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的四重叙述——张大力的1983至2015
0条评论 2015-09-17 15:36:3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大大综合

第二阶段:街头涂鸦里的街头现实(1992年至2000年左右)

第一次出去涂鸦是在晚上,心跳得厉害,在街上迅速喷上几个人头轮廓就溜了。第二天就看到有人在人头旁写道:“你他妈的是谁啊?”“你想干什么?”他很兴奋,觉得自己得到了回应,便把照片拍下来,取名《对话》。

此后涂鸦计划便一发不可收拾, 1995年8月他回到了北京,到2006年为止,这中间延续了11个年头。他把人头喷到了那些即将拆迁的建筑上,同时喷上的还有“AK-47”和“18K”等符号。“18K”是黄金成色,象征繁荣背后的物欲横流;“AK-47”是一种枪,意指现代化进程中的暴力倾向。

艺术往往是在寻找A的时候出现了B和C,在长远涂鸦计划进行的同时,《AK-47》系列也应运而生,这里我们先介绍下《AK-47》系列的后续发展。

2000年,张大力开始将“AK-47”单独做成了一个系列,它沿袭了涂鸦时期喷绘在墙体的“AK-47”所表达的思想,意指现代化进程中的暴力倾向,同时也想表现人在社会动荡期的所遭受到的暴力以及不公,然后他将“AK-47”符号抽出来,不是把它画在人身上就是把将它画成一个人脸。


1999年4月5日摄于高井


《AK-47》 102X82cm  2010-9


《AK-47》 2011-3

《口号》系列则是《AK-47》系列的延续。在该系列中张大力把每个时期那些大家每天都没注意的标语与口号放入创作里,对于标语,人们似乎已经熟视无睹,感觉是麻木的,但实际上标语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内容和生存状态,标语和面孔的奇妙组合就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深刻写照,《口号》系列正是试图反映这种社会外力影响之下的人的状态。


《口号》79X97.5cm  2010-8


《口号——共产主义就是吃大锅饭》 182X223cm  2008-9

以上是将涂鸦中“AK-47”符号分支出来的两个系列,言归正传,继续“涂鸦”。

在1998年的某一天,他去拍自己的涂鸦作品,发现几个民工正在拆墙,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把拆迁的过程也表现出来!他给每个民工10块钱,按着人头的轮廓在墙上刨了一个洞。作品出来后,效果好得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一下子就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了。新旧建筑的对比和拆迁的场面,表达了中国城市化的过程,矛盾的、暴力的,什么都有了。” 他将简单的涂鸦更近了一步,变成了一个装置或者行为,跟背景上的高度现代化的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成一个真正社会化的能融入城市的作品。


《对话与拆》 100X150cm 1998年


《对话与拆》 100X150cm 1999年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