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扬《给朋友们》。
中国抽象艺术的隐忧
虽然市场聚焦中国抽象艺术,然而并非所有以抽象创作的艺术家都能赢得关注,仅少数在大画廊力推以及市场买家接受的情况下的已具知名度艺术家,才能够虏获市场的心。若仅以贴上标签的打包方式售出,似乎稍嫌偏颇,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在低迷景气中选择一个看不懂的作品板块作为市场炒作的标的。一个健全良好的艺术市场结构,必须包含学术、理论的支撑、一级市场的推广,与藏家的典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因此,中国抽象最大的隐忧还是在於缺乏学术理论的支撑。目前仅有零星的媒体报导,显少有重要学术着作的论述与研讨会,以及足够数量的美学与艺评的支撑。从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过程,到梳理抽象艺术的学术脉络,都尚未有完整地呈现。其次,一般大众对美学知识的缺乏,造成许多人难以进入抽象作品。大众对於抽象作品风格解读感到复杂、艰涩,难以理解,而这也是造成市场只能出现短期炒作的买家,而鲜少对作品本身由理解到喜爱,进而入手收藏的人。缺乏美学理论基础与艺评的论述,更难以彰显美学价值,让大众理解抽象艺术创作的意涵。此外,一级市场的代理与推广,占有举足轻重之位。诸如苏笑柏、张恩利、王光乐等皆有一级市场的推广,透过在画廊举办展览,作品曝光的机会,拓展艺术家的收藏族群。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依然有炒作的痕迹,只要推出“中国牌”,很有机会形成一股追捧与跟随的效应,大家都在寻找名牌,只要一个名字便足以炒热市场热度。中国抽象若想如法炮制西方的“抽象艺术”这个标签,还是得重新回头梳理中国抽象在艺术史上的艺术价值与品味。短时间内,在市场测试水温可行性之下,这样的包装方式或许能够奏效,但就长期而言,真正的藏家还是会把资金投注在真正好的作品上。除非是真的喜欢艺术家的作品,抱持就算赔了也不遗憾的长期持有态度。
中国抽象是否能够蔚为风潮,只能留待时间证明。亚洲今年的秋拍季即将於下个月登场,从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等,相继也推出抽象艺术家之作,究竟中国抽象的时代已然来到了吗,市场价格会同步升温吗,值得拭目以待!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