都交织着‘历史客观性’的视角和‘当代文化性’的情怀。更重要的是,那原本就存在于历史文化风云之中的艺术理想与践行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这个画卷中,矗立着几代艺术家鲜活的个体生命,含带着中国社会沧桑变化的深厚印迹,也讲述着许多艺术探索的艰辛故事,由此使得一个展览就像一部可视的历史‘大书’,提示着人们在感受中怀想,在阅读中思考,在那拂面而来的温度中展开宽阔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
展览策展人殷双喜
 
策展人殷双喜教授认为:“此展是对20世纪中国写实性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从学术的高度研究这些作品发展变化的脉络,不仅对于当代学院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油画创作和社会公众的审美教育,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艺术史是活着的历史,在后人以新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艺术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从而与当代人建立起新的精神联系,使艺术史成为有温度的历史。”

\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大规模地将院藏精品向社会公众系统展示,其中尤以“徐悲鸿及北平艺专的名师”作品、“马训班”师生作品、“油研班”师生作品、“董希文及其董希文工作室”作品、“靳尚谊及新古典主义名家”作品、“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等众多团块为代表。展出作品包括了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靳尚谊、侯一民等一大批老教授及美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油画作品。

\
展览开幕式现场

同时,这次也是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手打造的首个大型展览,今后双方将致力开展长期文化战略合作,在未来举办更多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展览项目,打造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太庙艺术馆。

\
嘉宾合影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览主题采用“具象油画”来替代常用的“写实性油画”的表述方式,策展人殷双喜教授解释道:“新世纪以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十分迅速,面貌多样,传统的‘写实性油画’的概念外延有了很大的扩展,出现了象征性、超写实、超现实等油画样态,给中国油画的观察与研究带来了新的语境和难度,以‘具象绘画’来表述,更具有包容性和学术上的探索性。”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则以“写实是风格,具象是形态”简明概括了二者的区别。
\
展览现场

本次“历史的温度”展览共分为“新学启蒙”、“国家叙事”、“本体精研”、“当代关切”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师生研摹作品”五部分在七大展厅中展出。

新学启蒙(1900—1949)

“新学启蒙”以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老油画、存世数量稀少的玻璃画为起始,又有40余件民国时期的珍贵油画,其中包括:留日归国的李叔同近年来刚刚发现的《半裸女像》,第一位留英归国的李毅士《陈师曾像》、《王梦白像》,第一位留法归国的吴法鼎《旗装女人像》,以及其他众多20世纪初留学欧美习西画归国并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统称)的重要油画家们:林风眠、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徐悲鸿、吴作人、萧淑芳等的油画精品。还有孙宗慰、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冯法祀等早期重要油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
李毅士 陈师曾像 130×70cm 布面油彩 192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张安治 群力  129.5x222.5cm 布面油彩 193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国家叙事(1949—1976)

“国家叙事”以中央美术学院自建国以来积极推进的新中国美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尤其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这种国家叙事,不仅包括革命历史题材,也包括英雄形象的塑造、社会主义劳动建设、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油画也在中国美术的诸种形态中被赋予了展现大国气象,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主体,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展,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马训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油研班)的基础训练和主题性创作最为突出,在油画教育正规化,向苏联油画学习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中国油画的特色,涌现了一大批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次展览重点展出胡一川、王式廓、董希文、高虹、侯一民、詹建俊、孙滋溪、许幸之、韦启美、罗工柳、李天祥、赵友萍、林岗、厐壔、俞云阶、杜键、闻立鹏、马常利、袁运生等的作品。

\
孙滋溪  天安门前  153x294cm 布面油彩 1964年 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
董希文 红军过草地 创作稿 91X129.5cm 布面油彩 1955-1956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罗工柳 地道战  140cm×169cm 布面油彩 195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体精研(1977—1999)

“本体精研”中靳尚谊1984年创作的青年时代的彭丽媛肖像《青年女歌手》,既是老院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80年代初兴起的“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作品。此版块中还有陈丹青、孙景波、朝戈、杨飞云、王沂东、孙为民、丁一林、申玲、王玉平、毛焰、陈文骥、马堡中、夏俊娜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改革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
青年女歌手

\
朱乃正 妇女像  95×100cm 布面油彩 198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毛焰 女子坐像 布面油彩 1991年 128×95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当代关切(2000—2014)

“当代关切”展出的作品,既有中央美术学院著名老教授,如钟涵、林岗、戴士和等的创新之作,也有油画系、壁画系、版画系、基础部、附中的中青年教师如马路、苏新平、刘小东、喻红、张路江、陆亮等的代表性作品,还有中央美院历年进修生、毕业生如忻东旺、陈树东等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非常多样,展示了当代油画家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还保持了对当代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实和人的心理状态做出了丰富的表现。

\
苏新平 风景2012-1号 200×600cm 布面油彩 2012

\
喻红  “我们俩--喻红和赵波 1” 250x300cm 布面油画

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师生研摹作品

鉴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西方油画的欣赏和临摹成为中国油画家宝贵的艺术体验。作为油画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历年来踏访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美术机构,在饱览名作的同时,也临摹了许多西方以及前苏联具象油画的代表作。比较重要的有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教师与学生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列宾美术学院的临摹,1980年代在北京对若干重要的外国美术展览如《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1978)、《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作展》(1982)等展览的作品临摹。此次展出的都是中国著名油画家对西方油画大师如达芬奇、提香、伦勃朗、哈尔斯、席里柯、安格尔、达维特、拉图尔、夏尔丹、柯罗、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塞尚、列宾、苏里科夫、弗鲁贝尔等经典之作的临摹。通过对经典艺术的认真研究和临摹,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对欧洲古典主义、法国印象主义、苏联写实绘画等获得了珍贵的视觉感受与技法体会,这些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和创作。观众可以从中见出外国油画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多样化影响,也可以见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以临摹的方式对西方油画精髓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
伦勃郎作林岗临摹 试耳环的少女 36×31cm 布面油彩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
库尔贝 妇女头像 46×38cm 布面油彩 约十九世纪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总工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共同承办。




编辑:张辉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