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艺术家的四重叙述——张大力的1983至2015
0条评论 2015-09-17 15:36:3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大大综合

第四阶段:世界影子里的精神现实(2009年至今)

在做完《我们》尸体展之后,张大力感觉唯物已经做到了头,而他认为自己关心的问题事实上从他自身已经无力解决。从2009年开始,他逐渐放慢脚步,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血沸腾,开始理性地关注人的思想是怎么发展过来的?人最终会归于尘土,所有的人都会死亡,但是我们生存着有什么意义?他想抓住人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蓝晒”系列是他走向唯心的开端,观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他的风格比以往清新了许多。

 “蓝晒”系列的创作动机是由于大多数人确信摄影机有写真与记实的功能,所以他们的眼睛与思维很容易被其取代、控制与蒙蔽,这也成了我们时代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张大力为此要做的就是去机器化与去数码化,其具体做法是借鉴了约翰•赫谢尔爵士的蓝晒法进行创作,蓝晒成像法不需要用相机,而是将柠檬酸铁铵与铁氰化钾混合试剂涂抹在画布的表面上,然后曝光于太阳下,紫外线与试剂发生反应产生氯化铁,没有受光区域的影子形成白色,而曝光部分则会变成蓝色,仿佛X光片。


《1号辽塔 》 (纯棉布蓝晒) 290X260cm 2010-5-20 于昌平

随着他逐渐对“蓝晒”的理解,他使用了更大尺寸的棉布,棉布涂抹上化学药水,人在太阳光下站立,当人的影子投射到画布上几分钟后,他们就会永远地留在了画面上。同时张大力也在记录他日常生活中的人与物,包括工作室周围那些将很快消失然后又在其他地方重新生长出来的野草等等,画面成像后与现实保持了一比一的比例。如此,“世界的影子”慢慢成型。


《6月》(纯棉布蓝晒)  245X297cm  2011-6-26


《车夫》 (纯棉布蓝晒)  260X360cm  2011-8-16

 “世界的影子”所要表达的思想足以看到唯心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他这样说:“阳光下的世界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质实体,另一部分则是影子。人们的眼睛只盯着物质实体,却忽略了影子。影子其实非常迷人,且变化莫测。它们不仅能代表物质实体的存在,而且影子本身也具有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世界的简单复制,更是反物质的一种类型。物质世界影响和控制我们的神经系统。它足以激怒一个人,抑或困扰一个人。然而,当我们的内心满载平和与宁静时,我们发现世界不过是宇宙的一隅,远非全部。影子是印在土地上的灵魂——稍纵即逝,帆布却可以将其永久保存下来。供人们用眼睛去观察,去欣赏。”

2014年,张大力将历时四年用雕塑、蓝晒、等其它媒介混合的《广场》搭建于纽约和成都两座城市之中。“广场”这一概念在张大力的心中已存在了25年,在他看来,广场在中国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概念,对于西方而言,广场作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更多是文化上的概念。起初张大力做《广场》是出于现实与历史的考量,但是当他重新思考以后,他发现了《广场》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我们不知不觉就跟着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走,这是《广场》产生的新的意义。张大力在这里用新的现实主义态度,来表明当代艺术中应该坚持的立场,他依旧锲而不舍地应用社会现实主义这个武器,但是在张大力将唯心主义与其融合之后他变得相对“抽象”了,更加形而上的观念也增加了他希望做“不需要自己解释”的作品的难度。

\
《广场1》 布面油画 103X149cm 2013


《广场5》 硅橡胶 178x120x85cm

在他的工作室,有一尊他翻制自己的铜质雕塑作品,其造型是“张大力”紧握着一把精致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似乎随时准备扣动扳机。这是他在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最真实的写照——不断“打死自己”,求新求变的气魄如同寻找重生,从1992年至今,张大力的创作不断变化,但他始终关注的是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其中,在他唯物主义阶段我们能直观真切地知道他想说的,而当唯心主义占据了他的内心,他所要突破的问题是“道”。而一个艺术家怎么言说它?怎么在“道”中表达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难题。也许“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才能更加体会张大力艺术上的“良苦用心”。

 
 
 
 
 
 
 
 
 
 
 
 
 
 
 
 
 
 
 

编辑:王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