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嘉德2015秋拍将于11月11—13日预展,14—18日举槌。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秉承“拍品精质化、学术深耕化”理念,深化精品战略,在常设专场《二十世纪早期艺术》《当代艺术》基础上,还将隆重推出《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共计五大专场奉献给各界藏家。
中国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历数十载。自决澜社开始,中国前辈艺术家就已经开始了对纯粹视觉形式的探索和实验。进入当代社会进程以来,国内艺术界对抽象艺术的重视更是与日剧增,至'85新潮运动期间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90年后,抽象绘画因中国的文化情景的转变而得以呈现新面貌。以尚扬、谭平、丁乙、王川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分别在“形式语言”和“艺术观念”两大脉络上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艰苦实践。创作出一批个人风格鲜明,并渗透着本土文明的内在思辨,和本土文化审美情怀的优秀作品。
本次《当代艺术》专场,特梳理出尚扬《风化日志030102》、谭平《无题》、王川《No.5》、梁铨《山中日日试新泉之一》等一些形式感与观念性并重的经典创作,呈现给各位藏家。
同时,还将为藏家推荐青年艺术家迟群的《两面—红5》《两面—红6》(一组两件)、王豪《寂No.68》及尚一心《人与自然的协调总是出问题》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青年艺术家对当代视觉艺术的基础语言进行着实质性的拓展,值得给予支持和持续关注。
王川 No.5 2006年
布面 油画
90 × 130 cm
自85年开始,王川始终坚持抽象艺术的探索和实践,早期曾受到德库宁、马瑟韦尔等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执着于几何形式和观念分析的冷抽象油画,以及融合中国文化传统又集极简主义、抽象主义、行为艺术为一体的抽象水墨画创作。在经历一段生死顿悟之后,王川的艺术变得沉寂超然,将抽象艺术视为对绘画、生命本质问题的研究,对一个纯粹世界的研究,是个人体验、证悟置于画面无意识的一种呈现。
此件《NO.5》创作于2006年,从作品中可以解读到王川的“书法性线条”,把线的韵律停留在二维平面上;亦能展现出“结构性线条”,对客观现实的关注和描述揭示在三度空间中。王川的抽象艺术是思想、文化、行为、历史认识的综合体,与“西方抽象--形式本身就是自己的视觉语言”不同,他从中国观念入手,结合中国书法和西方涂鸦手法,融入宗教(无论是基督教学还是佛教)的经验,为我们带来更为纯粹的视觉审美体验。
梁铨 山中日日试新泉之一 2012年
纸本 彩墨
90 × 120 cm
梁铨的抽象水墨超越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表现程式与图式传统,其艺术创作根植于高度个人化的历史经验,以撕纸术、装裱术、色块与笔墨的表现为主的拼贴画,融西方文化理性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于一体,纸条的无规则排列,以微妙细节的堆砌实现了“空”的境界,隐含了对中国艺术中灵静、淡泊、典雅、飘逸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也完成了一种抽象虚无与自然回归的自由转换,用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延伸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山中日日试新泉之一》作于2012年,画面中着墨的不规则宣纸条反复、无限地排列拼接于布面之上,梁铨以参差错落的线条排列的反复重复抵消了线条拼接排列本身的重要性,让观者进入画面中超越线条排列的空泛化境界,一个可以让我们体会生命滋味的世界。梁铨的绘画是旨在用无规则线条的堆砌,色彩与色块之间的调节,达到由“实”到“虚”的境界,给人一种平心静气的禅心之感,暗合了一种与我们这个崇尚新奇,日趋浮躁的时代若即若离的疏远感,是对当代虚无主义的内在回应。
尚扬 风化日志-030102 2003年
布面 油画
93 × 128 cm
尚扬从九十年代后,创作的重要主题逐渐放在了对人与自然的关注,以“诊断系列”和“大风景系列”获得广泛声誉。与这些表达宏大理念,画风凝重的系列作品相较,尚扬的“风化日志”系列显得轻松灵动,像是一种以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以及思绪中出现的形象和内容。他的作品经常以“许多年”、“记忆”、“日志”等与时间有关的字眼作为标题。
这幅创作于2003年的《风化日志030102》,是尚扬迄今为止仅创作了四幅的“风化日志”系列之一。画面呈现出沉静的一片虚白,这种虚白并不是空白,而是一种形象内容,是画面存在的一种结构性的视觉关系。在虚白的景象中,类似黑白的单纯的色彩交合在一起,构成一些不确定的形态变化。反反复复画出又抹掉的创作方式,如风化与裂变交织着的两种力量,既是破坏与涤除,也是铸就和生成。在混沌、模糊和不确定的画面形象中,一种异常清晰的中国文化的根性意识突现出来。历史、文化和生命的存在状态及其意义在这样的图景中得到衍生。
谭平 无题 2008年
布面 油画
200 × 300 cm
90年代在柏林学习的五年间,德国的艺术专业训练启发谭平开始进行从具象到抽象的实验。他的抽象艺术是感性和情绪化的,其作画时所表现的不确定性却极具张力,每一笔自由的走向与背景单一的色块间所呈现的关系,在他细腻的控制下达到微妙的平衡。
《无题》由于作品的空间是明亮的蓝色,圆形状态的团块如浮游在空气中的漂浮物,这些团块灵感发自于他在医院观察细胞形态的个人体验,在画面中呈现出一定的次序感,和自由扩散与蔓延的形态。在饱和色调的画面中,图像的意涵并不仅仅是谭平所要表达的,而是藉由创作的发展过程,演绎了一个艺术行为。他承袭“极简主义”的主旨,在《无题》中以极少的元素表现,同时去除了一切情节与叙事性,在单纯的画面布局与组构中,营造纯粹视觉的艺术飨宴。
迟群 《两面—红5》《两面—红6》 (一组两件)2014年
布面 油画
120 × 80 cm × 2
迟群选择以线入画,让线成为表达她自己的载体,通过脱离具体事物,排除叙述性的经验,单纯以平面线的方式来讲述与创作。她为视觉语汇提供了极间的创作可能,挖掘了线本身的无限性与深入性,这也正表达了她的思维特质及视觉风格。
此次推出的《两面—红5》《两面—红6》作品,其画面结构采用平行,斜置,交叉等基本因素,用尺或者胶带纸作为辅助物进行密集的细线的排布和宽度不同的色相差异的粗线结合,又通过细致打磨的方式将绘画中手工痕迹弱化和清理,以此间化已经存在的作品表层关系。色线在排列和交叠之间达到变化丰富的透明性,并在红黑白色阶透叠的缝隙表述着对光感的追求。通过皴擦,划制,打磨的方式来最后呈现的线条是真实的,证实过程的存在,证实她的历经的时间。
王豪 寂 No.68 2015年
水泥 综合材料
33 × 72 cm
“绘事后素”非常确切地比喻了王豪以水泥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和跨界设计作品。如果说艺术家的创作存在一个趋同的基调的话,那么王豪作品的趣味则从最朴质的水泥出发,通过材料本身的温度来介入创作,他的架上绘画系列并非单纯的抽象阐释,而是更多地赋予了作品材料的语言和表达的优势。
这件《寂No.68》承续着蒙德里安到马克·罗斯柯与巴尼特·纽曼的谱系,演绎着秩序化、格式化的不同调子。在简单的银箔与灰色的关系中,寻求银箔的亮与水泥的灰的种种变化与组合,将内心感觉的震颤具化。他作品中的抽象,几乎出自本能,或说是在建筑学院长期训练的结果,没有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自然过渡到黑、白、灰的关系抽象:冷静的条状、色块,成为画面的修辞语汇,凭借单纯的关系转折,构造画面自身的韵律与节奏。
尚一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总是出问题 2006年
布面 油画
154 × 159.5 cm
尚一心所代表的是从日渐僵化的学院体制中脱离出来的一代年轻艺术家,他们具有正视于历史的眼光,更加直面于当代的勇气。艺术,在他手上不是以一种文化的箴言或情感的标本存在,而是被还原到当代生活中不断触动的新鲜体验中。回国后的尚一心,发生了剧烈却又微妙的变化。他选择了留在美术学院继续深造的方式延续后来三年艺术创作的状态,然而却最终放弃了传统学院派的艺术理念,开始从传统的学院派分离出来。
他在《人与自然的协调总是出问题》作品中阐释了无论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其关于自然的思考或协调关系将持续进行下去。用其具有抽象化的绘画语言,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协调问题。任何人们听到的,看到的,所感知到的东西,都会在其思考、情感以及知识结构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变形、延伸,同时它们反作用于人们。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