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拍卖公司来说,上市这条路不好走,似乎也没必要走,因为业内普遍认为,拍卖公司靠的是“人”,而非“钱”。然而先是保利,后是匡时,拍卖公司的上市之路从不被看好到慢慢变成现实。
波澜
艺术品市场自从进入调整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事件发生,然而近日的一条消息总算让平静许久的湖面生出了一些波澜。
上市公司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图高科”)日前发布公告,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匡时国际”)100%股权,如果交易完成,匡时国际将借道登陆资本市场。
又一家拍卖公司要上市了。
如果说业界对于之前保利文化赴港上市的动作尚存争议,那么此次匡时国际借道宏图高科的行为就确确实实是一次拍卖公司的上市之旅。
2014年3月6日,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文化”)成功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历时两年,从A股辗转至H股,保利文化终于得偿所愿,成为“内地拍卖第一股”。
对于拍卖公司上市是否有意义的争论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拍卖公司是人力资源型的公司,不是特别需要资金,主要是人才的短缺。上市的目的应该还是为了文化,比如演出和剧场建设,但是这块没有拍卖业绩好,所以要拉着保利文化整体上市。”
这一点在其招股书中得到了印证,保利文化将上市募集资金的50%用于拍卖以外的其他业务。所以有业内人士表示,保利文化是“打包”上市,其实保利文化并不差钱,上市对其主营的拍卖业务意义不大。
分歧
巧的是,世界两大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佳士得如同代表两个阵营的旗帜,前者是一家经营了多年的上市公司,而后者刚好相反,“今年是佳士得全球成立250周年,亚洲成立30周年,在这期间,我们一直是一家私人公司。”佳士得北京办事处的张影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
苏富比和佳士得从世界舞台到中国内地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二者的业绩也并未因上市与否而形成巨大差距,至少从主营的拍卖业务来看,佳士得甚至略胜一筹。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发布的《2015年度艺术市场报告》显示,截至去年,佳士得仍以49。7亿美元的总成交额稳居世界头把交椅,苏富比以45。7亿美元的成绩紧随其后。
内地市场方面,虽然两家外资拍卖行都在拍卖品类方面受到限制,但是“佳士得的主要优势在于,我们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拥有拍卖执照的外资公司”。
所以从外资拍卖行的经验来看,上市与否不足以对拍卖业务造成太大影响。
于是,对于两年前的“内地拍卖第一股”,业内普遍持保留意见,优势显而易见,而“隐患”也不得不防,季涛认为,“保利文化上市是个体行为,上市后公司的运作和管理会更加规范,更加谨慎,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增加,这对保利文化的企业品牌贡献比较大。但是拍卖公司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其业绩与拍品资源、客户资源、市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对其他拍卖行来说,保利文化的上市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更不会引发盲目跟风。”
动摇
然而事实是,刚好两年后的今天,再次传出拍卖公司要上市的消息。这次的匡时国际与保利文化不同,没有“打包”,经营的主体就是拍卖业务。
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保利文化是绕道香港,那么匡时国际借道搭便车的方式更显出几分小聪明,付出的代价不过是多花点钱,而拍卖公司差的不是钱,而是能够直接上市的条件。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拍卖公司想要上市其实是很难的,因为缺少主体,最多有一些房产等固定资产,不好估值。其次我理解的拍卖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应该是没有这么大的。”
如果说保利文化赴港上市具有特殊性,对其他拍卖公司来说没有太大参考价值,难以造成跟风现象,那么此次匡时国际算是为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上市对于持续遇冷的艺术品市场来说将会发挥“救心丸”的作用,还是搅乱一潭浑水,也许身处圈内也难以一时看清。
正如季涛所言,作为中介型公司而非产品公司,拍卖公司在利润方面不稳定、资金需求不明显,这也导致国内拍卖公司单独上市没有成功案例,此次匡时国际借道上市对于行业也会带来很大启发。未来会有更多拍卖公司上市案例,或许有些条件稍差的公司也有很大可能。
经历了两年的市场风云变化,业内的观点也在逐步动摇,从开始坚信“拍卖上市无意义”,到如今也愿意将艺术市场的回暖寄望于资本的力量。
“拍卖行业最重要的是品牌,有上市公司品牌背书,对于买家、卖家都会带来更多的可信任度。因此此次被收购,就匡时国际自身而言,无论是品牌、信誉度,还是在资金链等方面都有重要帮助。尤其对于正处于持续调整的国内拍卖市场来说,此次匡时国际借道上市,也将对整个低迷的拍卖行业产生积极作用。”季涛总结道。
编辑: 冯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