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未来居住研究方案首次亮相 | 理想家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系列展览
0条评论 2016-05-17 16:33:1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家,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真实反映当下社会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现况的集合。CHINA HOUSE VISION理想家正是将“家”放置在各产业的交叉点,通过研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对未来居住和社区形态进行发问、深入思考并给予可视化的呈现。理想家自2014年起将国内顶尖建筑师、研究学者与各行业领先企业搭配合作开展组合式研究,分别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能源与消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共享社区和共享经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等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索未来人居及行业的可能性,直至今日已形成具有启发意义和前瞻性的13个研究方向。

随着研究的展开,理想家持续受到来自建筑、地产、科技、能源、家居等各行业的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很荣幸地收到来自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系列展览的邀请,理想家所关注的未来居住议题以及现阶段的研究将首次亮相于国际舞台。在双年展即将开幕之际,我们很高兴和大家分享理想家合作建筑师及研究学者的13个研究方向与思路,同时将推出“来自前线的报告”理想家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系列报道,透过展览深度解析理想家的研究过程。

\

理想家研究方向介绍:

张永和×MUJI [自行车宅]

 

\

张永和 × MUJI [自行车宅]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自行车是既便利又环保的都市交通工具。中国曾经是骑车最普遍的国家之一。我们想设计一种多层集合住宅,自行车爱好者可以把车骑进家里去,使自行车与都市生活的关系更紧密,同时也复兴了中国骑车的传统。
 

\
 

张永和,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美国MIT建筑系前主任、实践教授,同济大学教授,CHINA HOUSE VISION执行委员会委员。曾获1987年日本《新建筑》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2000年UNESCO艺术贡献奖,2006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建筑学院奖。2011年起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

MAD×ROCA [微园林]

 

\
MAD × ROCA [微园林]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胡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下数量虽逐渐递减,但仍是最能体现北京传统生活精神的社区。但由于胡同规划于久远之前,很多生活单元内卫生间有所欠缺,居民使用的是公共卫生间。而公共卫生间的简陋、卫生状况、与居住单元的脱离等因素,使得人们往往对它们侧目相对。MAD希望将公共卫生间改造成“微园林”,除了使用有机循环技术实现其功能外,也可以成为胡同社区生活中的点缀和景观,为居民和游客带来崭新的社区生活体验。
 

\

MAD由中国建筑师马岩松于2004年建立,以东方自然体验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设计,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并具未来感、有机并高科技的建筑。近年围绕“山水城市”这一核心设计哲学,MAD期望通过创新建筑创造社会、城市、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平衡。

张轲×MINI [胡同MINI家]

 

\
张轲 × MINI [胡同MINI家]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胡同MINI家”是在胡同院落中置入像汽车一样的微型居住空间的一种尝试。现有旧城胡同区域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缺失,从而导致胡同原住民的流失。原住民更倾向于将位于旧城的平房置换为郊区面积更大的公寓。“胡同MINI家”是一个微型的居住空间,但是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厨房、卫生间、淋浴、储藏、甚至能源供应系统,同时也为居住者营造了舒适的环境。“胡同MINI家”为旧城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MINI”途径。
 

\

张轲,ZAO/standardarchitecture标准营造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标准营造其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等各种专业。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

Crossboundaries×爱空间 [I-Living]

\

Crossboundaries × 爱空间 [I-Living]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近年来,中国的各线城市正在迅速被尺度庞大、外观单一的大型住宅楼盘所占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呆板的批量复制式住宅将不再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I-Living旨在结合已有的互联网模式及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一现象作出回应。我们的未来住宅将是一个开敞的平面空间;一系列可互换重组的地板,屋顶和墙体组件可创造出不同的情境,氛围和私密性。智能技术将赋予空间可调整性,以满足住户在不同时期及情形下的需求。
 

\

成立于2005年,Crossboundaries作为一个拥有国际合作伙伴的设计团队,在北京和法兰克福均设有办公室。Crossboundaries秉持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以缜密的逻辑深入探讨设计问题,从而营造出成功、高实用性的建筑方案。

王昀×人工智能 [千手之家]

 

\
王昀 × 人工智能 [千手之家]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未来人的意念对于机器操作,使得未来家庭中厨房、医疗、家庭护理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人工智能、机械手之间的和谐、同步,让人能够用自己的大脑去操控机械手,在同一时间完成多项操作。机械手使人从简单的重复性机械操作中解放出来,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动作。
 

\

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曾获1994年日本《新建筑》第4回SxL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参展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著有《向世界聚落学习》等。

大舍×方所 [私物邸]

 

\
大舍 × 方所 [私物邸]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家,既是具体生活的场所,也是情感记忆的处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迁徙越来越频繁,而理想的家,应能在这样的节奏中仍保持其多重的属性。物理上的家,是由屋、人及物组成的。而周期性的迁徙,使得那些私有之物,更能让人保有一份对家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我们为这些物品,设计了一个个的家,这些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或减少,组成了未来迁徙人群的理想之家。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01年成立于上海,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和陈屹峰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2011年大舍被国际期刊《Architectural Record》评选为年度全球10佳“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11)。2014年龙美术馆西岸馆获英国AR Emerging Awards年度建筑奖和伦敦设计博物馆的2015年度设计奖的提名。

华黎×家居产业 [自在之家]
 

\
华黎 × 家居产业 [自在之家]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自在之家”关心的不是房子,而是家的意义。正如同一座房子换了人住,就是另一个家。家是个人的一个宇宙,它装载了个人的情感与记忆。对空间、家具、器物的使用方式因人而异,没有一定之规。而家的幸福感就存在于人与空间、物品之间的关系。“自在之家”感兴趣于通过观察这些行为来思考生活的本质,并试图通过家具或物件的设计来再现这些本质。这些具有多义性的物品打破我们对生活方式的固化思维,启发出具有更多可能的想象。
 

\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的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TAO的实践通过深入挖掘场所意义和合理运用此时此地的条件,营造根植于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建筑和景观,并诠释其营造过程中涉及的丰富意义。

张雷×阿那亚 [树屋]

\
张雷 × 阿那亚 [树屋]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结合乡土聚落复兴的研究,探索逆城镇化的居住可能。研究的设想是通过村落中乡村老屋的改造,和村落外围的树屋植入,建立新的聚落空间构成,激活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产业模式和社区组织。采用可持续性通用集成技术,形成标准化与地域性结合的多样化居住产品。以对自然最少的索取,重新回归自然生活。
 

\

张雷,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瑞士苏黎世高工研究生毕业;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荣获“ 瑞士建筑奖”提名;2009年五月被英国ICON杂志列为20位具有未来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

梁井宇×农林木业 [回宅]

\
梁井宇 × 农林木业 [回宅]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家和居住环境都有清醒的认识。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家不是物质财富的堆砌与炫耀,不是对舒适和便利的过度追求,而是构建高尚内心世界的基础。透过“理想家”──回宅──在小巧紧凑的空间里,去除部分“现代化”的便利设施,鼓励家庭协作,享受劳动乐趣。在减低物质、能源与资源需求的同时,我还想给这个寡淡物质的家赋予简朴的美感,因它非经济拮据的权宜之计,而是淡泊物质人士主动的选择。
 

\

梁井宇,场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城市研究者。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担任大栅栏文保区规划顾问。2013年起任清华大学设计导师、北京建筑大学特聘教授。2016年任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NEXT Architects × 能源[呼吸宅]

\
NEXT Architects × 能源 [呼吸宅]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到2050年,估计将有十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而在2005年,城市人口“仅仅”为5亿。“呼吸宅”旨在解决三大挑战以应对这一转变:老旧住房更新,城市环境污染和“蚁族”住房需求。我们以中国现有住房存量作为出发点,宗旨是保持所有固有因素。设计开始于恰好处在室内和室外界限的地方。我们为立面“填充”空间和功能,一种由有利于室内与室外环境的材质所构成的空间和功能“工厂”。将这些单元添加到旧的住宅上,将创造一种“呼吸之家”。
 

\

NEXT建筑事务所于2004年在中国成立,其团队由荷兰建筑师John van de Water和中国建筑师蒋晓飞主持。NEXT不仅在建筑领域独树一帜,而且还试图将建筑与其它学科交融,这样探索的态度使得NEXT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颇具多样性的成绩。

青山周平×阳光100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
青山周平 × 阳光100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在现代社会,家族、地域、会社这些传统的共同体系正逐渐弱化并走向解体,人们更趋向于独立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几年,“共享社区”作为一种新型居住模式开始在世界各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一定数量的陌生人共有同一空间并生活在一起。大家可以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获得形式多样的共享空间,可以和有着共同兴趣的人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共享社区在个体时代作为新的群体居住形式,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
 

\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

王辉(都市实践)×优家公寓 [重叠共居]

\
王辉(都市实践)× YOU + [重叠共居] (版权归建筑师所有)

“重叠共居”是一个解决蚁居问题的有效方式,可以为蚁居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居住、社交、创业等多种活动。在“双创”的社会背景下,创造性思维和创业精神受到积极鼓励,这种小面积的租住单元,利用家具进行灵活的变换,适用于生活与创业的空间也将被认可。将空间单元进行模块复制,再将空间以叠摞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富有活力的社区。
 

\

王辉于1999年与刘晓都、孟岩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旨在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紧扣中国的城市现实,以研究不断涌现的当下城市问题为基础致力于建筑学领域的探索。

史建(研究学者) [福绥境大楼:北京的马赛公寓]

由于幅员广阔、历史多元、民族众多、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虽然建筑木结构的“主流”样态几千年来变化缓慢,但中国民居从来都是因历史、族群、气候、地形特征的迥异而丰富多样,民居样态随着历经千百年的演化而逐渐定型。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营造技术,以及政治、商业和城市化模式的剧变,传统民居与居住方式受到了颠覆性冲击,从乡村到都市,大量传统民居在尚未得到系统记录、研究的情况下被拆除或废弃,人们主动或被迫迁入均质化的商业住宅,中国也进入所谓“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时代。以建于1960年北京的福绥境大楼和安化楼这两个在“平常”历史中的“非常”案例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对这一居住实验项目的“揭秘”与梳理,丰富我们对现代空间史和“理想家”的认识与想象。

\

史建,学者、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出版人,深圳市有方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长期从事城市/建筑文化评论与研究,以及相关图书、展览的策划、编辑工作。策展包括:“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 “中国设计大展·空间设计”等。

 

发起人、总策展人:原研哉

联合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筹)、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日本设计中心

理想家“未来生活实验室”联合发起:阳光100、爱空间、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官方研究合作伙伴:MINI中国、阿那亚、华日家居、设计猫中信书店

理想家执行委员会负责人:土谷贞雄、孙群

理想家执行办公室负责人:高焕、邓宇

项目经理 研究统筹:谢丹

媒体推广:韩心迪

编辑:隋萌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