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9日,“成·物”--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第一回)展览在万营艺术空间正式开幕。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是万营艺术空间在2016年启动的针对当代青年艺术家在学术层面进行个案梳理的系列研究项目,旨在关注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发展演变。此次“成·物”展作为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的第一回,邀请到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年轻艺术家,并由万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郑妍女士亲自担任策展人,通过他们近些年来不断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摸索、解读和自省来探究艺术家是如何建立自身艺术语言、方法论及价值观的。展览共展出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近三十件,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展览将持续至6月8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的主题“成·物”,策展人郑妍女士是这样解读的: 在孔子的“成己观”中提到“成人、成己、成物”,是孔学人生价值观当中的核心部分。所谓“成”,就也。亦有成品、物品的意思;也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亦有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之意。“物”,万物也。代表人以外的或跟人相对的具体东西或环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泛指经验、方法或者观念中的物,从哲学的角度亦可释为与“心”相对的外物层面。“成物”,《礼记·中庸》中亦有记:“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谈到之所以以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艺术家作为深入展开的个案,郑妍女士表示:今天的年轻艺术家不再满足于追随西方舶来的种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标准,而是反顾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用敏锐的洞察力汲取与现实发生关系的部分,并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各种积极的实验和探索。本次展览中的李青、王郁洋和孔令楠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恰恰为“成·物”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其中既包含现实世界中的“成物”,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又包含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经验和成见,还包含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逻辑和成规。而这些涵义不仅在实质上与“成·物”的内涵相契合,同时也说明了“成·物”的特殊意义,即当代艺术具备一个开放的、没有固定标准的审美过程,以及见仁见智的启发性和发散性思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家李青的作品主要围绕着语言、图像、日常物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在的歧义和悖论展开。他在创作自述中谈到:“对矛盾、混融和悖论的兴趣也许源自一种对世界统一性的希求在碎片化的世界中的落差感,更和我这一代中国青年的经历有关……”以此次展出的《邻窗》系列作品为例,艺术家将现实中的窗置于其绘画之上,令矛盾、悖论和落差通过窗内与窗外两个世界进行交锋,又通过窗的存在而实现混融和妥协,为观众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和应对的转换。另一件作品《纪念物·亚洲风景》,则展现了李青作为新生代艺术家对自身所处时代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认知间微妙关系的观察与反思。
大家来找茬·那喀索斯之屋-李青作品
翠盖笼烟-李青作品
艺术家王郁洋善于运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创作和表达,然而他自己却表示,“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材料和技术对于王郁洋来说只是传达观念的媒介而已,他近期的作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特殊编码解码的过程,以及不同编码解码系统对同一数据源的不同解读,构造了一个庞大复杂的表达系统。此次展出的《图与字》《隐形雕塑》《无题》等系列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王郁洋通过计算机构建的庞大表达系统中的各个种族和集群。在这个系统中,声音、文字和图像可以互相转换,平面和空间可以互相变换,文字和符号不再界限分明,甚至理性和感觉都可合二为一。
隐形雕塑——太空之鸟-王郁洋作品
隐形雕塑——生命-王郁洋作品
而艺术家孔令楠,则坚持以霓虹灯般的线条与凝重理性的深色背景形成的巨大反差,营造一种超乎客观存在的虚拟现实情境。她试图以第三者的视角审视和探究世界,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人和物以超乎客观的视角置于一个虚拟的非真实的空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场域,一个剥离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纵观本次展出的系列作品,从2010年创作的《二十八宿》,到2012年开始创作的《迷阳迷阳》,再到近期的《夜之域》,可以发现孔令楠在不同时期做了各种尝试,其画面的叙事性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被削弱,观念性则逐渐上升为主体,借助绘画的表达,孔令楠在对现存社会及其系统的既定价值观提出着种种质疑。
迷阳迷阳之九-孔令楠作品
岛之十五-孔令楠作品
此次展览“成·物”仅作为艺术家案例研究系列的第一回,今后万营艺术空间还将陆续推出其他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关注并挖掘年轻艺术家背后的创作根源与学术价值,为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力量的源泉和交流的平台。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多场不同类型教育活动和公共团体导览。市民可到万营艺术空间(翟营大街41号财库国际大厦31层)免费参观,体验青年艺术家给我们带来的感官盛宴。
编辑: 冯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