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合影
2015年12月04日下午3点30分,《中西对话:殊象 - Enrique Brinkmann&梁铨》双人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区桥舍画廊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当代艺术推广专项基金协办。西班牙驻中国大使馆大使马努埃尔·瓦伦西亚、西班牙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葛劳利亚·明克斯、北京文化基金会副秘书长何世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桥舍画廊执行董事陈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周爱民纷纷到场。展览通过来自中国与西班牙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不仅完成了一次中西绘画交流,也展开了一场关于绘画中意象与抽象问题的探讨。
展览现场
“抽象”是来自于西方的概念,而“意象”则始终存在于东方美学理论之中。无论抽象还是意象,我们在理解与解读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之上,抽象并非形式主义,而意象也不是故弄玄虚。两位艺术家皆用自己的作品向观众诠释何为形式背后的思考。
展览现场
学术主持周爱民解释本次展览主题“殊相”时提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意象与抽象的艺术表现构成了彼此共生又有分别的关系。在东方望西方,或是在西方见东方,就像隔着面纱识美人,那种难以被透彻观看的美,令彼此互生情愫。
艺术家Enrique Brinkmann展览作品
作为思想载体的艺术,它无疑是表达超验体验的一种方式。东方艺术的意象,西方艺术的抽象,殊象有别,但它们共同表达出对世界的超验认知。来自西班牙的安立奎和中国的梁铨,是两位卓有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艺术方式创造出超验世界。通常人们以音乐类比抽象,以诗诠释意象,但是,音乐和诗并不足以说明绘画的美感及意蕴。就像我们在安立奎和梁铨的作品中所看到的,他们的绘画不只是音乐和诗,还有由绘画物质本身产生的不可言表的感受。安立奎在画面中用刮、搽、刻、划等留下的物质痕迹,以及梁铨作品由宣纸拼接、墨迹滴洒所产生的形式感等,皆使物质成为物质之外的形象,即由物质生长出来的殊象。安立奎、梁铨两人联合的艺术作品展,即是他们在东西方之间展开的一次‘殊象’对话。”
艺术家Enrique Brinkmann展览作品
安立奎(Enrique Brinkmann)在开幕式上也表示:“历史悠久的中国是我一直以来都十分向往的地方,我觉得一个画家老了以后就会越来越像中国人,想法上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化。”梁铨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到:“我看他(安立奎)的画我可以明显发现中西绘画的不一样,中国绘画很轻盈,我们更讲一种灵魂的思想,这个是很重的,并不是肉体才是沉重的。为什么有一种说法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就像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却很沉重。东方的绘画虽然看似轻盈但实际上表现得思想却可以很厚重。无论东方西方,无论表现方式是轻盈的还是沉重的,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安立奎他始终在画面上进行着思考,在他的画上就能够感受到一种思辨的能力。他的绘画在材料上的运用也比较新颖,比如水泥的运用,这个我以前没有看见过。”
艺术家梁铨展览作品
此外,看到这些来自中西两国的两位艺术家作品时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思考:抽象艺术在现当代还有价值吗?谈到这个问题时周爱民教授是这样说的:“我们对这些艺术的理解不要简简单单停留在形式与笔墨上,就像梁铨的作品,虽然抛弃了笔墨形式但仍然饱含着中国艺术的思维,他利用纸与墨重新创造出了新的形式,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思考。这两位的共同点在于物质材料的运用上,创造形象的是物质,但是最终生成的却是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带有更多的精神冥想。这些往往是艺术让人们觉得很神秘的地方,但是艺术家们往往自我陶醉在其中,他们通过这些东西进入自己的艺术世界当中。我不太赞成‘抽象艺术仅仅是形式’这一说法,它们不是某个特定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形式,比如马列维奇、波洛克或者是米罗。我们更强调的是他们在探索过程中的思考以及他们的精神寄托。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都是一样的,就像古老的传统一样一直存在。表达方式可能看起来不一样,因为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都不同,但就是因为内在的精神上的相似性才让我们不同国家的人看到同一幅作品时都会产生共鸣。”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4日。
艺术家梁铨展览作品
编辑:李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