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油画家、雕塑家眼中的素描:“枷锁”、“自助餐”还是“雾霾”?
0条评论
2015-09-16 09:22:3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姜岑
素描是顿“自助餐”,个性化地挑选才能发现自我——姜建忠 上大美院油画系主任,博导
当下中国艺坛风起云涌,素描教学理念却已滞后。目前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在课堂上所理解的素描含义,更多的依然是前苏联走了调的二手盗版模式,素描已经是一种“八股文”式的东西,是教条;放置在时代的背景中,它就像冰箱中的咸鱼已不鲜活了。
姜建忠素描作品
追求精神目标是一切艺术的使命,守不住这根底线,就失去了文化意义。但学生在学习素描法则的同时,却不知道通过法则去达到什么目的。大多数的学生进美院,是因为他们热爱绘画,他们会在文化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在课本上涂抹上几笔,勾画出一些幼稚但很生动的人物。但是当他们进入教室,面对模特时,那些想象力已荡然无存。他们迷失在“苏式”的素描包袱里,眼睛与对象之间被无数的体块、调子、方法、规律所遮挡并产生障碍,他的每一笔都是为了体现这些法则而工作,至于对象鲜活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已经麻木了。我想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家长每天硬喂给孩子吃饭的时候,往往效果适得其反,结果是厌食症。
在这种被动式教育的模式下,还会产生一种怪胎,越是传统石膏技巧掌握得好的学生,毕业后创作欲望越是少。我们国内高考素描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个性化的东西非常少,这种“公共性”的评判标准对敲开大学之门很实用,但进了大学之后,这种素描对于一个学生要成为艺术家来说是不利的。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去寻找一条“私人化”的素描之路,不要太多的“公共性”。我认为对油画专业的学生应提倡以短期作业与速写为主,训练眼睛的敏锐性和造型的概括力。
用最简练的方式去捕捉最生动的东西。其实西方古代大师的成长之路,更多的是画短期作业。
对学习“传统”素描而言,其实传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你根据自己的需要所“找到”的传统。东西方的美术史那么悠久、那么丰富,你能全部“咽”下去吗?消化不了,对你而言,就没有多少价值。你只能用自助餐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肠胃结构的食物食用。“传统”就像一贴良药,对王五适合,对马六可能就是毒药,越是好的药毒性就越大,对症下药是最重要的。如果凡·高去学安格尔的话,那凡·高就不存在了。当你发现,并“消化”了那些“传统”的时候,你就体验到了“转换性创造”的奥秘,你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素描的训练,并不是仅仅通过写生或模拟对象来实现,因为对象通常是不能告诉你什么的;更重要的是按照个人的嗜好、秉性,根据所处的时代,在观念上、表现手法上、造型上不断去吸收修正美术史,在写生中借用前人的经验植入现实中。
不少当今成功的艺术家由于历史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在西方大师的油画中才发现了自己,而不是在素描中领悟的。因此大多数人较习惯于在画布上,用油画材料和工具直接思考表述自己的观念,很少用素描的形式来思考或阐释个人的艺术观点。素描仅仅被看作是基础训练,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许多人把创作与素描截然分开,画素描时是一种思维模式,搞创作时又是一套思维模式,把两者对立起来。然而,这类画家的作品很难走远。
因此,素描对有些艺术家而言已经久违了,就像学生考试一样,完毕后,就恨不得把课本甩了,胜利大逃亡,不愿再回首过去。素描在国内属于几乎连边缘都谈不上的位置,如果有前锋后卫一说的话,它可能是门卫。素描已是一块敲门砖,门被打开了,它的历史使命完成了,“砖”就失去了意义。其实对于艺术家而言,素描依然很重要,是艺术家的艺术立场,有时素描的记录更贴切,自然、朴实、方便。素描是艺术手记,是艺术家心理的轨迹和行为方式,是创作的前站、是创作的一部分、是创作本身!有什么样的素描,就有什么样的油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凡·高,安格尔、埃贡·席勒、弗洛伊德等等。
寻找自己的思考点,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从自身出发,已显得迫在眉睫!请在美术史这庞大的菜单中,阶段性地选择自己所钟爱的画风,寻找兴奋点吧!特别在学生时代,要不断替换大师的拖鞋走走,游走于美术史和对象之间,在生活与历史、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接口。不要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对立起来,基础训练中应该有创作的成分,也许这应该与打基础的第一天同时起步!
顺便一提,在当代,油画专业与中国画专业的造型训练面临着共同课题。如果把素描看作是方法论的话,那么其含义就会很宽泛。其实世界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造型方法和对世界认知的独特性,只是被边缘化了。
中国传统的造型理念与西方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雕塑理念是跟着绘画走的,衣纹线条完全是平面线条的理念,讲究的是疏密、通达、顺气、含蓄,追求的是平面。而西方的绘画是跟着雕塑走的,讲究的是光影、空间、力度,追求的是体积。针对初学者提倡画石膏像,就缘于此。也许这世界一直是多元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有意思的是中国画专业的理念出现了西方素描的思维现象,而西方却在靠近东方的平面化。一个民族在她的文化形成中依然是在选择适合其民族发展的东西,始终处于吸收、排斥、整合之中。选择、教会学生如何去找食吃,这才是最重要的。
西方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演绎,传统的素描理念是西方人对自然世界认识和把握的结果。然而当照相技术普及以后,再现自然的素描理念发生了危机……如果19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是对西方的回应,那么,当今时代最终是否可被看作是“西方对东方的回应”?如果我们绕开东西方文化对立的怪圈,才有可能不落入别人的文化窠穴,也不落入自己的窠穴。或许,我们要做的是站在自己的土壤上,从个人的视线出发,追溯、梳理东西方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生成自己。
编辑:江兵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