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不墙”:集体说“墙”式
0条评论 2016-09-22 13:21:1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武汉合美术馆将于9月23日荣幸推出“首届青年策展人展览项目招募计划”之“墙,不墙”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师张婷策划。

\
策展人张婷

“青年策展人展览项目招募计划”是武汉合美术馆从今年首次开展,并准备长期执行下去的展览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初出茅庐的青年策展人搭建一个学术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发掘那些暂时还不为人知的艺术新人。该项目于去年年底向全社会公布以来,共收到了45份由各地青年策展人寄来的策展方案,充分显示出了年轻的展览策划工作从业者在专业上的敏感与才华。方案中包含展览主题、学术阐释、展览内容、布展设计、出版计划、宣传计划、公共教育计划、展览实施流程、展览预算等等。在馆长黄立平和执行馆长鲁虹的带领下,经过美术馆学术评委会多次的审核和评议,最终张婷的“墙,不墙”展览作为终选方案之一,成为今年实施的项目首展。

展览“墙,不墙”的策划思路源于策展人近年来在国际文化交流实践中,对于防火墙和由此产生的“翻墙”服务这一对产生于虚拟时代的阻断和消解技术而萌发的思考,从而生念去组织一个集体说“墙”的展览。此次的参展艺术家分别为张大力、翁奋、倪卫华、刘建华、计文于+朱卫兵、张敏杰、沈也、罗永进、陈小丹、杨牧石、谢艾格、陆平原、张锜玮、鱼羊鲜小组(排名不分先后)等14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带来共计40件不同表现形式和媒介的作品,有摄影、版画、影像、装置、软雕塑、文献作品等,其中不乏艺术家近来新作和特别为此次展览创制的作品。

这些参展作品中,有的曾见证过上世纪末社会转型下的都市化进程,也有的在诉说着新世代社会生活中的美学态度。不论以何种媒介形式植入这个看似浅显而又深刻的母题,全体参展艺术家都倾情诉说了在中国迅猛发展的社会格局和信息即时分享的全球背景下,自身对于材料和观念这“墙”和“墙”之间的理解和思考。策展人希望能够透过这些具有共通信息触角的艺术作品之间跨越了年轮的并联与合作,共同建立一场关于“墙”的视觉和精神对话,去完成一段物质与意念之旅。所有“看”和“被看”的关系,都在这些与“墙”有关的创作中碰撞出好奇的观望心理,从而产生信息交换。有趣的是,观众将在美术馆的参观场域,一个同样是由墙而隔断出的内空间里,再次回归因为“墙”所提供的传统保护和收藏特质而带来的安全观看(参展作品图例排名不分先后)。

\
张大力,《拆·牛街》(编号200149B),摄影,数码微喷,150×100厘米,2001年

被永远拆毁的墙。我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改变必将改变人的精神...推土机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一条街的容貌,让人们接受了现代化,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财产和所依托的精神,我选择角度,记录被摧毁的家园和在废墟之中建立的新生活。

——张大力

\
翁奋,《骑墙-深圳1》,摄影,数码喷微,100×80厘米,2002年

那一片用来“凝望”的墙。墙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以临界体的姿态分割出不同的空间。因为被阻隔而产生的探究欲望,在翁奋的作品《骑墙》系列作品中尤为显著。

\
倪卫华,《风景墙:上海大连路》,摄影,数码微喷,150×100厘米,2009年

一段景观墙。《风景墙》里那些被大肆显摆的奢侈生活元素和以挪用绿色理念来装饰现代生活的时髦策略,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镜头里真实的路人与城市中的广告风景画实现悄然融合后,“真实事件”的发生地也仿佛进行了彻底的置换... --倪卫华

\
刘建华,《迹象》,陶瓷,尺寸可变,2011年

好一堵无声而“喧嚣”的墙。在刘建华的创作场域里,温润的陶瓷材料足以带来灵性和冥想,让人在呼吸吐纳之间进入内省的境界。作品《迹象》同样以陶瓷来让观者思考现实和矛盾的对立,以及和幻想之间的困惑。

\
计文于+朱卫兵,《就他喘出了一口气》,软雕塑,麻布、面料,184.5×167×11cm,2013年

不透气的墙。“一条狭窄的缝,人们小心翼翼,屏住呼吸,压抑着自己,艰难前行,忽然其中有个人忍不住了,喘出了一口长长的气...”       --计文于

\
罗永进,《垣》,摄影、古砖,尺寸可变,2016年

故都的墙垛。作品《垣》展现了著名的西安古墙缩影。罗永进将收集来的古砖用自己拍摄的代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遗存图式精心包裹,在古老的墙垛中,形成一股亘古的回漩之气。

\
沈也,《龛》,快递箱、金箔、中国漆,290×78×17.5厘米,2016年

灵活的墙。沈也的作品用废弃的快递箱子和贴金箔的石形组合搭建成一堵墙,金石头依箱体大小各异配置在打开了的箱体内,组成了高大的墙体,让人联想到我们在石窟内所看见那一格格的壁龛。

\
张敏杰,《墙组画系列No.3》,版画,木板套色,75×80厘米,1994年

人垒的墙。在张敏杰的“墙组画”系列作品中,作为乡村欢庆的画面背景,墙经常以平面化居中的构图格式出现,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空旷的环境下,人和墙合二为一,展现出“空间套空间”般戏剧化的时空关系,带领我们进入观众席的视角。

\
陈小丹,《盛开--血肉长城2016/No.2》塑料膜,数码输出150×1000厘米,2016年

一挂血肉之墙。艺术家以一袭由硅胶材料塑就的肉身合唱长卷,在重复垒加的图像中传递出有如人墙般的厚重和细腻。这一片悲怆和欢歌,创造出史诗般的集体主义艺术图景。

\
谢艾格,《记忆与痕迹》,砖头,铜条,141×24×5厘米,2016年

一线之间的墙。记忆和痕迹在空间中总是存在于自己的运行轨迹,而每个人启用它的方式截然不同。有人放下,有人拿起改变,有人颠倒,有人封存,有人陪伴,有人回归……    --谢艾格

\
杨牧石,《侵蚀》,综合材料,300×120×60厘米,2015年

被侵蚀的墙。杨牧石通过腐蚀过程中所带来的身体消耗,以及物质材料在化学反应中所产生的痕迹反射出个体在融入社会中所发生的改变,破坏甚至是扭曲。作者将了身体感知融入材料,铸就一堵充满能量的“黑墙”。

\
张锜玮,《孔》,绘画装置,亚麻布、方盒子、LED灯光,18×18厘米,2015年

可窥视的墙。张锜玮的观念装置作品《孔》,当观者进入整个装置场域的时候,即被所有作品包围。待窥视了墙上黑匣子里的小孔,获知其中艺术家的背影景象,也就是对纽曼的三原色进行重组之后,将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一个从现代主义延绵至今的艺术流向。

\
陆平原,《穿墙术》,书写文献,打印纸,A3尺寸,2016年

穿透的墙。穿墙术:讲的是一个艺术家努力学习穿墙的本事,准备在一个展览上大显身手.....

\
鱼羊鲜小组,《答非所问》,高清视频(1920×1080),10分22秒,2015年

沟通艰涩的墙。评论家李晓峰先生在谈及鱼羊鲜小组的作品时说到:“表面一本正经,实为错位、乱搭、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折射了碎片时代、混乱缠绕纠结荒诞的语境,互动影像时的娱乐、游戏感,点破天机,信息过渡的消费时代,严肃、端庄已难以自立...就像上帝离间了我们沟通的智慧、带给我们惩戒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答非所问》是对语言误导的形而上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大相径庭的思考和主义”。

策展人前言

在语言学范畴内,“墙”是个既会意又兼形声的字。东汉《说文解字》著:“墙,桓壁也。”从字体结构上分析,“墙”字从土,发啬声。“啬”原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不论东西方,或用砖石土木或以铁栅藩篱,全封闭或半开放,视线不及之处,形成安全之势,主要在于保护障蔽的功能。墙分各种形态,有物理的墙,有心理的墙。物理的墙是一种以客观物质存在为表征的可知空间阻断,心理的墙是一种以抽象介质为信息传导的可感思维隔膜,这两种墙不只增加视觉的维度和层次感,也激化认知的厚度和复杂性。东方最经典的有形之墙,当是作为中国古代杰出军事防御体系的长城,始自西周,延至秦代并由明朝完善的这一座边塞城墙,英文译作“伟大的墙”;而西方最出名的有形之墙,则该数竖立两千年的耶路撒冷“哭墙”和历时近三十载的东西柏林隔墙,以及至今仍充满国际争议的以巴边界隔离墙,成为宗教、政体和种族矛盾的经典案例。因为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造就的无形的阻墙,在这个世界上依然随处可见。由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以“墙”作为制造距离和阻断信息的代名词,容易使之成为消极的象征,并提出这种人为的隔阂从传统的保护和收藏目的,而转变为有意无意之间一种权威的力量去消解观看的权利,造成双边对望甚至对立的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柏拉图的“洞喻论”阐释了在洞穴中被囚禁的人群,因为墙壁阻隔而感知火光映像呈现出的真实性和虚幻性,来表达从误读可知世界到达静观灵魂存在的可能,即关注变数之外的绝对意识空间,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在柏氏看来,事物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所以墙这个意象,在洞穴中成为一个转换感知边界的标志。法国作家萨特著名的小说《墙》也描述了人在本体自觉中的被动意识行为,由尚且活着的生命体,去体验死亡的生命存在,从而以人的意念体会到跨越精神的物的本质,也就是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墙。流行文化中,英国乐队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墙》在80年代透过迷幻的寓言方式,以宏大的音乐精神,来反思西方社会在冷战阴影下的迷惘危机和曾经异化的冷漠人性。

展览思路源于近年来我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防火墙和由此产生的“翻墙”服务这一对产生于虚拟时代的阻断和消解技术而倍有感触,于是萌发了念头,去组织一个集体说“墙”的展览。所以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也都和“墙”这个母题生发着密切的关联。感谢合美术馆的学术知遇,让我得以实现这次展出。筹备过程中,也有幸遇到前辈关照,指引我从简单概念出发,去学习数十几载间,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下,艺术家们屡见不鲜和“墙”有关的创作活动,以及曾以“墙”为母题策划过的重要展览。很遗憾我无法请所有在“墙”这个意象中释放过巨大能量的艺术作品悉数到场,也无法将这个厚重的命题更新梳理以汇入崭新全面的生态样式。然而,对于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的“活”课题,我并不感到消极。期待着何时的未来,再能启动这样一个尝试。

目光所及,这个展览里的作品,有的曾见证上世纪末社会转型,也有的在诉说新世代生活态度。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的全情支持,不论是凝望彼岸、穿墙凿孔、创造对话,还是淋漓墨痕、琢磨煅烧,呼吸或生长在墙体内外的各种媒介形式,他们都诉说着在中国迅猛发展的社会格局和信息即时分享的全球背景下,自身对于材料“墙”和观念“墙”之间的理解和思考。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具有共通信息触角的艺术作品之间跨越年轮的并联与合作,共同建立一场关于“墙”的视觉和精神对话,去完成一段物质与意念之旅。所有“看”和“被看”的关系,都在这些与“墙”有关的创作中碰撞出好奇的观望心理,从而产生信息交换。有趣的是,观众在美术馆场域,这个同样是由墙而隔断出的内空间里,将再次回归因为“墙”所提供的传统保护和收藏特质而带来的安全观看。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武汉合美术馆、武汉光谷联合集团、汉雅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6年9月23日-2016年11月1日

展览地点:汉雅美术馆(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创意天地5栋104)

开幕时间:2016年9月23日17:00?

出 品 人:黄立平

学术主持:鲁虹

策 展 人:张婷

展览执行:艾小铮、李春燕、胡梦醒

设   计:柯明(空间)吴萍(平面)

展览委员会:黄立平、鲁虹、姚华、甘行松、柯明、仇海波、顾蓓、艾小铮、李子萍

参展艺术家:张大力、翁奋、刘建华、倪卫华、计文于+朱卫兵、罗永进、沈也、张敏杰、陈小丹、谢艾格、杨牧石、张锜玮、陆平原、鱼羊鲜小组(排名不分先后)

编辑:隋萌

标签
 展览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