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葳:庞茂琨在虚拟与现实中构建视觉秩序
0条评论
2015-10-08 16:33:4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徐啸岚整合
这次展览的作品以庞老师的新作为主,包括"迷宫"里现在我们坐的这个位置,还包括一些庞老师以前的作品,和一些新画的手稿,为什么叫迷宫呢?因为跟庞老师之前的一个系列作品《镜花缘》有着很大的关系,《镜花缘》实际上是在一个空间当中用两面镜子来投射出一个无穷尽的空间,相互对着映射,这种无穷尽的空间我们很容易找到观看的起点,但是永远找不到观看的终点,实际上在那里已经埋下了迷宫的伏笔,所谓迷宫的第一层意思就是视觉的迷宫。
第二层意思是关于这个展览本身,看展览很多时候是从一个入口进去看一圈出来然后走,每一件作品可能看一下,停留一下,甚至不看,但是在这个迷宫里你进去总是带着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走出去,第二个目的看作品,所以在里边找路的时候会不断地重复观看这些作品,因此有很多作品会强迫你多次观看,有的时候有一些作品可能走出去还没有看到,因此这个迷宫打破了我们一般的对展览的观看秩序,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把这次展览叫做迷宫。
从专业角度讲我们这一次展览有一件作品是它的切入口,就是这件叫做纳克索斯的作品,纳克索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古典的题材,包括像卡拉瓦乔、尼古拉斯普桑这些古典主义的大师都曾经画过这个题材,说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是讲古希腊一个美少年叫做纳克索斯,有一天他突然从像镜子一样的湖面发现自己的倒影,觉得自己非常美,沉迷于其中最后掉进水里淹死了,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但是庞老师重新画这样一个很多大师都描绘过的古典题材时并没有描绘真正的水面或者是前面已经描绘过的政治,只是保持了一种观看的结构和秩序,这一点从这个展览都有所体现。庞老师新的创作中他所关心的重点并不是神话或者是古典绘画,而是当代的一种视觉观看和视觉秩序,因此在我们展览当中他的主要作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文献式的展览和梳理;
第二个部分是他的一些自画像和他从微信里面征集而来自拍照的描绘;
第三部分是一些是关于自拍的,有雕塑的等等,都提示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关于视觉的观看。
展览的副标题叫"庞茂琨的视觉秩序和图像生产"。以前我们老谈图像,但是图像和视觉并不是同一个意思,以前我们认为似乎差不多,比如说画一幅水粉画的时候,或者画一个静物的时候,我们摆脱这个静物画的水粉画,图像上是一致的,但是从观看的角度讲两者的视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谓视觉就是指我们所看到的,怎么看待事物的方式,所谓图像就是指我们观看到的内容,这两点可以提示出来的内容显示完全不一样。讨论视觉秩序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说从庞老师这儿开始的,这个可能是今天艺术史界和当代艺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福柯的研究,福柯曾经讨论过一幅知名的绘画是委拉士贵支的《宫娥》,讨论它其中的视觉观看怎样形成,目的在于反对一种再现式的绘画,要把这幅古典主义的绘画重新通过视觉秩序这样一种角度的梳理让它变得更加前卫,古典主义如何变得前卫呢?我想福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大卫霍克尼到中国来,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关心的是艺术史当中的自相术,就是他并不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艺术家通过观看、通过这种对事物的描绘来呈现出来的,而是说这些东西他们依靠技术,一步一步这样发展出来的,他所关心的核心的概念,就是关于观看,观看是怎样被转换成图像的,在今天我们发现这些古典主义的绘画通过这样一种理论基础的梳理重新变得前卫,这也是今天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所以庞老师的这个展览和他的这些新的作品我作为策展人是放到这样一个学术背景当中去讨论的。古典绘画在今天有什么可能性?这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这些基础使得古典绘画重新变得当代。
梳理
很多像四川的艺术家也都知道庞老师的绘画的历程比较复杂,并不是我们普遍所想象的庞老师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画家,这是大概的印象,又不那么准确,因为庞老师最早的时候赶上了后期的乡土绘画,他有一张《苹果熟了》,实际上是后期四川乡土绘画很重要的代表,那件作品也在《美术》杂志发表过,高名潞也为那次毕业展写了一篇评论,专门谈到这样一件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请高名潞老师做学术主持很重要的原因,之后庞老师进入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之后又转向更强的社会观察。这个展览当中我们看到社会关注并不那么强烈,那个时期更多的是关注一些社会主题,这个展览里埋藏的更深了,自画像和自拍照、征集网上微信里面的自拍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对头像的描绘。庞老师自己也对今天的视觉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正由于这些理解构成了他的作品走向当代。
关于镜像
其实庞老师关于镜像的创作最早的一张画是92年画的,那张画女模特背靠着一面镜子,模特并没有转向镜子进行自我观看,但是之后的画面中模特对镜自我观看,这就是巨大的转变。后来这种自我观看变成了一种更纯粹的方式,没有行为,只是在自我观看,
自我观看和自拍的关系
自拍是一种今天的科技所牵连出来的自我观看,这种自我观看跟对着镜子进行自画像的观看,存在潜在的脉络关系。历史上画自画像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女性艺术家,男性艺术家对自画像有兴趣比较少,比如像伦勃朗是其中一位。但是屈指可数,原因一方面有女性主义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还有男性艺术家,对社会话题,和一些政治性的话题更敏感一些。进行自我观看的情况比较少,但是了解庞老师的人会发现,庞老师是一个很内敛、喜欢自我思考的一个艺术家,这个跟艺术家的性格也有关系。
另外谈一点关于微信征集自拍照也蛮有意思的。这种自我观看从来都不是说要再现真实的自我,没有任何自画像是再现真实的自我,这些再现都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投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们用手机拍自拍照发到微信上,还要用美图秀秀PS一些,这些行为说明这些自拍都不是为了自己看,拍这些自拍照都是给别人看,这种自我观看,虽然只有我和相机,但是他者是在场的,因此这种自我观看是一种他者化的自我观看,是把别人的欲望投射到自己身上,整个社会对你的要求也投射到自己的镜像上面,因此这里带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史或者是艺术风格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展览所能够包容的内容除了艺术史、除了艺术作品本身、除了古典绘画本身还有一些社会性的问题,这些社会性的问题也跟庞老师之前对社会课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庞老师其实是对古典绘画或者是对写实绘画的这种态度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态度,有很多写实画家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是我现在是画写实的,就要把这个东西走到极致,但是庞老师的这种心态比较开放,他并不认为写实绘画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比较多元一些,绘画本身在今天也是值得去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刚才说到的纳克索斯这件作品有很多人讨论,比如说弗洛伊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讨论纳克索斯主要是讨论自恋,以自恋的方式讨论纳克索斯,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叫拉康,拉康讨论这个核心概念叫做凝视,看和被看,当纳克索斯或者是我们对着镜子自我观看的时候,显然镜子里面的镜像是我生产出来的,是我的一个复数品,但是当我们看着他的时候,他也看着我们,时间一长你的镜像会改变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有时候没有目的照镜子,时间一长会觉得怪怪的,会觉得心态会有改变,会反思自己平时日常的生活之类的,你的工作都是因为这种互相观看产生的,不仅仅是看着自己,你的对象也在看着你本身,此外讨论纳克索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关于媒介,有一个加拿大的媒介学家叫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并不把他看成一种自恋,他认为你所从事的媒介或者是你所利用的媒介如果变得过于强大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接触如果我们把他的看法放到油画里边来看就是这样,如果你认为油画是一种鲜艳的前提,不需要怀疑它,当它变得更强大,变得过于强大的时候实际上在束缚你,你没有办法去超越它,这就是一种自我结束,我想庞老师的心态对于他的艺术创作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力量,为什么能够超越他,是因为首先在怀疑绘画,这个绘画并不是一个先验的前提,必须按照某种方式去做,而是这个东西首先要怀疑他,怀疑绘画本身才能进行新的绘画,这一点其实也蛮重要的。
与观者的互动
观众的互动其实也是今天对于展览策划或者是展览设置来说是蛮重要的一个话题,庞老师自己的自画像,这种东西恰恰涉及到我们说的视觉秩序,比如说按道理站在画前面的应该是艺术家,艺术家在画画,当你站在艺术家的位置上的时候面对的是镜像当中的艺术家,正在你的画面上,这样的东西叫做视觉的秩序。
另外跟观众的互动之中设置了很多镜子,这个镜子可以自我观看,在展场和在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在浴室、卧室、在公共场所都不一样,另外还埋藏一个摄像头在那儿,也许在有的电视上可以看到背面那面墙上是谁,有的时候通过猫眼可以看到你自己的背影,自己的背影是什么样,这个地方重新看到,也提供一些可以跟观众互动的机会。
第二层意思是关于这个展览本身,看展览很多时候是从一个入口进去看一圈出来然后走,每一件作品可能看一下,停留一下,甚至不看,但是在这个迷宫里你进去总是带着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走出去,第二个目的看作品,所以在里边找路的时候会不断地重复观看这些作品,因此有很多作品会强迫你多次观看,有的时候有一些作品可能走出去还没有看到,因此这个迷宫打破了我们一般的对展览的观看秩序,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把这次展览叫做迷宫。
从专业角度讲我们这一次展览有一件作品是它的切入口,就是这件叫做纳克索斯的作品,纳克索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古典的题材,包括像卡拉瓦乔、尼古拉斯普桑这些古典主义的大师都曾经画过这个题材,说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是讲古希腊一个美少年叫做纳克索斯,有一天他突然从像镜子一样的湖面发现自己的倒影,觉得自己非常美,沉迷于其中最后掉进水里淹死了,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但是庞老师重新画这样一个很多大师都描绘过的古典题材时并没有描绘真正的水面或者是前面已经描绘过的政治,只是保持了一种观看的结构和秩序,这一点从这个展览都有所体现。庞老师新的创作中他所关心的重点并不是神话或者是古典绘画,而是当代的一种视觉观看和视觉秩序,因此在我们展览当中他的主要作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文献式的展览和梳理;
第二个部分是他的一些自画像和他从微信里面征集而来自拍照的描绘;
第三部分是一些是关于自拍的,有雕塑的等等,都提示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关于视觉的观看。
展览的副标题叫"庞茂琨的视觉秩序和图像生产"。以前我们老谈图像,但是图像和视觉并不是同一个意思,以前我们认为似乎差不多,比如说画一幅水粉画的时候,或者画一个静物的时候,我们摆脱这个静物画的水粉画,图像上是一致的,但是从观看的角度讲两者的视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谓视觉就是指我们所看到的,怎么看待事物的方式,所谓图像就是指我们观看到的内容,这两点可以提示出来的内容显示完全不一样。讨论视觉秩序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说从庞老师这儿开始的,这个可能是今天艺术史界和当代艺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福柯的研究,福柯曾经讨论过一幅知名的绘画是委拉士贵支的《宫娥》,讨论它其中的视觉观看怎样形成,目的在于反对一种再现式的绘画,要把这幅古典主义的绘画重新通过视觉秩序这样一种角度的梳理让它变得更加前卫,古典主义如何变得前卫呢?我想福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大卫霍克尼到中国来,他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关心的是艺术史当中的自相术,就是他并不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艺术家通过观看、通过这种对事物的描绘来呈现出来的,而是说这些东西他们依靠技术,一步一步这样发展出来的,他所关心的核心的概念,就是关于观看,观看是怎样被转换成图像的,在今天我们发现这些古典主义的绘画通过这样一种理论基础的梳理重新变得前卫,这也是今天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所以庞老师的这个展览和他的这些新的作品我作为策展人是放到这样一个学术背景当中去讨论的。古典绘画在今天有什么可能性?这些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基础,这些基础使得古典绘画重新变得当代。
梳理
很多像四川的艺术家也都知道庞老师的绘画的历程比较复杂,并不是我们普遍所想象的庞老师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画家,这是大概的印象,又不那么准确,因为庞老师最早的时候赶上了后期的乡土绘画,他有一张《苹果熟了》,实际上是后期四川乡土绘画很重要的代表,那件作品也在《美术》杂志发表过,高名潞也为那次毕业展写了一篇评论,专门谈到这样一件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请高名潞老师做学术主持很重要的原因,之后庞老师进入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之后又转向更强的社会观察。这个展览当中我们看到社会关注并不那么强烈,那个时期更多的是关注一些社会主题,这个展览里埋藏的更深了,自画像和自拍照、征集网上微信里面的自拍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对头像的描绘。庞老师自己也对今天的视觉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正由于这些理解构成了他的作品走向当代。
关于镜像
其实庞老师关于镜像的创作最早的一张画是92年画的,那张画女模特背靠着一面镜子,模特并没有转向镜子进行自我观看,但是之后的画面中模特对镜自我观看,这就是巨大的转变。后来这种自我观看变成了一种更纯粹的方式,没有行为,只是在自我观看,
自我观看和自拍的关系
自拍是一种今天的科技所牵连出来的自我观看,这种自我观看跟对着镜子进行自画像的观看,存在潜在的脉络关系。历史上画自画像的艺术家大多数都是女性艺术家,男性艺术家对自画像有兴趣比较少,比如像伦勃朗是其中一位。但是屈指可数,原因一方面有女性主义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还有男性艺术家,对社会话题,和一些政治性的话题更敏感一些。进行自我观看的情况比较少,但是了解庞老师的人会发现,庞老师是一个很内敛、喜欢自我思考的一个艺术家,这个跟艺术家的性格也有关系。
另外谈一点关于微信征集自拍照也蛮有意思的。这种自我观看从来都不是说要再现真实的自我,没有任何自画像是再现真实的自我,这些再现都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投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们用手机拍自拍照发到微信上,还要用美图秀秀PS一些,这些行为说明这些自拍都不是为了自己看,拍这些自拍照都是给别人看,这种自我观看,虽然只有我和相机,但是他者是在场的,因此这种自我观看是一种他者化的自我观看,是把别人的欲望投射到自己身上,整个社会对你的要求也投射到自己的镜像上面,因此这里带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史或者是艺术风格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个展览所能够包容的内容除了艺术史、除了艺术作品本身、除了古典绘画本身还有一些社会性的问题,这些社会性的问题也跟庞老师之前对社会课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关系。
庞老师其实是对古典绘画或者是对写实绘画的这种态度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态度,有很多写实画家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是我现在是画写实的,就要把这个东西走到极致,但是庞老师的这种心态比较开放,他并不认为写实绘画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比较多元一些,绘画本身在今天也是值得去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刚才说到的纳克索斯这件作品有很多人讨论,比如说弗洛伊德,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讨论纳克索斯主要是讨论自恋,以自恋的方式讨论纳克索斯,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叫拉康,拉康讨论这个核心概念叫做凝视,看和被看,当纳克索斯或者是我们对着镜子自我观看的时候,显然镜子里面的镜像是我生产出来的,是我的一个复数品,但是当我们看着他的时候,他也看着我们,时间一长你的镜像会改变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有时候没有目的照镜子,时间一长会觉得怪怪的,会觉得心态会有改变,会反思自己平时日常的生活之类的,你的工作都是因为这种互相观看产生的,不仅仅是看着自己,你的对象也在看着你本身,此外讨论纳克索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关于媒介,有一个加拿大的媒介学家叫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并不把他看成一种自恋,他认为你所从事的媒介或者是你所利用的媒介如果变得过于强大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接触如果我们把他的看法放到油画里边来看就是这样,如果你认为油画是一种鲜艳的前提,不需要怀疑它,当它变得更强大,变得过于强大的时候实际上在束缚你,你没有办法去超越它,这就是一种自我结束,我想庞老师的心态对于他的艺术创作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种力量,为什么能够超越他,是因为首先在怀疑绘画,这个绘画并不是一个先验的前提,必须按照某种方式去做,而是这个东西首先要怀疑他,怀疑绘画本身才能进行新的绘画,这一点其实也蛮重要的。
与观者的互动
观众的互动其实也是今天对于展览策划或者是展览设置来说是蛮重要的一个话题,庞老师自己的自画像,这种东西恰恰涉及到我们说的视觉秩序,比如说按道理站在画前面的应该是艺术家,艺术家在画画,当你站在艺术家的位置上的时候面对的是镜像当中的艺术家,正在你的画面上,这样的东西叫做视觉的秩序。
另外跟观众的互动之中设置了很多镜子,这个镜子可以自我观看,在展场和在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在浴室、卧室、在公共场所都不一样,另外还埋藏一个摄像头在那儿,也许在有的电视上可以看到背面那面墙上是谁,有的时候通过猫眼可以看到你自己的背影,自己的背影是什么样,这个地方重新看到,也提供一些可以跟观众互动的机会。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