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即将开幕
0条评论 2016-04-20 16:20:4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支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组织的第 15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将于2016 年 5 月 26 日开幕,持续到 11 月 27 日结束。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经文化部评审委员严格、认真的评选,最终确定了策展人梁井宇的方案。梁井宇携手当代中国若干组优秀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团队,共同构建了主题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中国馆,以契合今年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普利策奖获得者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出的“来自前线的报道”(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这一主题。

30年来,中国建筑界的前线即国家现代化的前线。疾行在前线的中国建筑师们无暇左顾右盼,唯有向前。他们凭此专注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筑与城市的奇观胜景,但却较少留意我们的传统和日常生活。中国馆的主题“平民设计”服从于“日用即道”。它并非试图用未来替代过去,而是对过去进行打磨之后,将之融入今天的生活;它不干涉,却是积极调解社群生活;它使设计成果可以被大多数人所享用;它认为我们必须有节制、敢于担当责任,否则建筑学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有九位参展人和机构,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构成。分别是(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除了中国馆展览外,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主题及内容还计划将以巡展的方式来到各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之中寻找、挖掘、探讨与本次主题相一致的案例、作品。同时,各位参展人也会在此期间至现场进行主题分享,也会联合来自这些城市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一起进行交流。同时在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还计划组织学生工作营,在参展主题的框架下,同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完成主题下的工作目标。而且会通过文本、影像、视频等形式,在后续展览及出版物中呈现。

中国馆策展理念介绍

我们是凡人,不免犯错。其中一个就是迷信“未来”。我们以为未来可以纠正“过去”犯下的错误;我们因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欲望而对“现实”报以不满,盼望未来赋予我们更多的力量与资源,生活因此才能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不断寻找一个新的未来替代不完美的过去。未来也许可以暂时替代“过去”,但是却不一定“持久”。因为现实总是选择那些经过时间考验、可以持久的东西。

就在我们欢呼现代化的壮丽成就时,我们的大后方却失守了。先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失守。之后,城墙拆了,再之后,一片片旧城区消失了……今天,连最边远的古老村寨也被资本觊觎。

说“失守”,是站在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角度而言的。在过去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今天的继承者看来,这不过是现代化发展的代价。失去传统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来的其他更为严重的“副作用”,不管站在什么立场看,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人为造成的气候灾难、自然资源枯竭、贫富差距加大,等等。我们必须回到不能忽视的前线来──尊严、福祉与公平。这远比单纯发展更为紧急:减少浪费而不是生产更多;停止污染空气、水、食物,而不是更大面积的住房、更发达的科技产品、更快的交通。

在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别号阳明,1472-1529)看来,儒学的名言“格物致知”是说我们必须远离物欲,方能获知被物欲遮蔽的真理。(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

当我们开始认真关注这一被忽视的前线时,起初看起来并不相关的问题,逐渐指向它们共同的起因──人类无节制的物质欲望。对物质的无限渴望是造成环境问题、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对技术发展的盲目乐观又让我们迷信技术能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继续支撑我们的物质欲望。可每一次的技术进步又往往带来更多的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只有看到问题真正的根源,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明了我们失守的大后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因为中国的古圣先贤的勤俭持家、敬畏自然的思想正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如何重建这些饱受现代化摧残的传统价值观?大后方已然失守,传统又在哪里?王守仁的学生,明朝的思想家王艮(1483-1541)说“百姓日用即道”──传统的城市没有了,乡村没有了,建筑没有了,甚至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没有了的时候,祖先的智慧之道、价值观还蕴藏在平民百姓的日用之间,如同我们文化的 DNA 延绵不息。

《吕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治理天下大事要从修身入手,淡泊物欲、敬畏自然观念,长久以来一直渗透在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就是要躬身学习祖祖辈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 重建我们的传统。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因为只有传统,才能成为现代化发展可持续的坚实基础。只有平民设计,建筑才能找回被遗忘的现代主义理想。

简而言之,平民设计是指设计师放弃私我的形象标签及设计态度,以专业技能实现的高质量设计。在当下的中国,这更具体地包括如下特征:

一、本土:积极采用本地的材料、工艺和劳动力,守望传统;

二、节约:造价控制在平民可负担的水平;

三、责任:以一个建筑项目问题暂时性解决,不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而能昭示对更普遍而深远的城乡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日中国,相对于层出不穷的、由大量金钱堆砌的精致而时尚的建筑设计,新的平民设计作品少的令人尴尬。

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大多数人?这届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也许能给出一些启示。即:回到日常生活,特别是回到传统生活中去“问道”。 在此,中国馆愿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它。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与改良、并可延续到未来的设计经验,这里有解决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答案。日用即道!对于这一点,我们非常确信。

 

本届双年展中国馆的组织构架: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中国馆团队:

策展人:梁井宇;

参展建筑师及景观建筑师:场域建筑、众建筑、润建筑、王路、无界景观、朱竞翔;参展艺术家:马可、宋群、左靖;视觉设计:意孔呈像;

空间设计:场域建筑 + 无界景观;

合作伙伴:阿克苏诺贝尔,汉帛国际,宁波万盛投资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媒体:《Domus 国际中文版》

国际合作媒体:ArchDaily

合作媒体:《世界建筑》、《FT 中文网》、artnet、《艺术界》、《生活月刊》、凤凰艺术、《芭莎艺术》、《燃点》、《绝对艺术》、《艺术客》

梁井宇

生于1969 年,中国江西省。

梁井宇是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最初因数个艺术空间项目的获奖而知名。之后受美国《庇护所》一书影响甚大,并将之翻译在中国出版。2010 年前后开始信奉佛教。随后三年期间,任北京中心区域大栅栏历史保护区的总规划师,主持策划大栅栏的保护与复兴规划工作。梁井宇是北京建筑大学ADA 研究中心的教授,清华大学设计导师。目前研究课题包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甘地经济学,亚洲自然农耕,朴门学和阿米什人社区生活等等。

工作与生活在北京与温哥华。

编辑: 冯轩羽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