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园区如何升级到3.0模式
0条评论 2016-05-30 09:26:3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冯善书

资料图
资料图

艺术品进入市场应该具有商品属性,有了商品价值才会有消费,而有了巨大的消费需求,才能去挖掘它的投资价值。”初夏的广州已经偶尔有点酷热。广州某艺术园区董事长张华(化名)面对记者的采访,直言国内的艺术品还未能成为很好的投资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成熟的产业链条。

作为华南板块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型艺术园区的掌舵人,他从两年前开始,就在筹谋借鉴演艺、影视行业的模式,通过美术产业集群和部落的建设,形成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链,借助资本、金融与艺术进行融合,建立一套新型文化产业链的运营模式。

然而,2年过去了,他意图打造的艺术界的“苏宁国美”,至今还未开园。要从根本上改变艺术行业的现有格局,让艺术品像房地产、股票一样成为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商品,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珠三角潜在5000亿元的艺术品市场蛋糕

坐在张华的办公室,可以看到窗外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植物园。

从创建开始,这个园区已引进来自全国的26位艺术家,建设上已经形成创作、研究、交流和收藏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

在张华的眼里,未来的珠三角城市群,是一个具有5千亿元商业想象空间的艺术品市场蛋糕。“理论上,买得起500万元住宅的家庭应具备艺术品消费的需求。我们粗略估算,在整个珠三角这样的家庭不会少于100万个,如果每个家庭消费20万元,那么,这里就会形成一个具有2000亿元规模的家庭消费市场。如果再加上企业机构收藏和其它投资群体的收藏,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5000亿元。就算我们这个行业用5至10年的时间来进行消化,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意。”

事实上,张华认为,这5000亿元的需求潜在已久,只不过以前整个艺术品行业没有很好地去激活它。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个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条。处在上游的艺术家,以往主要依靠礼品经济来实现艺术品流通,艺术品仅仅是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和媒介存在,并不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其价值标准和价格形成都不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形成。而作为一级市场主体的画廊,由于种种原因,与艺术家的关系比较分化对立,彼此间不太信任,甚至互相戒备,导致大部分画廊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而沦为艺术品搬运工式的“杂货店”,产业推动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弱。

总而言之,在张华看来,整个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完全是脱节的,无法形成合力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对“期望花明白钱”的消费者来说,这个市场是不透明的。正因为他们对整个行业缺少认知、认同,潜在的需求很容易就被导向了其它领域。

“要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去打造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围绕市场去建立一个新的行业生态系统,推动艺术品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有序发展。”张华说,这就是他建设艺术园的真正目的。“这块庞大的市场蛋糕应该怎么吃?肯定不是一两个艺术家能完成的,也不是现在画廊的运转模式能完成的,未来只能用团队的力量来推动市场发展,大家一起来分享行业发展的利益。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的营销模式,而转向集团军作战和板块推动的模式,把这个平台建设成艺术界的‘苏宁国美’”。

艺术产业园区将走向3.0时代

一讲到艺术产业园,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或许是北京798、成都蓝顶、上海红坊。在广州,红专厂、TIT创意园、信义会馆等亦早已名声在外。

其实,国内的艺术产业园区最早滥觞于上世纪末,伴随着最近十多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快速扩张,以艺术、设计为核心驱动力的各种艺术园也获得了繁荣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内容承载,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张华的艺术园显然属于它们当中的后起之秀。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深圳文博会,也引入了多家艺术产业园区与艺术品聚集区参展,包括江西上饶油画创意产业园、观澜版画基地、鄂尔多斯当代艺术中心、哈尔滨油画交易中心等多个知名艺术产业园区。

记者了解到,过去2年,张华的艺术园仅仅完成了它的一期建设。在即将铺开的二期建设中,还会继续引进更多在整个行业具有标杆作用的艺术家来建立他们的工作室。引进的方式则非常灵活,既可以跟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的大机构来合作,也可以采取个人引进的办法,在岭南或全国的“国油版雕”领域寻找具有引领效应的艺术家。

与一期相比,二期将会建设美术馆和画廊,还有相应的艺术品收藏储存仓库。“等所有硬件平台搭建好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做产业链纵深。我们不是打着文化牌来做房地产,而是实实在在做打造一个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艺术园区。”张华表示。

今年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业内普遍关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艺术产业园区,未来能否成为产业链的源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论坛上便指出,艺术产业园区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和各具特点的面貌。随着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的业态几经变化,产业不断升级,从自发形成、到企业规划投入,再到政府支持引导,已在全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园区发展模式。“如果说,艺术园区的1.0模式特点是艺术家自发性形成工作室群落,原始的成长模式发展空间。那么艺术园区2.0升级模式是在1.0基础上投资人干涉性介入,领导者有战略地进行运营艺术产业。”

当前,金融资本时代与互联网经济已经到来,中国式的艺术产业园区能否在2.0模式的基础上,快步升级到3.0模式。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所谓3.0时代,即追求差异化的竞争力阶段,正如范迪安在坛论上所言:“艺术区在初始阶段,可能谈得更多的是共性的发展、共性的特征和规律,也包括比照国际上的优秀基因。但是,随着艺术产业园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普及,我们特别提倡艺术产业园区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城市特色。就像我们讲的城市建设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要特别克服和纠正‘千城一面’的问题。同样,艺术产业园区如何依托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性格和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似乎也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进行更多经验的交流,或者提倡更多理念。”

据张华透露,他们园区的目标客户定位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但是平台建设必须能够影响大众。先是聚集最优质的艺术家资源,然而,通过产业链纵深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慢慢把消费者吸引过来。

艺术品金融还处在农耕时代?

与红专厂、信义会馆和TIT截然不同的是,张华所创的园区以前完全是一张白纸。

除了引以为荣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并没有可让他依赖的任何既有传统文化资源。这里所有的场馆、道路、配套设施,都是主创者从零开始建设的。在外界看来,艺术园没有传统的包袱,所以可以敞开胸怀去吸收和容纳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

在通往3.0模式这条大道上,张华毫不掩饰自己即将扮演冲浪者的野心。当前,金融资本对演艺、影视行业的渗透,已经在缔造出无数商业神话。而资本市场上,有关影视行业的并购重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在未来发展的路径依赖上,张华不止一次地在外界公开吐露其内心的想法:借鉴演艺、影视行业的模式,通过美术产业集群和部落的建设,形成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链,借助资本、金融与艺术进行融合,建立一套新型文化产业链的运营模式。

近五年来,艺术品金融似乎已经成为这个行业最热门的话题。随着“互联网+艺术金融”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这种新型的艺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备受世人瞩目。不过,在国内艺术品高速的发展前十几年,也是售假制假等问题日益突出的十几年。也许正因为艺术品市场诚信危机频现,国内这几年在推动艺术品金融化这条道路上可谓步履维艰,甚至专家认为,国内的艺术品金融还处在发展的“农耕时代”。

不过,与专家们的看法相比,张华的判断似乎并没有这么悲观。“未来只要通过完善产业链条和健全市场价格和价值评估机制,让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变得更加成熟,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就一定会被激活。只要有这个庞大的消费面的支撑,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自然就会突显出来,艺术品成了社会可信赖的资产,金融化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