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北京大学教授
艾蕾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批评家
编者按:近期,一青年在北京街头用电瓶吸尘器吸尘的照片火爆网络,并引发了大众对之的诸多讨论。记者了解到这是一位来自深圳,名为坚果兄弟的行为艺术作品——“尘埃计划”,该作品共由三部分构成:第一,100天收集尘埃的重复行为;第二,将收集到的尘埃送到烧窑厂,混合陶土制成一块砖;第三,将这块砖放在北京某建筑工地,混进普通的建筑材料,砌成一面墙。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顾丞峰教授在评价“尘埃计划”时说道:“这个艺术实验的项目量化地昭示了雾霾的危害程度,其意义就在于有可触摸的警示性”。在雾霾成为大众话题中心时,艺术界也出现了不少以雾霾为主题的展览和艺术作品,这一类展览带来的意义和影响何在?在实验艺术语言形式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影响社会生活?对此,《艺术市场》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以及最近成功策划展览主题为“窒息!不止于霾”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艺术批评家艾蕾尔,希望就此一探究竟。
1.近日,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受到大众的关注,艺术家用工业吸尘器在北京吸霾并做成砖块的事件成为讨论的焦点,您怎么看待这个行为?为什么这个100天的“尘埃计划”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
朱青生:虽然我觉得坚果兄弟“尘埃计划”的行为具有社会批判性,但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看则有待完善。另外,“尘埃计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雾霾时期,到街头吸霾并制成砖块的这一系列做法能够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行为是关于当下大众最为关心的雾霾问题,在时间和意义上都有很好的重合,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
艾蕾尔: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是一个事件,最初我没有把它纳入行为艺术的范畴来思考。但是,从整个事件的实施计划来看,它的完整性和观念性毋庸置疑已经构成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媒体的推广更加侧重其社会效应,这件作品足以引发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和警醒。从艺术本体而言,“尘埃计划”没有触碰到行为艺术领域本身的边界,也就是说,坚果兄弟的行为表演并不如公众想象的那样先锋,指向性也不明确。“尘埃计划”的第一部分是100天的街头吸尘行为,兼具表演性和重复性,这是行为艺术的惯常手法。第二个部分,他将悬浮在空气中不易察觉的脏物质,制成一块砖,把空气中无形的漂浮物转换成一个拥有体积的有形之物。砖是人人熟知的实体,他将陌生的空气污染转换成一个大众司空见惯之物,实则是将“无形的伤害”转换成切实可感、有体有量的实体。看到那块砖,我们立刻会想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足以在肺里塞进一块砖头。这个过程是将理性认知转换为感性经验,是所有的视觉艺术都必须具备的因素。第三个部分,他没有拍卖这块砖,而是将其当作一块普通的建筑材料,和其他的砖头砌成一面墙。坚果兄弟强调自己想把“无用性”变成“有用性”。如果将那块砖进行拍卖,或者送进美术馆展览,整个行为的力量和方向就会完全不同。如何处理那块砖成为了关键环节,也是验证艺术家个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桥梁。
“尘埃计划”的计划实施和大众媒体的报道出现了错位,由于北京12月份的雾霾频频爆发,多次预警,媒体和公众便想当然把整个计划当成是针对“PM2.5”的一个行为,这也是对作品的误读,坚果兄弟收集到的粉尘,更多是北京街头的灰尘,当然里面也有PM10和PM2.5。这个计划是针对“空气污染”,而不是“雾霾”。
可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在于社会生活领域,而不是艺术领域,然而却可以激发艺术界重新思考:当代艺术如何介入社会生活?这个核心命题使得坚果兄弟的行为,无论在大众媒体还是当代艺术界,都引发了激烈讨论。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直接回应中国当下最迫切的生存问题,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现在我们却硬要把一个被大众媒体曝光的行为拉入行为艺术的逻辑里来讨论,也算是一种歪曲和暴力。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霾时代空谈艺术,未尝不是野蛮的暴力。
2.在“霾”成为大众关注焦点的同时,关于“霾”的艺术和展览也不在少数,艺术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对抗“霾”,这些艺术作品所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实验艺术作品在关注社会焦点的同时,主题的限定是否会影响到其艺术性?
朱青生:关心社会问题是实验艺术的一个重要素质,但并不是唯一的艺术方向。艺术有时候是需要介入社会,有时候则是让人提升到超越现实的境界,生活的平庸和无聊是人类需要艺术的重要理由。
艾蕾尔:霾,一个多重维度的否定性隐喻,指涉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信仰之间的灾变。首先,不能把“霾”局限于生态问题,这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深刻度和丰富度。但必须承认,试图通过艺术作品和策展直接改变糟糕的现实处境,是艺术的妄想。艺术作品不能给每一个人干净的呼吸,却是一种索引和迂回。视觉艺术的特质是能够引发共情,理论数据就没有这么强烈的移情能力。只要能够多一个人知道雾霾的危害,就构成展览的所谓影响。
不论是艺术作品还是展览,都是一个索引,而这必不可少。作为艺术家,真实表达即言说,言说即反抗,这亦是底线,又是使命所在。艺术作品不仅关涉个体性的表达,更是一套自涉的对现实处境的类比。艺术作品的背后有一套潜文本: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和感知系统;关于时代处境的整体判断;关于不可见世界的精神关涉。透过一件艺术作品,我们能够对这些层面有所解读。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构成一件艺术作品,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并不构成杰出的艺术,因为它缺乏对时代处境的整体判断和精神关涉。
因此,与“霾”相关的艺术作品不仅不会构成“主题限定”,更能成为一种激发力量。霾是现实处境,更是否定性的多重隐喻,指向自然、社会和精神信仰的灾变。艺术家身处灾变时代,必然有所触动,有所追问。艺术作品的社会关怀和艺术本体并不是二元结构。“霾”的社会议题直接引发了生存、死亡和自由的命题,既关涉普遍人性的思考,又关涉生存智慧和神性启示。这是艺术的资源,不是障碍。
3.在一定的语境下,在一部分人的眼里,实验艺术、前卫艺术、先锋艺术、行为艺术、另类艺术……实际意思都是:看不懂的艺术。“实验艺术”的“实验性”也使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待验证,那么实验艺术如何有效的影响社会生活?是否这类直击社会焦点、作品的观念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的实验艺术才是好的实验艺术?
朱青生:作为宣传和广告的艺术,确实需要让群众和人民看得懂。美育是把看不懂的艺术向更广大的受众进行传播。所以“看不懂”要具体分析谁看不懂。对于艺术本身来说,外行看不懂不代表不是好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家最在乎的实际上是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他的认可,即“为所重重之”“知音”就是这种状态,如果知音不在,琴可以毁,弦可以断,艺术对于知音者不再具有意义。实验艺术是在艺术的前沿再往前推进的艺术,它并不追求大众性和通俗性,一件实验艺术作品或许会受到大众的关注,而这通常会作为一项艺术事件去被研究和发现。
艾蕾尔:“实验艺术”的提法有些笼统,它有自己的脉络和分支。哪一类是实验艺术?德国20世纪艺术大师约瑟夫·波依斯的艺术就是艺术介入社会生活的范例。“社会生活”范畴和“艺术本体”范畴是存在交叉点的两条线,根据交叉和重合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观念形态和艺术类型。分类不过是指出差异,并无高低之分。
但是,杰出的实验艺术必然是一个“晶体”:价值判断、艺术理念、艺术方法论的整体表征。如此看来,行为艺术也不仅是一场单独的表演实践。约瑟夫·波依斯《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的计划,表演实践背后潜存着他的“救赎精神”“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社会雕塑”的方法论。价值判断、艺术理念、艺术方法论构成一整个“晶体”,博伊斯在卡塞尔栽植一棵树和一个玄武岩石砖的象征性举动不过是晶体的光芒。没有潜文本的支撑,任何实验的偶然性成功都只是一次临时而短暂的闪光,很快就熄灭了。而坚果兄弟的“尘埃计划”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但是没有一个潜在的“晶体”支撑。
4.很多实验艺术都是长期进行,艺术家邱志杰从2006年开始长时间致力于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的社会调查与艺术干预,并持续推出“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的相关展览,如此看来,实验艺术怎样才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朱青生:长期关注一个问题是艺术家的选择。艺术家中有人执着于一种方式一直到死,有人每时每刻在变化、从不停息。实验艺术的影响不在于计划的时间长短,每个艺术家有其自身的风格,一个艺术项目的时间长短往往是根据项目所需来设定。
艾蕾尔:“长时间”仅仅是把实验艺术置入一个方法论层面来讨论。我认为,实验艺术的影响力能否持续,持续多久,还是依赖于艺术家的“晶体”结构是否完整:他有没有形成一个牢固的价值判断、艺术理念、艺术方法论的整体结构?这个结构能否构成有机的“晶体”?只要“晶体”形成就具有了恒久的光芒,若从方法论角度谈问题,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也就不会解决问题。
5.近年来,全国美展设立了实验艺术的部分,各大院校也开设了相关院系,您能不能谈一谈实验艺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一些进步?体制内的推行是否会影响到实验艺术“实验性”的发挥呢?
朱青生:中国的实验艺术在2014年得到合法化,所谓“合法化”并不是指自然法,而是指实在法,也就是说,这个社会的权力机构是否在一定的范畴之内允许这种艺术得以创造和展现。2014年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术作品展,同时也成为教育部艺术课程目录中的一部分,已经或即将成为众多艺术学院的一个院系。在2014年之前,一些重要的国家美术馆不能够展出当代艺术或者行为艺术,在2014年得到全面“解禁”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公民美育的普及方面,现今所有的普通市民(包括儿童)都能够走进美术馆,去接触和了解到当代艺术,了解到当今前沿的艺术。各大艺术院校开始设立实验艺术相关专业,这也是实验艺术近几年来的一个全新变化。早前,国内的艺术院校主要是依靠学院派的方式进行教育,而现今则按照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双轨并行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实验艺术发展迅速,近期在山东也成立了实验艺术的分支委员会,共有七八所院校设立实验艺术系。现今实验艺术的工作主要致力于把实验艺术普及为全体艺术学院学生的基础课程,目前天津美院和西安美院在这方面的推进比较积极,而在专业教育方面,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也有不少探索。
实验艺术纳入体制,可能会对“实验性”发挥的自由程度产生限制,但是也正是这种体制内的包容,使得实验艺术有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验艺术在未来怎样发展没有固定的方向,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的想法是:一件实验艺术作品,既能够吸引到参观者的关注,又能激发他加入其中,从而使艺术变成一个激起人创造力的方法,使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鸿沟消除,在人人平等方面增加一个新的可能性。平等的意义在于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不再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和激发,从而创造出当代艺术的“第五次革命”。
艾蕾尔:学院里的实验艺术专业更多侧重材料和方法的创新和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艺术语言和门类闭锁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实验艺术的“本体论”,没有方法论或者只谈方法论。这样的话,就可能陷入表面功夫的求新求变,反而背离了“实验”的精神内核。体制内推行实验艺术应该是值得庆幸的,至少在语言、材料、形式层面能获取更多的自由,但是从思想层面而言仍旧有限。
原文刊载《艺术市场》2016年02月号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